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2章 自貶三級

這次鄧艾的任務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如果姜維沒有出兵的話,鄧艾在關隴也基本上是無事可做的。

曹亮當然希望鄧艾是無事可做才好,儘管曹亮並不懼怕三線作戰,但真正三條戰線同時開戰的話,壓力還是不小的,他之所以將鄧艾留在關隴,目的就是為了震懾姜維,讓姜維不敢輕舉妄動。

姜維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嗅覺十分的靈敏,沒有機會的時候,他會選擇隱忍不發,靜若處|子,而機會一旦來臨,他就會雷霆出手,動如脫兔。

曹亮將自己最為得力的大將安排坐鎮關隴,目的就是一個,那就是震懾姜維,如果他有膽量再度進攻隴西的話,首先需要惦量惦量他是不是鄧艾的對手。

不見得非要打敗敵人,才是上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才是王道,有鄧艾來坐鎮關隴,無論姜維來與不來,曹亮都可以放心,鄧艾足以應對這一切了。

曹亮安排給鄧艾的任務就是做好關隴的防禦,讓姜維是知難而退,如此魏軍所受的壓力便會小上一些,但如果姜維執意要來進攻的話,那鄧艾的任務就是一個,那就是給姜維以迎頭痛擊,把他打疼了打怕了,就不敢再有進攻關隴的想法了。

鄧艾可是號稱曹亮手下的第一幹將,能攻善守,有勇有謀,曹亮將關隴大事託付於他,他自然是絲毫不敢懈怠的,鄧艾雖然不善言辭,但他絕對是屬於那種茶壺裡煮餃子——肚裡有數的那一種人,既然曹亮點了他的將,鄧艾百分百的可以勝任這一職務。

不過曹亮還有一個隱藏的任務要交待給他,不管姜維來不來進攻,魏軍伐蜀的計畫卻是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雖然現在尚不具備伐蜀的條件,但這也只是遲早之事,所以曹亮要求鄧艾在關隴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籌劃伐蜀之事,最多三到五年的時間,曹亮就會開啟新的征程,拉開一統天下的帷幕。

所以這個前期的籌備十分的重要,關隴作為征伐蜀國的前進基地,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行,未雨綢繆。

三日之後,馬隆和文鴦揮師西進,拉開了進攻涼州的帷幕。同日晚些時候,曹亮也率軍離開了冀縣,向東而行,從此魏軍主力三分,各奔東西。

……

魏軍的動作自然是瞞不過蜀軍的耳目的,蜀軍在關隴一帶,有著有一個龐大而隱秘的情報網,在這個情報網,是早在諸葛亮主政時期,就已建立起來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長年以來,這個關隴情報網不斷地向蜀中傳遞消息,為蜀軍高層的決策提供依據。

儘管魏軍方面也知道蜀軍間諜活動頻繁,採用各種手段不斷地打擊,但就如同是地縫之中的老鼠,總是除之不絕,殺之不盡的,那怕是蜀道艱險,關卡林立,但蜀軍的間諜依然能及時準確地通過秘密的渠道,將關隴的情報送到漢中去。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魏軍大規模開撥僅僅只有十餘天的時間,這個最為重要的情報已經是擺到了姜維的桌案之上。

剛剛從隴西戰敗而歸的姜維此刻正處於激流和漩渦之中,不出意外的是,朝中的那些反對派對姜維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紛紛向蜀主劉禪上疏,彈劾姜維,宦官黃皓甚至密謀用右將軍閻宇來取代姜維的大將軍位置,讓姜維去當益州刺史,徹底地把姜維給架空了。

不過姜維和朝中的這些鴿派勢力鬥爭了半輩子,自然不懼毀謗,面對朝廷召他回成、都述職的要求,姜維上表以魏軍陳兵隴西,隨時可能進犯漢中的理由拒絕了。

姜維很清楚,此時回到成、都,必然會激起更大的風浪,那些反對派的群臣口誅筆伐,唾沫星子也足以能將他給淹沒,姜維可不能將自己置身於險地,現在他呆在漢中,反倒是最為安全的,手握蜀軍一半以上的兵權,任憑那些朝臣們喋喋不休,也休想動他分毫。

雖然這次隴西之戰吃了大敗仗,蜀軍人馬折損不少,但由於司馬倫率軍歸降,姜維退回漢中之時,兵馬反倒是要比出征之前還多了不少。

其實對於蜀國來說,最困難的並不是缺少兵馬,而是人口太少,底子太薄,軍隊和官吏需要百姓的賦稅來養活,蜀國地廣民稀,在籍的人口都尚不足百萬之數,而軍隊十餘萬,官吏四萬多,十個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半軍人和官吏,如此沉重的負擔,也難怪蜀中民有菜色。

所以司馬倫的十萬大軍如果沒有絲毫損失全部湧入蜀地的話,蜀國的經濟恐怕立刻就會崩潰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隴西之戰損兵折將,等於是給蜀國減輕了負擔。

儘管遷民入蜀的計畫沒有完全成功,但先期遷入蜀地的隴西百姓至少也有十幾萬人,姜維將他們全部安置到了漢中平原,這裡土地肥沃,就是缺少人口,所以才會出現大量土地撂荒的現象,這大概也是當年曹操把漢中百姓強遷走的後遺症吧,現在姜維從隴西掠奪了大量人口回漢中,許多人的祖籍真是漢中人,讓他們得以回歸故土,也算是辦了一個好事。

當年諸葛亮在失街亭斬馬謖之後,上表自請降職,自貶為右將軍,不過仍行丞相事,這次姜維也學諸葛亮這一招,上表請求蜀主貶他為後將軍,不過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姜維卻是牢牢地抓著,絲毫不放。

劉禪雖然名為庸主,但事實他並不昏庸,儘管朝臣們一致要求罷免姜維,但劉禪清楚,蜀國能征慣戰之將,非姜維莫屬,如果換了閻宇或旁人,只怕江山不保。

所以劉禪力排眾議,准了姜維的奏摺,貶其為後將軍,不過仍行大將軍之事,留守漢中,以拒魏兵。

這個結果姜維當然比較滿意,他在漢中繼續地抹馬厲兵,以圖東山再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