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4章 圍城打援

司馬懿素來以謀定而後動聞名,別人下棋看三步,司馬懿卻至少可以看到十步開外,從兗州出發,長途奔襲淮南開始,司馬懿就已經準備了好了多個預案,如今輕取平阿,強渡淮河之後,一切局勢仍然在司馬懿的掌控之中。

王凌在瘋狂地收縮兵力,試圖固守壽春,王凌經營淮南多年,壽春更是其刻意專營之處,就算是大敵當前,他也不捨得輕易放棄。

不過王凌的這個做法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壽春可不是一般的地盤,而是淮南的首府,一等一的重鎮,放棄了壽春,那就等於是放棄了整個淮南,這樣的代價,顯然是誰也不願意承擔。

王凌的這個舉動完全在司馬懿的意料之中,所以司馬懿在聽到王凌收縮兵力死守壽春之後,拈鬚微微一笑,王凌的所作所為,都逃不出他的算計。

這不禁讓司馬懿有些感慨,他和王凌兩個人的歲數,加起來差不多也一百五十歲了,都是打了半輩子的仗,可都還在套路里繞來繞去,一點的新意也沒有。

想想之前不久的上黨之戰,司馬懿可沒有打得這麼輕鬆愜意,儘管他和現在一樣,佔據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但卻是處處碰壁,處處受制,糟心的很。

之所以會出現那樣的窘境,完全是因為曹亮出乎意料的戰術,在曹亮的戰術之中,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放棄的,險關要隘,戰略重地,統統一棄了之。但這种放棄,卻又不是真的放棄,并州軍少了防禦的負擔,卻提高了機動作戰的能力,曹亮在高速機動之中,連續地殲滅了司馬軍的兩路人馬,讓司馬懿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如果讓曹亮來守淮南,那麼大概率地是會放棄壽春的,而將其主力部隊,碾轉騰挪於江淮之地,司馬懿會被他牽著鼻子走,稍不留神,就會被他狠狠地咬上一口。

這樣的打法,無疑讓司馬懿很是頭痛,曹亮軍隊的機動能力太過於強悍了,司馬懿的軍隊很難追得上他的節奏,而且司馬懿最為擅長的分進合擊,反倒成了人家各個擊破的靶子,可一旦司馬懿收縮兵力抱成一團,防禦是沒有多大問題了,但最大的問題是,你是來進攻的,這麼臃腫的陣型,緩慢的移動方式,什麼時候才能取得戰果?

上黨之戰,司馬懿可謂是吃足了苦頭,他半生行軍,戎馬天下,何時打過這麼憋屈的仗,那怕當年在關隴與諸葛亮對壘之時,司馬懿堅守不戰,看似被動,卻處處掌握著主動,活生生地把諸葛亮給拖死了。

可是在曹亮這麼一個後生晚輩的面前,司馬懿卻沒有討到半點的便宜,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真心不爽啊。

還好王凌不是曹亮,淮南也不是并州,王凌這種中規中矩的打法,可是正中司馬懿的下懷,司馬懿腦子都不用費,就可以制定出圍城打援的計畫。

壽春防禦堅固,糧草儲備充足,司馬懿就算是強攻,短時間內肯定也是無法拿得下來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圍而不攻,將主力軍隊抽調出來,先打掉吳國的援軍,也算是斷了王凌的念想,壽春孤城一座,只要圍得久了,不攻自破。

所以,司馬懿很快地做出了戰略安排,令司馬師和王昶率兵十萬包圍壽春,高壘深壕,只圍不打,不過對於企圖出城逃亡的軍隊,司馬懿要求司馬師要果斷地進行阻擊,不可使一兵一卒逃出包圍圈。

目前王凌撤軍固守壽春已成定局,而且壽春如今兵精糧足,城池堅固,王凌肯定不會生出突圍的念頭,所以司馬師和王昶圍城之後,只需立一些簡單的營柵就可以封鎖住壽春的內外交通了。

至於深壕高壘,那就是下一步的計畫了,司馬懿準備在壽春城的四周,挖上幾道深達數丈寬也有數丈的壕溝,這樣的壕溝就算是最好的戰馬也無法跳躍過去,在壕溝的外面,築以高壘柵欄,一旦修築成功,那就會徹底地斷絕王凌的突圍生機,王凌就算是不想死守壽春也沒有機會了。

司馬懿和孫禮,則率領另外的十萬大軍,南下迎戰吳國的援兵。

……

實施輪休之後,牛渚的吳軍大營自然變得冷清起來,三分之一的吳軍行色匆匆地地離開了牛渚,返回了吳中,和家人去共渡這個年節。

而剩下的吳軍,也被分為了兩批,一批在十天之後輪休。另一批在二十天之後輪休,每批的假期都是十天。

第一批輪休的士兵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其餘的吳兵則是歸心似箭,等得望眼欲穿,整個的吳軍營地,就連最簡單的操練也無法維持了。

對此,諸葛恪倒是毫不在意,平時他手下的軍隊可是素以軍紀嚴明驍果善戰而稱著,而此時適逢年節,軍紀那怕稍微的鬆懈些,諸葛恪也不會說些什麼,因為這個輪休本身就是他所制定的,如今的吳軍,三分之一在休假,三分之一在休整,只有三分之一擔任戰備值班任務。

如此地分配下來,吳軍有些懈怠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諸葛恪自己是不準備回家的,雖然他的家也在建業,但自從諸葛恪領兵以來,幾乎就沒有在家裡過一次年了,並不是說他就不想家,不想念自己的妻兒,但每到年節,他更希望和父親在一起。

諸葛瑾是戰死在安風渡的,所以每年年節,諸葛恪呆在淮南之地,就如同是和父親呆在一起,畢竟一直以來,安風渡都在魏國境內,諸葛恪始終沒有機會親自到父親殞命之地去祭奠一番,不過他相信,父親的英魂將與他同在,並一直護佑著他的安全。

今年情況有些特殊,王凌投降了吳國,也就是說淮南之地已經是盡屬吳國,諸葛恪前往安風渡的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以諸葛恪有心思去安風渡一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