第2444章 啟動備用計畫

鄧艾的這個備用計畫,本來就是極其秘密的,除了鄧艾本人知曉之外,整個魏軍內部,也只有鄧艾的幾個心腹幕僚知曉,參與制訂這個計畫的人,一隻巴掌都能數得過來。

當然這也並非是鄧艾準備刻意地隱瞞魏軍諸將,而是這個計畫本來就必須是要秘而不宣的,如果早早地公諸於眾,讓蜀國方面有所防備的話,那這個計畫直接就玩完了。

所以牽弘對此一無所知也就不為奇怪了,聽了鄧艾的介紹之後,牽弘這才是恍然大悟,原來在陰平和江油之間,居然還真有這麼一條隱秘的通道,如果真能從這裡攻入蜀國的話,那無疑就是貸款是奇功一件啊!

牽弘聽罷,是興奮異常,儘管鄧艾已經很嚴肅地向他說明了,這條路雖然是捷徑,但卻異常的兇險,艱難至極,如果牽弘真要領命前往的話,就必須要有充足的攻堅克難的準備。

牽弘當然不會懼怕困難,對於陰平橋的失誤他到現在還一直是耿耿於懷,既然有這麼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那牽弘當然要積極地表現自己,將滅蜀第一功攬入懷中。

陰平小道的起點在陰平郡的廣武,終點是梓橦郡的江油,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並不遠,大概也就兩三百里,但由於山路險峻,曲折蜿蜒,真正的行軍路線至少也在六七百里,而且所經之處,全是荒無人煙的偏僻地帶,荊棘遍布,狼蟲出沒,根本就無路可尋,比起尋常的道路來,至少得要艱辛十倍。

牽弘領命之後,便立刻率領左衛營從劍閣出發,沿著景穀道,返回陰平郡,並從陰平郡南下廣武,從廣武出發,就進入到了陰平小道。

鄧艾專門派人勘察過陰平小道的路徑,陰平小道雖然至險至難,但並不是不可以通行的,只要魏軍設下一支先頭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道路給修整出來,那供大軍通行,也非難事。

其實陰平小道最難的一段是在摩天嶺,摩天嶺是陰平小道上最高的地點,永安東面的外圍,也有一座摩天嶺,只要是能稱之為摩天嶺的,無一例外都會成為至高至險之處。

永安的摩天嶺,是永安通往西陵的必經之路,人來人往,雖險但絕不落寞。

但陰平小道上的摩天嶺,卻是人跡罕至的荒蕪之地,根本就無路可以通行。

摩天嶺的北面,相對來說比較平緩,爬坡容易,而摩天嶺的南面,卻幾乎都是筆直的懸崖,壁立千仞,除了峭壁之外,並無任何一條路可能通行,魏軍到此想要通過,就得利用繩索等物垂吊下去,依靠正常的行路方式,是無法通過摩天嶺的。

當然,鄧艾也沒有機會親身體驗摩天嶺的艱險,所以鄧艾在臨行前特意地叮囑牽弘,要他做好萬全的準備,把困難想得多一些,切不可盲目樂觀,一旦摩天嶺那兒有蜀軍駐守,必不可輕易地進軍,拿下江油之後,亦不可盲目突進,必須派人通知於他,鄧艾自會派出援兵,會師之後,才可以向成都進軍。

其實這次從陰平小道進軍,也是鄧艾的一次冒險行動,到底究竟能不能成,鄧艾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能說是一次賭博吧。

當然這次的行動對於鄧艾來說也是沒有什麼損失的,賭贏了,那就是等於開闢了第二條進入蜀國的道路,如果賭輸了,大不將兵馬給撤回來,再想其他的辦法。

所以鄧艾才會提醒牽弘,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陰平小道上真有蜀軍在守衛,那他就必須立刻掉頭回來,不得與蜀軍進行交戰,畢竟陰平小道太險了,蜀軍處於防禦位置,佔據著險要的地勢,以逸待勞,魏軍根本就無法逾越,只能是徒增傷亡而已。

至於陰平道上究竟有沒有蜀軍在駐守,鄧艾此刻也不能確定,他所有的情報來源都是建立在先前魏軍斥侯對陰平小道的勘測上面的,據斥侯稟報,他們在摩天嶺下發現過蜀軍的營地,只不過看起來廢棄已久了,除此之外,從陰平到江油,再無蜀軍駐紮的痕迹,自然從頭到尾也沒有見過蜀軍的半個人影。

只不過這個情報是來自於比較早些的時間,那時魏軍還屯兵於關隴,並未向蜀國發起進攻,作為蜀國後方的陰平小道,由於深處蜀國腹地,沒有駐軍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現在魏軍已經攻克了漢中陰平武都三個郡,將戰線推進到了以劍閣為中心的大巴山一線,那麼陰平小道也就處於了前線範圍。

不過以蜀軍先前對陰平小道的不重視程度,鄧艾覺得蜀軍派兵去守衛陰平道的可能性還是不太高的,畢竟目前魏軍的主力雲集於劍閣,蜀軍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劍閣,劍閣的防禦自然成為了重中之重,只要牽弘的行動足夠隱密的話,蜀軍那邊是幾乎不可能將劍閣有限的兵力抽調到陰平小道那荒無人煙的去處吧。

蜀地多山,交通不便,這當然對魏軍是不利的,但在這不利之中,卻也隱藏著有利的一面,任何事物總會有相反的一面,這個有利的條件就是魏軍的任何軍事行動蜀軍也是很難察覺到的,如果蜀軍等到江油失守之後才發現魏軍從陰平道偷襲的話,那一切恐怕都為時已晚。

甚至於牽弘都不需要偃旗息鼓,牽弘從劍閣返回陰平之後,也不需要特殊地隱藏行蹤,只需要按正常的行軍節奏來就是了,連綿不絕的巴山隔絕了漢中陰平和蜀中的通道,自然也隔絕了蜀軍獲得消息的通道。

所以鄧艾才會敢於放心大膽地派牽弘前往陰平小道,如果是在平原地帶,恐怕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落入到蜀軍的眼裡,牽弘還沒有抵達廣武呢,蜀軍這邊早就派兵在陰平小道上進行半路攔截了。

這樣的地勢上,既有壞處,也有好處,但究竟如何來做,才能最大程度地趨利避害,是考驗魏軍智慧的時候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