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多事之秋

這恐怕是司馬師今年以來聽到的一個最好的消息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司馬師是霉運纏身,倒楣的事一樁接著一樁,現在突然聽到這麼一個好消息,可以讓他如釋重負。

儘管諸葛恪的橫死對司馬師的黃河防線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卻無形之中解決了司馬師的後顧之憂,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威脅,最起碼司馬師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黃河防線上,以確保黃河防線萬無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麼好對付嗎?儘管司馬師在黃河防線上投入了將近三十萬左右的兵力,但黃河防線不同於防守一座城池,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個小鍋里加上一碗米,熬出來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鍋加上同樣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湯了,上千里的防線,早已將些兵力稀釋掉了。

但是對於曹亮而言,卻根本無需全面進攻,他只需要在這條黃河防線上,任意地選擇一點進行攻擊,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絕對的兵力優勢,以多打少,這無疑是司馬師最為擔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馬師卻也無法改變什麼,因為他不可能預知道曹亮究竟會攻擊哪兒,而提前做出防備,其實就曹亮而言,究竟選擇從哪兒渡河,現在恐怕還沒有什麼定論,司馬師又怎麼可能會知道。

司馬師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在黃河南岸,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構築固若金湯的黃河防線,不管將來曹亮從哪兒發起進攻,都將會折戟沉沙,碰得頭破血流。

鍾會向司馬師提出了自己看法,黃河在司州河段處於深山峽谷之間,兩岸的地勢險要,除了少數的幾個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並不具備渡河的條件,而且洛陽是司馬軍防守之重點,兵強馬壯,實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會選擇在司州渡河。

而處於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積,形成了眾多的沼澤,這些沼澤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幾乎沒有幾個人能活著從沼澤地里爬出來,所以入海口處基本上是無人區,并州軍也不可能從那個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兗州河段,將會大概率地成為曹亮的主攻目標,這一河段流經平原,水勢減緩,大量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堆積在了這兒,長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黃河成為了一條地上懸河,兗州河段,也是黃河決口和改道最為頻繁的河段,黃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曾經帶給這裡的百姓無盡的痛苦和悲慘,黃河的每一次決口和改道,都給兩岸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河道窄,流速慢,兗州河段的防守任務顯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為地繁重,所以鍾會才會提醒司馬師,曹亮很可能會將兗州河段定為首選的攻擊目標,要司馬師特別的注意。

而且從戰略角度上考慮,并州軍如果真得能從兗州突破黃河防線的話,向西可以直取洛陽,向東可以進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謂是左右逢源,多點開花,遠比從青州渡河之後,還有泰山等險要隔阻,所以從後續的戰略層面上考慮,曹亮也會優先選擇進攻兗州的。

鍾會之所以向司馬師提出這一點,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充州河段的防禦兵力嚴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補充兵力的話,兗州河段的防守形勢便是芨芨可危。

在這三大防區之中,兗州防區的距離最長,接近五百里,而現在鍾會手中只有十萬軍隊,其中一半左右還是以前的冀州軍,這些軍隊都是鍾會一手招募的,戰鬥力如何,鍾會比誰都清楚,冀州之戰的實踐證明,這些臨時徵募拼湊的軍隊,根本就是難堪大用,如果黃河防線真要指望他們的話,恐怕離失敗真得不太遠了。

所以,鍾會還是希望司馬師能再抽調一些軍隊加強黃河防線的防禦力量,儘管他已經在全力以赴地興修防禦工事了,在每個渡口處,都修築了高高的堤壩和圍牆,但再堅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來維護和把守,沒有人的話,再強的防禦工事也是形同虛設。

兗州自從令狐愚叛亂之後,司馬師就將其駐守的郡國兵削減了一多半,現在剩下不到兩萬人馬,還得分別駐守各個城池,實在是抽不出什麼兵力來補強黃河防線了。

鍾會想要的兵馬,還是淮南的兵馬,由於淮南的軍隊久經善戰,戰鬥經驗極為的豐富,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馬不可輕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諸葛恪還在那兒虎視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調兵馬出現空虛,諸葛恪就會趁虛而入。

不過現在諸葛恪死了,新晉的大將軍孫峻也傷了,吳國君臣上下再無進取之心,淮南這邊也就不會擔心吳國的入侵了,司馬師完全可以將淮南的兵馬抽調出一部分來,補強黃河防線,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軍北調也確實可以解決黃河防線兵力匱乏的困難,但司馬師不放心的還是諸葛誕這個人,畢竟他可不是司馬家的嫡系親信,司馬師還很難駕馭於他。

太和年間的「禁浮華案」,打擊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為首的四聰八達,四聰八達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無考,但諸葛誕卻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馬師也是這個圈子裡的人,但他後來淡出了,並與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變之時,死在司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人,也全在其列,諸葛誕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卻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張緝李豐叛亂案發之後,諸葛誕的猜忌之心漸重。

如果這個時候司馬師下令抽調淮南兵馬的話,難保諸葛誕不會有什麼想法,淮南已經經歷過王凌的一次叛亂了,在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經不起折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