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驕兵必敗

淮南軍戍守邊關,主要的對手就是東吳,而吳人長於水軍而弱於步騎,所以淮南軍在兵種的配備是以步兵為主,以騎兵為輔,成建制的部隊基本上都是步兵,騎兵只是輔助兵種,沒有獨立的編製。

而此時胡烈所率的軍隊,則基本上是以騎兵為主,穎上這一帶,地形平坦,對騎兵的作戰很有利,更主要的是,淮南軍根本就沒有想到側後翼還埋伏著一支司馬軍的騎兵,所以等他們發現敵襲的時候,根本就來不及組織防守陣型,被胡烈的騎兵沖了個七零八落,陣型也完全崩潰了。

到了這個時候,諸葛誕才明白過來,這顯然是司馬倫一次有預謀的行動,故意地擺出一副孤軍深入的樣子,誘使諸葛誕進行出擊,從現在司馬軍的兵力上來看,這那裡是五萬人,分明至少也有十萬人馬,司馬倫故意地隱藏了五萬人,目的就是要在穎上一帶伏擊淮南軍,諸葛誕從離開壽春之時,就已經落入到了人家的圈套之中。

輕敵了!太輕敵了!諸葛誕簡直就是懊悔不迭,他只以為司馬倫只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黃口孺子,沒有半點的打仗經驗,自己完全可以利用司馬倫輕兵冒進這一點,一舉將其殲滅。

但沒想到司馬倫故意地使詐,故意地露出破綻,卻是比那些戰場上老奸巨猾的老油條更為老道和狠辣,光是這出假痴不癲的把戲就表演的是唯妙唯肖,諸葛誕混跡了疆場幾十年,居然就這樣被他給騙過了。

司馬倫帶來的可是足足有十萬人,但他卻用瞞天過海的手段把一半的人馬給藏匿了起來,諸葛誕到現在也沒有明白過來,司馬倫是利用什麼手段瞞過淮南軍的刺探的,五萬大軍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淮南軍那些無孔不入的耳目和眼線,那也不是吃素的,可他們這麼就沒有發現一點端倪呢,如果早一點知曉司馬倫帶來的是十萬大軍,諸葛誕肯定不會冒險進行伏擊的。

事實上,司馬倫並沒有將胡烈的人另遣他處,走不同的道路,畢竟五萬大軍再隱藏行跡的話,也是做不到的,司馬倫在出征之時,對外詐稱是五萬人馬,這便給了人們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而後在旗幟營帳甚至是營灶的數量上,都是按五萬人配給在使用,畢竟淮南軍就是派出探子來,也不可能潛入到司馬大軍的軍營中去數數,他們也只能是在外圍進行觀察,或者是司馬軍離開之後,去他們所扎過的營地察看。

其實就連司馬軍自己,也是無法分辨出五萬人和十萬人的區別的,一路之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神龍不再首尾,就如同是一個人置身於大山之中,你若問他山有多高山有多大,他肯定是回答不出來的,所以置身於軍隊的洪流之中,誰也說不清司馬軍倒底有多少人,五萬人是官方公布的數字,自然也沒有人去質疑。

司馬倫正是利用這種錯覺的手段,將十萬大軍帶到了穎上,至於那穎河上的十幾座浮橋,便是司馬倫刻意搭建的,為得就是司馬軍可以快速地來回通行於穎水之上,只不過在撤軍之時,胡烈的五萬人馬就已經脫離了大部隊,在穎水東北埋伏了起來,這個時候諸葛誕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司馬倫這邊,自然也就不可能去顧及在穎河的東岸還有一支司馬軍的伏兵。

而胡烈的軍隊此時盡數殺出,給了諸葛誕致命的一擊。

穎水將淮南軍一分為二,雖然淮南軍建起了幾座浮橋,但這幾座浮橋的通行能力有限,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淮南軍運送到對岸去。

而現在最大問題是,淮南軍在兩面都遭受到了攻擊,情況都十分的危急,此刻站在浮橋上的淮南兵都搞不清該是前進還是後退了,茫然失措,似乎前進也不對,後退也不對,舉步維艱。

蔣班和焦彝已經在奮力地率兵抵抗了,但奈何司馬軍的騎兵太過兇悍,他們根本就無法匹敵,被胡烈殺得是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蔣班和焦彝無力抵抗,只能是向諸葛誕呼叫求援,如果諸葛誕再不派兵回援的話,他們這邊真得難以支撐了。

而一旦穎河東岸失守,那麼整個淮南軍就將陷入到司馬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極有可能會全軍覆滅。

其實當胡烈率軍殺出之後,諸葛誕就清楚自己敗局已定了,先前他還嘲笑司馬倫的半渡而擊是無用之功,但現在才發現,這才是無比歹毒的絕戶殺招,司馬倫利用兵力上的優勢,在穎河兩岸分別布署了五萬大軍,等到淮南軍半渡之時,兩路伏兵盡皆殺出,淮南軍受穎水的阻隔,兩邊的人馬無法兼顧,都處於司馬軍重兵的攻擊之下,西邊的淮南軍情況還好些,畢竟他們是有戰鬥準備的,雖然處於劣勢,但還能勉強支撐。

東岸的淮南軍就不同了,由於事先沒有任何的準備,他們只能是倉促地投入到戰鬥之中,而且司馬軍在這邊投入了數量更多的騎兵,攻擊力也遠比西岸更強悍,所以東岸的戰況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蔣班焦彝雖然是奮力而戰,但奈何寡不敵眾,慘敗之勢已經是無可挽回了。

諸葛誕為了此次兵變,他精心地做了準備,不能說是面面俱到吧,但也是相當的充分了,諸葛誕自信那怕是司馬師親至,都未必能在這淮南討到什麼便宜。

司馬師沒在親征,而是派了年幼的司馬倫領兵前來,這讓諸葛誕極為輕敵,根本就沒有把司馬倫放在眼裡,果然是驕兵必敗,面對有備而來的司馬倫,諸葛誕一步就踏入到了人家的圈套之中,焉有不敗之理?

現在的戰局,那怕諸葛誕再怎麼掙扎,也是無濟於事的,敗局已定,無可挽回,現在諸葛誕所能做的,只有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於是他下令全線撤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