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1章 如何應敵

年節對於每一個漢人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儘管長子王廣和四子王明山不在身邊,但王家年初一的這頓團圓飯還是必不可少的。

長子王廣在京師朝廷之中任職,此番王凌叛於淮南,只怕王廣的日子已經是不好過了,雖然暫時還沒有消息傳來,但王凌深知司馬懿的為人,行事決絕狠辣,斬草除根從不手軟,之所以暫時還沒動王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王凌這邊,司馬懿現在需要全力來對付王凌,如果王凌敗亡了,那麼王廣的命運也就註定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王明山現在建業充當人質,只要王凌保持和東吳的關係,相信王明山在那邊的日子過得也是比較愜意的。

在王凌的四個兒子當中,王明山最為聰慧,也最得王凌的賞識,此次聯合吳國對抗司馬懿的策略就是王明山最先提出來的,而且他甘願以身涉險,前往吳國充當人質,為王凌換來了五萬援兵,光是這一次的高光表現,就足以令王凌為之欣慰了。

與之相對的,此次王廣的表現卻讓王凌大為失望,身為長子,王廣將來是要繼承王凌爵位的,如果王凌真得成為擁立新君的肱股之臣,那麼他的地位將來也必然要讓王廣來繼承。

可王廣聽說了王凌計畫之後,大唱反調,認為王凌的計畫不會成功,這個逆子,在洛陽呆得久了,都中司馬懿的毒太深了了,為父不反的話,豈不是要任人宰割?

王凌對王廣的表現很是失望,不過他除了王廣之外,尚還有三個兒子,除了王明山之外,次子王飛梟和三子王金虎對他則是言聽計從,二人都是領軍之將,此番作戰,王凌對他們是相當的倚重。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王凌或許不敢相信其他的人,但他的這幾個親生兒子,無疑將會成為他起事的最大倚靠,王凌堅信,他們父子幾人,終究會揚名青史。

王家的家宴極盡奢華,當然對於淮南第一人王凌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一家人在一起,開心最重要了。

不過王凌的好心情並沒有維持多久,還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凌就聽到了一個壞消息,平阿失守了。

這大過年的,司馬懿盡干噁心人的事,早不來,晚不來,偏偏挑了個年節關頭,率軍殺了過來,你說這不是成心不讓人過好年么?

其實自從令狐愚失手被擒曹彪自殺身亡之後,王凌就已經做好了好了和司馬懿隨時開戰的準備,可司馬懿一直在兗州按兵不動,等來等去,等得王凌都有些懈怠了。

如今大雪封路天寒地凍的,這樣惡劣的天氣之下,王凌原本以為司馬懿想要出兵,一定會是在明年春天,但沒想到司馬懿卻出乎意料地這個時候殺來了,殺了王凌一個措手不及。

王凌的好心情頓時全給敗光了,平阿失守,等於讓壽春失去了一道屏障,戰局頓時變得艱難起來,這個楊弘,還真是令人失望透頂。

楊弘可是王凌提撥和重用的親信嫡系,之所以讓他來守平阿,也正是因為王凌對他的信任,平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臨行之前,王凌和特意地盯囑楊弘,要他加強戒備,萬不可令平阿有失。

當時楊弘也是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不會辜負王凌的厚望,有他在,定保平阿不失。

但楊弘的話言猶在耳,打臉竟然來得是如此之快,不光平阿失守了,就連駐守平阿的六千兵馬竟然也陣亡了絕大多數,除了楊弘帶回來五六百人之外,其餘的人不是戰死在平阿城,就是葬身於淮河中。

「你不說與平阿城共存亡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你現在還有何顏面回到壽春?來人,將楊弘拿下,軍法處置,推出城門,斬首示眾!」王凌有些怒不可遏,吩咐親兵將楊弘推出去斬首示眾。

楊弘面如死灰,一言不發,臨行之前,他確實誇下過海口,力保平阿不失。

當時,楊弘確實比較自信,平阿城可是號稱淮北第一要塞,城防堅固,守備完善,楊弘自以為司馬懿率軍來犯,憑著平阿城的堅固的防守,完全可以禦敵於城下。

但司馬懿卻不按常理出牌,這一戰他打得也太過憋屈了,根本沒有做好任何的準備,就讓司馬軍突襲得手,雖然他竭力死戰,但奈何寡不敵眾,最終平阿終究這是沒有保住。

兩名親兵已經站到了楊弘的身後,正準備執行王凌的決定。

這個時候,王金虎站了出來,對王凌道:「父親,平阿失守,罪不全在楊將軍,實在是司馬老賊過於奸詐,如今乃是用人之際,父親何必自斷一臂?依孩兒之見,當赦楊將軍之罪,許他陣前戴罪立功。」

王飛梟亦道:「楊將軍乃父親愛將,對父親一向忠心耿耿,如果僅僅是因為失一城父親就斬之,豈不是令親者痛,仇者快,望父親三思。」

兩個兒子都站出來為楊弘求情,王凌這才怒氣稍減,揮退親兵,對楊弘道:「若不是看在飛梟金虎為你求情的份上,今日定斬不赦!罷了,你下去自領二十軍棍,此事便作罷,你帶兵去守西門,如有疏漏,二罪俱罰!」

楊弘本已經絕望,如今聽到王凌改罰二十軍棍,大喜,和性命相比,二十軍棍算得了什麼,只不過皮外之傷罷了,他感激涕零地拱手拜道:「謝太尉不殺之恩,末將願肝腦塗地,以報萬一。」說著,給王凌叩了幾頭,出去領杖了。

接著,又有人來報,稱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在淮河上搭建浮橋,先頭部隊,已經渡過淮河,進入淮南之地,預計一日之後,司馬懿的主力大軍也將渡過淮河,兵臨壽春城下。

聽到這個消息,王凌是愁眉緊鎖,對兩個兒子道:「如今平阿失守,司馬懿的大軍很快將會渡河而來,壽春危矣,我們又該當如何應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