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6章 畢其功於一役

曹亮蒞臨東觀親自指揮戰鬥,這恐怕也是自他出任討逆大都督以來的第一次,可見此次的東觀之戰,在曹亮心目的地位如何了。

鄧艾和石苞也是倍感壓力,因為曹亮的要求很高,這次要求他們必須要打勝仗,而且必須要大勝,打一場漂的殲滅戰,不能說司馬軍一個都不放過,但最碼大部分的人,是沒機會再回到洛陽了。

這也是越騎營和屯騎營改制之後的第一戰,能不能勝任曹亮的任務其實鄧艾和石苞都沒有底,儘管越騎營和屯騎營在換裝了新的馬具裝備之後,戰鬥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的對手,卻是超過他們一倍有餘的龐大騎兵。

如果說單純地打一個勝仗,或許對於鄧艾石苞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曹亮的要求可不是這麼的簡單,他要越騎營和屯騎營一口吃掉對手,將七萬司馬騎兵徹底地消滅,這等於是給鄧艾和石苞設了一個難題。

眾所周知,想要打伏擊殲滅戰,至少在兵力上是優於對手的,這樣包起餃子來,才能得心應手,但如果皮薄餡大,很可能就無法包得住,時刻有露餡的風險。

但曹亮的決心非常之大,而且非常的堅決,作為決策者,他的命令自然是無可辯駁的,鄧艾和石苞只能是接受命令,並為之做好充分的準備。

困難是有的,但機遇也是並存的,由於司馬懿並不知道弓騎兵和重騎兵的存在,所以他不可能做出相應的安排,并州軍完全有機會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至於能不能全殲司馬軍,先登營的扁箱車陣則會成為關鍵,只有他們擋住司馬軍的退路,越騎營和屯騎營才有全殲其的可能。

而先登營那邊,曹亮也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安排,他要求并州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根據斥侯傳回來的消息,驍騎營距離東觀已經只有十餘里的距離了,而在他們的身後,就是數量龐大的司馬軍,浩浩蕩蕩。

其實不用斥侯稟報,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南面的天空,已經被黃色的塵埃所籠罩,原本是湛藍的天空,如同捲起了一場沙塵暴,漫天蔽日,很快地向著他們這邊推進過來,沙塵滾滾,甚至隱約可以聽到如悶雷般的聲音,隆隆作響。

所有并州軍的騎手都握緊了武器,抓緊了韁繩,因為他們知道,戰鬥即將來臨了。

文欽也緊握著韁繩,他在策馬賓士著,不過在向前的賓士中,他還不忘回頭去望一望。

現在司馬軍咬得很緊,先頭部隊甚至距離他們只有三四里的距離,文欽回過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司馬軍的旗號。

這回司馬軍距離拉近之後,文欽並沒有命令驍騎營加速把他們甩掉,而是刻意地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為終點已經到了,文欽的任務,就是把更多的司馬軍引入到并州軍的伏擊圈之中。

應該說文欽的任務完成的很出色,此刻的司馬軍幾乎已經都彙集到了一起,就在驍騎營的身後不遠處。

司馬懿擁有著敏銳的戰爭嗅覺,或許他已經感覺到了驍騎營此次撤退的不同意味,所以在追擊的過程之中,司馬懿將會七萬騎兵儘可能地整合在了一起,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地隊伍。

此前司馬懿已經是吃夠了被曹亮各個殲滅的苦頭,如果這一次司馬軍分割為前後兩軍之後,很可能前面的軍隊遭遇到并州軍的伏擊,司馬懿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所以他不會再重蹈覆轍,不會再給曹亮各個擊破的機會。

七萬騎兵成為一個整體時,司馬懿自然是十分的放心,這將會是一塊鐵板,一塊異乎尋常厚的鐵板,曹亮想要動手,那就讓他儘管來吧,司馬懿也想讓他嘗嘗踢在鐵板上的感覺。

七萬騎兵,已經是司馬懿平生率領過的最強力量了,以前他也統率過十幾萬二十多萬的人馬,但那不過是步騎混編的軍團,騎兵在軍團之中,只是一個輔助的存在,並不是主力的隊伍。

但現在七萬人馬純粹是騎兵,這將是一支何等龐大何等強大的力量,光是這震耳欲聾的馬蹄聲,就有著足以碾壓一切的威勢,說它是天下無敵,那也一點不為過,司馬懿不相信還有什麼力量,能與他的這一支人馬進行抗衡。

司馬懿這兩年瘋狂地擴軍備戰,培養這麼一支強大的騎兵,就是為了今天的并州之戰,儘管他也知道,曹亮這兩年也不有歇著,也要積極的準備著應戰,但并州只是一個偏僻的窮州,和司馬家掌握的多個富庶大州根本沒法相比,無論是財力上還是人力上,司馬家都擁有著絕對的碾壓之勢,在擴軍備戰的道路上,司馬家始終掌握著先機。

曹亮能搞的,也就是些技術上的小革新,司馬懿雖然承認曹亮搞出來的新式馬具能確實提高騎兵的戰鬥力,但并州的底子畢竟太薄了,僅僅依靠這些新式的馬具,又如何能同他數量眾多的騎兵來抗衡。

說到底,戰爭打得還是資源,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搞再多的技術革新那也是枉然,不論別的,就光是靠人堆,司馬懿都自信堆得曹亮。

這次司馬懿是騎馬來到了前線的,沒再乘坐他標緻性的追鋒車,這當然是得益於曹亮設計出來的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

哎,這確實是好東西呀,就連司馬懿的這樣的古稀老者,都可以輕鬆地來駕馭戰馬,讓司馬懿又找回了久違的年輕感覺。

這些樣品已經傳回到了洛陽,司馬懿已經下令洛陽的兵器工坊集中人手,全力地打造些馬具了,相信用不了多長的時間,司馬軍的騎兵也可以全部換裝這樣的馬具,全面的提升騎兵的戰鬥力了。

這大概也是曹亮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了,只可惜,他本人恐怕是無緣得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