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2章 梯次防禦

而姜維卻是憑藉著這次對調的機會,完成了對漢中和永安兩大防區的控制。

對漢中姜維是採用遙控的方式,憑著蔣斌等人在漢中手握重兵,姜維成功地架空了閻宇,讓漢中的防禦計畫完全按照了他的既定部署來進行。

在漢中,姜維推行的是斂兵聚谷的計畫,該計畫的核心要義就是在漢中設立漢城、樂城、陽平關等要塞據點,集重兵以防禦之,然後誘敵深入,使敵困于堅城之下,然後輔以游擊部隊斷其糧道,擾其後路,使敵疲憊不堪,被迫撤退。

然後蜀軍的的各路人馬,便可以在敵人退卻之時進行追擊,予敵以重創。

其實斂兵聚谷之計也是姜維一個比較無奈的計畫了,一直以來,漢中的人口和經濟始終是一個短板,當年曹操從漢中撤退之時,裹挾走了漢中的五萬戶居民,使得漢中人口大減,田地荒蕪。

而戰爭實則打得就是人口,沒有人口,就意味著沒有兵員,沒有糧賦,沒有戰爭的資源儲備。

從諸葛亮是時代開始,不斷頻繁的對外用兵,更加劇了漢中經濟的崩潰,那怕蜀軍一直採用屯田之法來補充軍糧,但由於頻繁的軍事行動,也讓屯田的效率大為下降,畢竟這麼多的軍隊要去作戰,種田只能是打仗之後的額外事務,所以單靠屯田,是無法滿足漢中前線的糧草供給的。

如果姜維繼續地採用以前王平退敵時的那種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那就意味著蜀軍需要更多的人馬來駐紮在各個關隘險要之地,這對兵力的要求和糧草的要求是雙重的,以目前蜀軍的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所以,斂兵聚谷計畫正式推出,其實也算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至少蜀軍在漢中腹地的時候,在沒有魏軍來犯的情況下,可以以屯田的方式來維持軍隊的日常運轉,一旦有敵襲,他們則會收縮兵力,固守堅城。

在漢城、樂城、陽平關這些要塞之中,蜀軍儲備了大量的糧草,這些糧草被稱之為戰略儲備糧,平時是嚴格禁止使用的,只有到了戰事,才會動用,每座城池之中,至少會儲備半年以上的糧草,以備不時之需。

這也是斂兵聚谷計畫的關鍵所在,用這些堅城來拖住魏軍的進攻的步伐,使其無法向前推進,所以蜀軍本身就必須要足夠的物資儲備才行,不光是糧草,各種軍械也是必需品,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行。

姜維在漢中的防禦體系之中有著極為成熟的方案,同時鐘會的三萬大軍駐守沓中,也保證了陰平武都一帶的安全,保護了漢中的側翼。

整個北線的防禦體系的完整的,只要閻宇不在漢中出什麼幺蛾子,姜維相信北線防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現在問題比較大的是東線的防禦,東線的防禦核心就是永安,只要蜀軍能守住永安,魏軍就無法越雷池一步。

只不過永安的防線沒有漢中那樣有充分的準備,一直以來,由於吳蜀的同盟關係,永安這邊雖然有所防備,但是發生衝突的概率是比較低的,所以蜀軍在永安的駐防兵力始終都沒有超過一萬人。

就算姜維對調到永安來,負責永安的防務,姜維當初是帶著兩萬人馬來的,但姜維的目的可不僅僅只是守住永安,而是向荊州進軍,所以蜀軍在永安的重心,並不在防禦上面。

後來蜀軍又增調司馬倫的兩萬軍隊趕赴西陵,使蜀軍在西陵的總兵力達到了五萬人,西陵之戰後,蜀軍雖然也有些損失,但並未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再加上陸抗的軍隊,從西陵撤退到永安的蜀軍總數,竟然達到了十萬人之多,是當初姜維從永安出兵人數的三倍以上。

兵多就意味著防禦力量的增加,蜀軍十萬人馬來守永安,可謂是兵強馬壯,這要是擱以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但兵多也有兵的煩惱,以前永安的駐軍只有萬把人,軍隊的營房和後勤補給壓力自然小得多,後來姜維帶兩萬人到達永安之後,雖然有些吃緊,但還是勉強可以應付的。

但現在十萬大軍雲集於永安這個狹小的地方,如何安置這麼多的軍隊,卻是讓姜維有些頭痛了。

畢竟永安城小,如果將十萬大軍全部安置在永安的話,那直接就會將永安城給擠爆了,而且這麼多的軍隊,擠在一起,也不利於永安的防線建設,如何合理有效地排兵布陣,規劃好永安的防禦體系,對於姜維來說,還真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一直以來,姜維是擅長於進攻的將領,在關隴前線,他往往是以攻代守,將戰火燒到魏國的領土之內,所以在姜維主政的十幾年間,魏軍幾乎一次也沒有向蜀國發起過進攻,雙方戰鬥的地點,全都集中於秦嶺北麓。

所以進攻是姜維的長項,反之,防禦就是姜維的弱項了,而現在,蜀軍在永安的兵馬雖多,但剛剛經歷過西陵之敗,蜀軍幾乎也是無力再發起反攻的,所以如何在永安構築有效的防線,抵禦魏軍的進攻,是擺在姜維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不過現在蜀軍在永安除了姜維之外,還擁有兩員重量級的將領,那就是大司馬陸抗和驃騎將軍司馬倫,兩人的才幹和見識,都堪稱是可以獨擋一面的大將。

姜維也沒有獨斷專行,在永安防禦的問題上,他還是傾向於集思廣益,多聽取陸抗和司馬倫的建議。

司馬倫提出了梯次防禦的想法,蜀軍在撤離馬鞍山之後,並不需要立刻全部撤往永安,而是在信陵、秭歸、巫縣等地,以少量的兵力構築防禦陣地,阻擊和遲滯魏軍的推進,以延緩魏軍向永安的攻勢。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用較少的兵力,利用信陵、秭歸和巫山等地險要地勢,拖住魏軍的前進步伐,為永安決戰贏得更多的時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