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5章 連襟

劉禪聞言不禁是大喜,他正發愁派哪兒的兵馬呢,司馬倫便主動地請纓出戰,這可算是解了劉禪的心煩事。

雖然說成都還有兩三萬的禁軍,但這些兵馬可是留著拱衛都城的,一旦將成都的禁軍調走,皇宮的安全誰來負責,劉禪就算是坐在皇位上,那也沒法踏實安心啊。

相比於開疆拓土,劉禪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成都城內的禁軍,不管是北伐戰事何等的激烈,他們都沒有輕易地調動過,離開過都城,所以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雖然說這次出征有很大的希望收復荊州,但對於劉禪來說,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禁軍是不可以出征的。

但禁軍不動的話,蜀國就會面臨無兵可調的窘境,畢竟駐守各地的兵馬,那基本上就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並沒有多餘的編製。

這時司馬倫主動地站了出來,願意率兵出征,這自然是讓劉禪喜出望外,看來這關鍵的時候,還是自己的女婿靠得住啊。

司馬倫率軍入蜀之後,他所率的兵馬並沒有隨同他前來成都,而是根據姜維的安排,接手了陰平武都兩個郡的防務,擔負起了蜀國西北邊境的防禦重任。

司馬倫到了成都之後,依然掌控著這支軍隊,司馬軍暫時由鍾會和其他的部將來指揮,不過他們可都是司馬倫的人,蜀國對這支軍隊完全沒有掌控和指揮權。

這次司馬倫要出兵荊州,也必然是要從陰平武都那邊調兵過來,當然別人的調不動的,對於司馬倫來說,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這五萬軍隊,只是司馬倫的私兵而已。

不過司馬倫也不可能將五萬人全部調到荊州去,畢竟陰平武都那邊的防禦也是關鍵,就算是調動人馬,也得保證留下足夠的防禦力量來對抗魏軍。

所以在司馬倫的計畫之中,他最多也只是抽調兩萬人而已,其餘的三萬人,則繼續在鍾會的帶領下,堅守沓中。

劉禪對司馬倫主動請戰的態度是相當的滿意的,這支軍隊既然是司馬倫的人,那自然也得由司馬倫來統率。

不過這麼拉風露臉的事,劉禪也不能讓司馬倫獨專了,他必須要搞一些平衡,尤其是這次收復荊州,理應派一個荊襄派系的代表人物前往。

最合適的人選應當就是諸葛瞻了,諸葛瞻目前擔任衛將軍,平尚書事,是朝廷內閣的重要成員,當然,更為關鍵的是諸葛瞻的出身,他可是諸葛丞相之子,在蜀中擁有極高的聲望,如果說諸葛瞻能代表荊襄系來接收荊州的話,那無疑也是一件眾望所歸的事。

不過諸葛瞻似乎對前往荊州之事並不熱衷,畢竟這次出征荊州,所有的人馬都是司馬倫的,那司馬倫將毫無疑問擔任主將,而諸葛瞻只能是當副將了。

諸葛瞻可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他可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諸葛亮曾過繼過侄子諸葛喬為子,不過諸葛喬早亡,只留一子諸葛攀,後來諸葛恪被滅族,諸葛攀又改回諸葛瑾一脈),諸葛瞻出身之時,諸葛亮已經四十六歲了,諸葛亮身隕五丈原之時,諸葛瞻只有八歲。

從小就承受著諸葛亮的榮光和餘蔭,受到了蜀國萬民的景仰,十七歲的時候迎娶公主,做了騎都尉,此後更是青步平雲,延熙七年,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先後擔任射聲校尉、侍中。

因為蜀漢人士都懷念諸葛亮,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

盛名之下,諸葛瞻也確實是有些飄飄然了,儘管他從未到前線打過仗,但還是擔任了衛將軍、中都護、平尚書事的顯要職位,成為朝中數一數二的重臣。

諸葛瞻和司馬倫都娶了公主,兩人便成為了連襟,但諸葛瞻未必能看得上司馬倫,要知道,司馬倫的父親司馬懿那可是諸葛亮的一生之敵,諸葛亮的北伐最終功敗垂成,多半也是拜司馬懿所賜,所以諸葛瞻對司馬懿的後人還是懷著一種莫名的怨恨的,而且多年以來,諸葛瞻也不會認為自己會和司馬家的人有所交集。

但誰曾想到世事變幻之莫測,居然會讓司馬倫成為了他的連襟,這上天還真給他開了一個不大小的玩笑。

儘管這事是諸葛瞻無法左右的,但至少他可以刻意地與司馬倫保持距離,在朝堂上,除了無可避免的公事應酬,私底下諸葛瞻與司馬倫沒有半點的往來,他儼然就一個態度,我和你不熟,別跟我攀親戚。

這次劉禪有意讓他隨同司馬倫出征,本來這也算是一個美差,如果蜀軍收復了荊州,諸葛瞻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再加上百姓對諸葛瞻本身就一直追捧,會令諸葛瞻聲望倍增。

不過諸葛瞻一想到自己此行要給司馬倫打副手,心裡頓時便不平衡起來,所以他乾脆託病不出,變相地拒絕了劉禪的旨意。

劉禪一看,諸葛瞻不想去,他也就放棄了這個打算,正好宗預和廖化兩位老將主動地站出來,表示願意為前部先鋒,出征荊州。

正好前段時間夏侯霸因為身體原因辭官致仕,車騎將軍出現了空缺,而最有資歷晉陞為車騎將軍的也就是廖化和宗預兩個人了,此次他們主動請戰出征,劉禪也不好說讓誰來當車騎將軍,於是乾脆將車騎將軍一分為二,讓宗預來當左車騎將軍,廖化來當右車騎將軍,把一碗水端平了,而後下旨讓他們隨同司馬倫出征。

退朝之後,司馬倫便立刻用六百里加急給沓中的鐘會傳信,讓胡烈等人率兩萬人馬火速趕到成都來,準備出征荊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