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8章 逃往夷洲

夷洲雖然是蠻荒之地,但卻是一個最為安全的地方,魏軍雖然也有戰船,但他們卻不具備航海的能力,想要跨越汪洋大海到達夷洲,至少也得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去訓練,所以只要吳人逃到了夷洲,暫時可以保證絕對的安全。

至於逃到其他的地方,那就和夷洲差得太遠了,畢竟以魏軍步騎的強悍實力,他們可以到達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建安就算不被山越人所圍困,遲早也會亡於魏國之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夷洲是留平首選的逃亡之地,之前留平也曾試探過幾位大臣的口風,只有光祿勛薛瑩,中書侍郎胡沖等廖廖幾人支持,其他的人顯然對遷都於夷洲還是有著很大的顧慮的,畢竟那兒是荒蠻之地,吳人到夷洲之後,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水土不服,當初衛溫和諸葛直到達夷洲,停留了一年的時間,死亡七八成,最終不得不返航。

所以說,前往夷洲還是有著很大的風險的,許多人寧可死在吳國境內,也不願意埋骨異鄉,所以許多大臣是強烈地反對遷都夷洲的。

孫皓也不樂意遷都到夷洲,畢竟那兒太過於荒蕪了,這對縱情於享樂的孫皓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更何況,當初留平探討這個遷都夷洲的方案之時,山越人還沒有圍城,留平只是為了應對魏軍可能的入侵而做出一種戰略性的轉移計畫,可誰都沒有想到,魏軍還沒有打來,山越人卻先造反了起來,不但在黑風峽殲滅了吳軍的主力部隊,而且將建安城給圍了個水泄不通。

如今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之下,吳軍想要打破山越人的包圍幾乎成為了一種奢望,如何解決這種困境,留平自然是重提逃亡夷洲的計畫。

雖然這個時候這個計畫得到的支持者要比先前多了,但大部分的大臣依然認為逃亡到夷洲風險太大,不如投奔交州,這樣安全妥當一些。

留平聞言為之冷笑一聲,投奔交州?這些人也太想當然了吧!

首先交州和建安一樣,只要魏軍攻來,他們根本就無法抵擋,所以跑到交州,也不過是能多苟延殘喘幾天罷了。

其次,交州那邊至今態度曖昧,孫皓稱帝沒有上表祝賀,孫皓下旨令其勤王也沒見派一兵一卒過來,所以交州的官員是不是會歡迎他們前往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如果他們到了交州邊境卻遭到交州官員的拒絕,那豈不是很尷尬?

最後,交州那邊路途遙遠,建安城的糧草基本上已經是耗盡了,就算是他們可以突圍成功,但根本就沒有能夠支撐他們前往交州的糧草,沒吃沒喝的要走上千里的路,誰能扛得下來?

所以前往交州,不過想像之中的事,而前往夷洲,留平已經準備好了,建安本來就是緊靠建溪的,他們只需要走水路,就可以突破山越人的圍困,到達侯官之後,便可以獲得一些補給,並裹挾一部分的百姓出海,只需航行十天半月的時間,便可以抵達夷洲。

夷洲島上都是些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武器不過是些削尖了的木頭或者石器,和裝備精良的吳軍根本就沒法比,只要一千名身披鐵鎧的甲士,就足以橫掃整個的夷洲全島了。

所以征服夷洲的土著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比較難的,就是要應付水土不服的問題,當初衛溫所率的船員十死七八,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船員大都來自於長江一帶,那兒的氣候和夷洲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很難適應。

而建安郡尤其是沿海的候官一帶,氣候條件與夷洲很相似,所以建安的軍民如果遷往夷洲的話,適應性會強很多。而且這也不是留平主觀臆斷的,畢竟三十多年來,建安郡這邊屢有客商前往夷洲,其中有許多人往返多次也是安然無恙的,以此推斷,夷洲那邊也並非就是那種令人談虎色變的存在。

留平既然早有這個計畫,而這個計畫也並非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其實他事先就已經在侯官做出一些準備和安排,一些出海的船隻和糧草以及各種渡海所需的物資以及應對疫病的藥材,留平已經是準備妥當了,只要他們能夠抵達侯官,即可揚帆出海。

可就算到了這個時候,朝中的爭議仍未平息,那些反對逃亡夷洲的大臣們還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留平顧不得其他了,決定聯絡那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單獨行動,至於那些反對的大臣,就留他們自個兒玩吧,老子不奉陪了。

留平是建安太守,手中掌握著好幾千的郡兵,自從萬彧在黑風峽戰死之後,留平已經成為朝中最強的實力派,而另一部分的兵馬大權,則掌握在武衛督討虜將軍伍延的手中。

薛瑩和伍延有著過命的交情,有他來勸說伍延,伍延也就加入逃亡夷洲的隊伍了,這讓留平倍感高興,他和伍延,基本上掌握了吳軍的絕大多數兵權,只要他們聯手,遷都夷洲便可以成行,至於其他的人,愛誰誰!

留平和伍延、薛瑩、孫震、胡沖等人商議,決定在四月初八這一天半夜三更實施突圍,之所以在半夜行動,是因為這個時間段山越人的防備最為鬆懈。

建安城的西門,乃一座水門,城內有一條河流與建溪相通,只要打開西門,他們便可以順流而下,為此留平就早準備好了不少的船隻,船隻不夠,那就扎竹筏,反正建安境內,最不缺的就是竹子,紮上幾百個竹伐,就足夠所有的士兵使用了。

準備妥當之後,留平和伍延便徑直去尋孫皓,沒想到孫皓居然喝得是酩酊大醉,看來徵求孫皓的同意是不可能了,留平和伍延只好命人強行拖了孫皓,並且一併將其後宮及子女全部帶走。

到了西門處,留平下令吳軍打開西門,所有的船隻和竹筏魚貫而出,駛離了建安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