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9章 外強中乾

壽春是魏國揚州的州治所在,也是淮南地區的第一重鎮,它的得失,關係到了整個淮南的局勢,所以無論是孫綝還是王昶,都將壽春視為攻防的重中之重。

王昶將新城的諸葛靚給調回壽春來,再加上從青州、徐州、豫州援助的上萬人馬,都投入到了壽春的防禦之中。

雖然誘敵深入是曹亮既定的戰略,但誘敵深入也並非是沒有底線一昧的放棄,魏軍在淮南的底線就是壽春城,這將是魏軍堅守的最後防線,絕不容有失。

而孫綝對壽春則是志在必得,魏軍的大規模撤退,讓孫綝認為這是魏軍怯戰的表現,畢竟魏軍在淮南的兵力只有三四萬人,和吳軍十三萬大軍比起來,懸殊極大,吳軍只要抓好這次的機會,拿下壽春甚至整個淮南都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孫綝集中起了吳軍的所有兵力,一口氣殺到了壽春城下,將壽春城給了圍了一個水泄不通。

這一次,孫綝也不再玩什麼圍三闕一的把戲了,直接就將壽春城團團包圍,他不僅要拿下壽春,還要全殲壽春的守軍,只有這樣,才能殲滅魏軍在淮南的主力,拿下壽春之後,整個淮南也盡在孫綝的掌握之中了。

十三萬大軍陳兵於壽春城下,氣勢如虹,孫綝望著旌旗蔽日浩浩蕩蕩的麾下軍隊,豪邁之感油然而生,曾幾何時,吳帝孫權也渴望率兵能兵臨壽春城下,但新城都是他一生都無法逾越的坎,更何況壽春呢?

如今的孫綝自得意滿,恣意張狂,也並非是沒有資本的,最起碼大帝孫權都未曾到達的地方,也被他踩踏在了腳下,如果他能夠拿下壽春的話,無疑將會成為吳國的第一功勛人物,受到江東萬民的擁戴,那麼將來他廢帝自立,也將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孫綝比任何時候都渴求這場勝利,在完成了對壽春的包圍之後,孫綝便集中力量,全力對壽春城發起了攻擊。

站在壽春的城頭,就可以看到吳軍那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人潮,就如同是決堤的洪波一般,蜂擁而至,充斥著壽春城外的所有地方,只要目力所及之處,全都被人潮所覆蓋,好似蝗蟲過境,又如螞蟻遷居,除了人流之外還是人流,如果身患密集恐懼症的病人,看到此情景,直接就暈菜了。

王昶倒是沒有犯暈,好歹他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了,什麼樣的大場面沒有見過,此情此景,倒也是見慣不怪。

儘管吳軍來勢洶洶,兵強馬壯,但王昶在壽春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壽春乃是州城,無論是城池的大小還是城牆的高度和厚度,都是普通的城池所無法企及的。

此次王昶將合肥的兵馬調回,再加上其他州支援而來的軍隊,壽春的守軍也達到了三萬餘人,手中有兵有糧,王昶心中自然不慌,面對吳軍蜂擁殺來,王昶顯得鎮定自若,從容不迫,下令守城的軍隊全力迎戰,拚死也要擋住吳軍的進攻。

王昶實施的是誘敵深入的計畫,否則他不會輕易地放棄合肥新城這樣的重鎮,但壽春是魏軍的底線所在,將吳軍誘至壽春城下,王昶的任務就完成了,但他還必須要在曹亮的大軍趕來之前,守住壽春,絕不能把壽春給搞丟了,否則的話,就不叫誘敵深入,而是給敵人派發大禮。

不過王昶對壽春城的防禦還是抱有著極大的信心的,雖然他剛剛從荊州調任到淮南來,但長期在南線任職,尤其是多次與吳軍對壘,王昶還是擁有著極為豐富的戰鬥經驗的。

這大概也是曹亮將他從荊州調過來擔任淮南都督的用意,曹亮就是希望王昶有他多年和吳人作戰的經驗,主持淮南大局,抵禦住吳人的進攻,為魏軍主力的反擊贏得時間。

王昶知道曹亮的所謀甚大,所以在曹亮的反擊部隊到位之前,他必須要將吳國的軍隊死死地拖在壽春城下,只有這樣,曹亮的反攻計畫才能得以順利地實施。

至於曹亮需要王昶堅守壽春多少天的時間,曹亮並沒有言明,所以王昶也不清楚究竟需要多少天,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不管堅守多少天的時間,王昶都不能讓壽春有失,所以王昶是打好了長期堅守準備的。

壽春城的城牆又高又堅固,防禦設施一應俱全,糧草軍械儲備豐富,更有三萬的守備軍來守城,所以王昶沒有理由懼怕吳軍來進攻。

儘管壽春的守軍基本上是各州的郡國兵,並沒有魏軍最為精銳的野戰部隊,但這些郡國兵的長處,恰恰就是守城,野戰時他們的能力或許會弱一些,但論守城的話,那可是無人可及的。

反觀吳軍,攻城方面卻是他們的短板,王昶和吳軍又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他深知吳軍的短長,若是論水戰,魏軍確實不是吳軍的對手,他們縱橫江面,魏軍也只有望江興嘆的份,根本就無法與之匹敵,這也是魏軍雖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卻也始終沒法打過長江去的重要原因。

但論及陸戰的能力,吳軍就相差甚遠了,無論是步戰還是騎戰,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戰,吳軍其實都不擅長,尤其是在攻城戰方向,除了用蟻附的攻城方式之外,他們似乎就不會用別的招數,所以吳軍雖然屢次進犯淮南和荊州,但無一例外都吃了敗伏,而且在幾十年的較量之中,他們甚至連一座城池都未曾打得下來過,最多也就是在野戰的時候討點便宜罷了。

而且這點便宜也是非常的有限的,如果不是吳軍隨時有水軍的接應,深入到魏國境內的吳軍恐怕就連回去路都沒有了。

所以別看他們這一次進攻壽春動用了大量的兵馬,人山人海,氣勢洶洶,但王昶卻深知,吳人不過是外強中乾而已,只要壽春的守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吳人就連半步都無法踏上壽春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