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談判的底線

司馬倫選擇進軍的地點是西縣,西縣正好在冀縣和祁山堡之間,姜維北進之後,在西縣並沒有留下多少的人馬,而祁山堡作為祁山道的出口,倒是駐紮著幾千人,同時也是蜀軍的糧草轉運地。

如果說司馬倫想給姜維重重一擊的話,攻佔祁山堡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一舉即可切斷姜維的歸途和糧道,讓姜維的北伐大軍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過司馬倫的目的是議和,自然不能下重手,所以進軍西縣無疑成為了上上之選。

所以司馬倫揮師西進,穿過段谷之後,從木門直取西縣,毫無懸念地就佔領了該地,之後司馬倫便按兵不動,寫了一封親筆書信,派信使前往冀縣城下,去見姜維。

姜維也正是看到司馬倫並沒有什麼敵意,所以才會暫時沒有撤走,等到司馬倫的信使前來,姜維讀過司馬倫的親筆書信,這才明白司馬倫的意圖,旋即派出長史王含前往西縣,與司馬倫進行和談。

其實姜維對這次的和談更為地急迫,諸葛亮死後,蜀國朝野偏安於益州,不思進取,早已沒有了當初諸葛亮北伐之時的銳氣了,蔣琬主政之時,還曾計畫從漢中沿水路東進,謀奪東三郡,只不過因為風險難測,再加上群臣的反對,蔣琬北伐的計畫最終是無疾而終。

蔣琬死後,大將軍費禕繼任,但費禕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鴿派人物,完全廢棄了諸葛亮的北伐主張,甚至多次打壓積極北伐的姜維,還恬不知恥地對姜維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費禕主政之時,姜維每每出兵,都要受其制裁,所將之兵,常常不過萬人,姜維雖有大志,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每次帶著數千人馬,侵入魏境,最多也是小打小鬧,成不了什麼氣候。

姜維一直對費禕是心懷不滿,直到費禕被刺身亡之後,姜維獨掌大權,大肆興兵,準備大幹一番。

但多年以來早已形成苟安的蜀漢朝臣,對姜維的北伐之舉並沒有抱什麼希望,連續三次出征失利之後,朝中非議四起,尤其是光祿大夫譙周,更是公然上書劉禪,稱姜維窮兵黷武,虛耗錢糧,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所以,雖然說姜維領軍在外,但依然是承受著來自朝廷的巨大壓力的,這次姜維傾盡舉國一半的兵力,就是想要有所建樹的,如果這次依然無功而返或者說是慘敗而歸,那朝中的輿論可真就是一邊倒了,再也沒有人敢站出來支持自己北伐了,恐怕就連後主劉禪都會棄用他,可以說,姜維背負著相當大的壓力。

剛一聽到司馬倫率十萬大軍出現在木門的時候,姜維的心就涼了半截,遭遇到晉軍的前後夾擊,別說是建功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而這一次回到益州之後,可想而知姜維又將承受多少的罵名,這無疑讓姜維以後再想北伐就會變得困難重重了。

可再心有不甘,姜維也不能破罐子破摔,和晉軍拼個魚死網破,蜀軍一半的兵力在他的手中,這也是蜀國之根本了,如果將這支精銳之師給折損掉了,蜀國必然是元氣大傷,甚至動搖國本。

所以,姜維只有撤退的一條路可選了,但沒想到峰迴路轉,司馬倫竟然欲攜十萬大軍再加上隴西之地降蜀,這突如其來的驚喜讓姜維不禁感嘆命運之奇。

如果姜維能得到司馬倫的十萬大軍相助再加上坐擁隴右之地,北伐的第一步就算是成功了,這可是諸葛丞相終其一生都無法實現的目標,必然大振蜀中軍民之士氣,也讓那些反對派閉嘴不言了。

所以,姜維對這次的和談是抱有極大的厚望的,如果成功,那他便可以立下不世之功,更是有了窺探中原的資本,匡扶漢室,還都洛陽再也不是一句不著邊際的空話。

王含臨行之前,姜維特意地叮囑於他,只要司馬倫肯歸降,其他的條件都可以放寬一些,不過談判嘛,自然是要講些策略的,能多爭取的利益就一定不要放棄,司馬倫既然主動地要來歸降,那肯定是有著他的苦衷的,王含要捉住這一個有利的條件,儘可能地達成於蜀國有利的協議。

王含能言善辯,睿智而有頭腦,姜維派他去談判,還是看好他的能力的,反正姜維已經很清楚地交待給他蜀國方面的底線,至於王含能談到什麼程度,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抵達西縣之後,王含一行人很快便見到了司馬倫,王含本來已經做了艱苦談判的打算,甚至準備來耗上個幾天幾夜,但出乎意料的是,司馬倫卻是開門見山開誠布公地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司馬倫歸降蜀國之後,原本他麾下的軍隊,還繼續地由他來統領,蜀軍方面,不得插手他所屬軍隊的事務,至於其他的事,就隨意了,完全由蜀國方面來安排。

因為司馬倫根本就不想扯皮,如果在談判上面斤斤計較,銖輜必較的話,那就是談上個幾天幾夜也談不攏的,可現在時間緊迫,魏軍隨時都會殺來,司馬倫根本就沒有時間來磨蹭,反正司馬倫的底線是明確的,不管怎樣,誰也休想動他的兵權,如果蜀國沒有這方面的誠意的話,那就一拍兩散,總之,在原則的問題上面,司馬倫是不會讓步的,這也是雙方談判的基礎。

至於其他的條件,司馬倫統統做出了讓步,或者說司馬倫壓根兒也不在乎,只要蜀國方面的沒有特別的苛刻要求,他都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他要把有限的時間給利用起來,一旦雙方談成了,馬上就要布署聯合防禦,來抵禦魏軍的進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