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山頂立寨

十萬大山也並非是真有十萬座山峰,十萬大山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合浦郡一直延伸到交趾郡境內,東西長約三四百里,南北寬約一兩百里。

由於人跡罕至的緣故,這裡幾乎沒有官道可以通行,就連幾條小路都是荊棘密布,虎狼當道,也難怪當時吳軍在這十萬大山之中迷路了,轉悠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才走了出去,甚至由於毒蛇毒蟲瘴氣的緣故,還白白地折損了不少的人。

吳軍當時走得相當的辛苦,而且還是在沒有任何追兵的情況下,如果魏軍從此經過的話,那麼他們未必就會比吳軍輕鬆多少,吳軍好歹還是有些當地的士兵來當嚮導的,而魏軍進入十萬大軍,完全是兩眼一摸黑,什麼情況都搞不清,傷亡的人數肯定會多於吳軍的。

就算他們趕到了雞籠山,早已是精疲力竭,虛弱不堪的,只要吳軍守好陣地,魏軍想要突破他們到達交趾,完全是痴人說夢。

聽從了林良的建議之後,陶璜陶浚和阮度何源奉陶基和施績的命令,各率一萬五千人進入到了十萬大山,並且駐守於雞籠山及其附近,根據地勢情況,立寨設卡,做好了嚴密的防禦措施,嚴陣以待,就等著魏軍的到來了。

由於交州軍和荊州軍各派了一萬五千人到了十萬大山之中,所以兩邊都沒有什麼怨言了,這個就屬於一碗水端得平,自然也就無人腹誹了。

臨行之前,陶基特意地將陶璜和陶浚叫到了跟前,自揭陽之戰失利之後,陶璜是不是有能力領軍一直受到了吳軍諸將士的質疑,但陶基不信任其他的人,還不信任自己的兒子嗎,所以陶璜那怕打得再差,陶基也不可能將他替換掉。

任親唯親怎麼啦?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如果陶基連自己的兒子都不再信任了,那他還會去相信誰?

至於荊州兵那邊,施績也是派出了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零陵太守阮度和長沙太守何源,倒不說阮度和何源的能力有多出色,但至少在忠誠度方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們不遠萬里地追隨自己到交州來,沒有一顆死心塌地的忠誠之心,肯定是干不長的。

能力再強的人,如果沒有忠心的話,那是十分危險的,萬一整一個臨陣倒戈,那所有的一切豈不都白瞎了。

所以無論是陶基還是施績,選人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忠心的問題,其次才會考慮能力的問題,這個主次順序,千萬不能搞錯了。

如今的交州形勢,已經是大不如前了,吳人失去了南海郡以及東面的其他五個郡,來到了更加偏遠荒僻的交趾郡,陶基和施績根本就無法保證人心還能思齊,或許隨著吳軍的不斷失敗,早有人與他們已經是離心離德,隨時都有臨陣背叛的可能。

所以在這個時候,任人唯親遠比任人為賢更重要,只有選用紮實可靠的人來擔當大任,才能確保十萬大山成為了交趾郡的屏障所在,才能擋得住魏軍的進攻。

四將重新返回到了十萬大山之中,光是讓他們回憶一下當初從這裡經過的痛苦經歷就已經是不堪回首了,這次居然還要在這裡安營紮寨,不知道需要堅守多長的時間,未入大山,吳軍諸將士就已經是叫苦連天了。

不過還好他們這次還是帶好了足夠的糧草和給養的,不至於在蠻荒的大山之中風餐露宿,只吃野果野菜充饑。

雞籠山處於十萬大山的西段,距離交趾並不遠,所以進入到山區之後,只需要走兩三天的路,就可以抵達雞籠山。

雞籠山是十萬大山的主峰,尋常的山頂,都是挺立的陡巃的高峰,幾乎無立足之地,但雞籠山不同,山頂卻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宛如被人生生地削去了峰頂一般。

陶璜等人登上了雞籠山,周圍的群山頓時便矮了下去,就像是一堆堆的小土丘,那原來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此刻也如同爬地的小草一般,只瞧見綠茵茵的一片。

關於十萬大山,一直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從前在北部灣沿岸一帶,海妖常年作怪,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從北方搬來十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座大山變幻成十萬頭大象趕往北部灣。當行至灕江邊時,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趕路,一頭大象不知是貪戀灕江的好山好水,還是怨山神一路沒照料好,怎麼也不肯離開灕江,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劍把這頭犟象釘在了灕江邊上,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頭大象被山神趕至北部灣震懾海妖。因山神開始趕的是十萬頭大象,人們視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稱「十萬大山」。

陶璜和陶浚以及阮度、何源商量了一下,決定在雞籠山的山頂上紮下一座主寨,這裡居高臨下,站得高,看得遠,再加上三面皆是險峻而陡峭的懸崖,也不會擔心魏軍會從正面攻上來,只要他們扼守雞籠山,就可以守得住前往交趾郡的這條通道,魏軍根本就沒有機會逾越。

陶璜是四人之中的主將,這次十萬大山的這一道防線,也是由他來指揮的,所以陶璜提出在雞籠山上立寨的時候,其他人也都沒有反對,畢竟附近最為險要的地方就是雞籠山了,想要阻擊魏軍,這裡便是最為合適的主陣地。

不過阮度倒是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水源如何來解決,雞籠山雖然地勢險要,但由它是這一帶最高的山峰,那山上肯定不會有溪流之類的水源,如果單單僅靠降雨,肯定是無法滿足數萬大軍的飲水問題的,如果正巧魏軍來圍山,偏偏又連日不曾降雨的話,那麼駐守山頂的軍隊就可能會面臨一個缺水的困難。

陶璜一聽有道理,於是派阮度和陶浚各率五千人馬,分別在雞籠山的山左和山右立寨,以確保魏軍不會迂迴到雞籠山的後面進行包抄,水源不被魏軍所切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