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6章 責無旁貸

雖然說上一次北伐姜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口氣奪下了五個郡的地盤,但這些地盤卻不是姜維攻下來的,而是司馬倫向蜀國投降時獻上的大禮,姜維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隴西五郡。

儘管戰果輝煌,但卻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詬病,畢竟得到這些地盤並不是姜維真實戰力的體現,多少也有些偷機取巧的成分。

如果說姜維能守得住這些地盤,那麼朝中質疑聲也會小一些,但結果姜維不但沒有能將這些地盤守住,反而是損兵折將,狼狽而回,所以有人便評價姜維只會挑現成果子吃,一旦遭遇勁敵,便是外強中乾,喪師辱國。

這話雖然糙但理不糙,姜維身經百戰不假,但真正拿得出手的戰績卻沒有多少,司馬倫拱手送上來的隴西五郡也沒有能夠守得住,說到底,還是姜維的能力不行啊。

但這一次的襄武之戰,姜維卻打得十分的出色,這也是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蜀軍再一次用武力奪下的隴右郡城,足以讓那些質疑姜維能力不行的人閉嘴了。

鄧艾也把姜維視做是最為強勁的對手,絲毫沒有輕敵之意,在慎重地研究了戰術方案之後,鄧艾才步步為營,率軍從冀縣抵達了南安,與蜀軍對峙於渭水南岸。

這次蜀軍在高城嶺伏擊了魏軍的運糧隊,截獲了一大批的糧草,隨後又攻陷了襄武城,再次獲得了大批的糧草物資,所以短時間內,蜀軍的糧草匱乏狀況得到了明顯的緩減,姜維也不必再為糧草問題牽腸掛肚了,他可以全力以赴地迎戰魏軍,擴大在隴西的勝果。

拿下了襄武城之後,姜維也並沒有派駐重兵防守襄武,而是只在襄武城中留守了一部分的兵力,大部分的主力則是向前推進到了武城山,而武城山則在南安郡的境內,姜維此舉頗有以攻為守之意,武城山一帶地勢險要,正好可以抵消魏軍騎兵的優勢,發揮蜀軍山地作戰方面的長處。

同時,姜維又強遷襄武的百姓到沓中去,顯然姜維並不打算去堅守襄武,因為姜維也很清楚魏軍在攻城方面的實力,如果一昧死守襄武的話,反倒容易陷入到被動之中,而隴西郡複雜多變的地形,更適用於蜀軍的特點。

姜維的戰略思想也是相當的明確,那便是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為要務,這樣就給自己留足了騰挪變化的空間。

而鄧艾也沒有冒險輕進,駐兵於南安,步步為營,雙方在隴西的動向,從一開始的疾風暴雨,奔雷突進突然轉入到了相持對峙的狀態,反倒讓手下的那些將領有些不適應,紛紛地向鄧艾請戰,要求進攻武城山,與蜀軍決一死戰。

鄧艾卻是一臉的淡然,真正的高手對決,並不是誰快誰就有勝算,而是動靜結合,沒有機會的時候,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給對手留下任何的破綻,而一旦出現機會的時候,則勢如蒼鷹搏兔,一擊必中。

現在蜀軍陣型嚴密,防禦布局完善,魏軍若是發起強攻,反倒是得不償失的,所以鄧艾並不急於進攻,而是穩住目前的形勢,不給蜀軍反擊的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尋找戰機,一旦機會出現的時候,鄧艾則會如蒼鷹搏兔,迅如奔雷。

儘管隴西到涼州的道路被蜀軍給截斷了,但這並不是致命的,因為鄧艾已經重新開闢了冀縣通往涼州的糧道,繞開了蜀軍所控制的區域,雖然說這條路相對來說要比隴西到涼州的大道繞遠一些,半路之上的損耗也會多一些,但卻不至於讓涼州那邊陷入困境。

沒有了這個後顧之憂,鄧艾也可以專心致志地和姜維進行周旋,耐心地來打一場持久之戰。

……

此時的曹亮,已經於一個月前回到了洛陽。

回到洛陽之後,曹亮也並沒有急於揮師南下,早在關中之時,他就已經給青州豫州和徐州的三位刺史下旨,讓他們各自抽調出一些兵馬,南下增援淮南。

別看吳軍來勢洶洶,但曹亮清楚他們的攻堅能力,真想要攻破淮南的那些防禦重鎮,幾乎是毫無希望的,所以曹亮這邊才會從容不迫,就算真得丟掉幾座城池,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離開了水路,吳軍的生存作戰能力直線下降,只要魏軍大軍殺到,重新奪回這些城池也是易如反掌。

就比如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氏之時,將合肥新城拱手相讓給吳國,但等到諸葛誕敗亡之後,吳人一樣沒有能夠守得住新城,還是退回到了巢湖一線去。

所以在曹亮看來,吳人的進攻更多的是一種徒勞,不過魏國由於缺乏能與之相抗衡的水軍,也無法逾越吳國的長江防線,幾十年來,雙方你爭我奪,在淮南打了無數的拉鋸戰,但雙方的邊界卻出乎異常的穩定,幾十年來都沒有任何的變化。

不但東線如此,西線也是一樣,魏蜀兩國的疆界,就始終定格在秦嶺這條線上,雙方刀兵不斷,卻也始終無法逾線。

涼州平定已經是毫無懸念了,曹亮已經穩穩地佔據了原本曹魏的全部疆土,他這個皇帝之位,也是實至名歸的。

但曹亮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停下征伐的腳步,消滅了司馬氏,才是他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曹亮心中有著更大的宏願,那是平吳滅蜀,一統天下,結束紛爭的三國時代,真正的讓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四海一家,河清海晏。

從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到群雄割據三國鼎立,這天下紛攘已經長達七十餘年的時間了,而人一輩子的壽命也大抵如此,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乃是一種潮流所在,既然司馬氏已經不再有機會擔起這個一統天下的任務了,那麼這個任務自然而然落在了曹亮的肩上,他責無旁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