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3章 新的鎮北將軍

戰爭打得就是後勤,拼得就是消耗,如果是規模小一點的部隊,那情況還好點,一旦牽涉到十幾萬甚至是幾十萬的大軍,那軍隊的給養消耗是相當驚人的,每天有幾十萬張嘴等著吃飯,後勤上那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魏軍雖然在淮南地區設有屯田,淮南的駐軍糧草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但司馬懿十萬大軍——現在剩下八萬左右了——的糧草供應,則全部要依賴於洛陽朝廷,八萬多人馬的糧草轉運,本身就是一件極為浩繁的事。

更何況軍隊的給養不光是糧草,軍械營帳被服車馬等等,這些物資樣樣都不可或缺,全部都得從洛陽轉運。

吳軍撤離安風之後,雙方的戰事轉為了相持,吳軍退到了夾石,憑險而據,以逸待勞,準備和魏軍打相持戰。

司馬懿不禁有些詫異,畢竟他和東吳交手了數次,對吳人的作戰風格很是了解,以前吳人每次進犯,總是得小利而自喜,一旦受挫,立馬撤退,絕不拖泥帶水,但這次卻在夾石玩起了持久戰,確實讓司馬懿有些意外。

這特么的也不太符合孫權的作戰風格呀。

在司馬懿的印象之中,孫權是一個持重而謹慎的人,他從來不把進攻寄托在冒險上面,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果斷撤退,畢竟東吳的那點子家當,可經不起太大的折騰,一旦損失過大,孫權可承受不起。

這一次安風之戰,東吳方面還是有所獲益的,僅僅安風渡一戰之中,東吳就殺傷魏軍兩萬餘人,如此輝煌的戰果,甚至超越了石亭之戰,僅僅是遜色於赤壁之戰,難怪孫權有些忘乎所以了。

不過接下來攻打安風,吳軍損失較大而未有斬獲,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初戰易告捷,再戰卻無力的虎頭蛇尾的怪圈之中,尤其是被迫從安風城退下來的時候,孫權又萌生了退兵的念頭。

力阻退兵的,還是諸葛恪,殺父之仇還沒有得報,諸葛恪又怎麼肯輕易地退兵呢?

所以他上書孫權,洋洋洒洒寫了上萬字,引經據典,言辭懇切,核心意思就是勸孫權不要輕易放棄,古代成大事者,那個不經歷一番挫折,越王句踐,卧薪嘗膽,齊王韓信,忍辱負重,他們最終都成功了,所以現在吳軍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甚至連敗仗都算不上,就輕易地撤退,把之前取得了大好形勢白白放棄,殊為可惜。

諸葛恪勸孫權重整旗鼓,與魏軍決戰到底,不要輕易放棄。

目前吳軍主力退到了夾石至天柱山一線,這裡可是大別山的崇山峻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或許有人會說,吳軍擅長水戰,又不擅長山地戰,要崇山峻岭也沒用啊!

這次諸葛恪卻要大聲地說:不!

吳軍不擅長山地戰,那是過去式了,現在諸葛恪的手中,掌握著一支丹陽精兵,這些丹陽兵,自幼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翻山越嶺如履平地,最擅長的就是山地作戰。

如果說在安風攻城戰之中丹陽兵並沒有展現出他們應有的實力來,那麼在夾石,丹陽兵會告訴天下人,誰才是真正的山地驕子。

有這麼一支山地精銳部隊,吳軍還要懼怕山地作戰,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孫權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採納了諸葛恪的建議,雖然孫權也知道諸葛恪為父報仇心切,但如果吳軍可以在夾石打敗魏軍的話,便可以將整個淮南的形勢徹底地改觀過來,這也是孫權期盼多年的願望。

於是孫權升任諸葛恪為鎮北將軍,都督各路吳軍,指揮這次的夾石之戰。

以前吳軍打仗,喜歡分進合擊,似乎兵馬派出去的路數少不足以顯示吳軍兵多將廣的優勢,這次進攻魏國,孫權又是盡起四路大軍,除了朱然攻打襄樊的那一路,其餘三路都集中在淮南。

三路大軍三個統帥,這就很容易形成各路人馬各自為戰,互不隸屬的狀況,如今大軍退守夾石至天柱山一線,如果繼續保持這種分兵的狀態的話,反倒是不利於統一指揮統一作戰的。

所以孫權便將三路人馬的指揮權全部交給了諸葛恪,既然諸葛恪要打,而且有一套成熟的方案,那麼孫權便放手由他去做,他想看一看,諸葛恪能不能給他帶來一個意外的驚喜。

從孫權的內心深處,他還是渴望著可以開疆拓土,進取中原的,就算不能得到中原,最起碼淮南這塊土地,是他多少年夢寐以求的,孫權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孫吳的大旗,插遍淮南這片土地。

或許連孫權都記不得這是他第幾次進攻淮南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孫權對這片土地的執著超乎尋常,一次次鍥而不捨的進攻,那怕是寸土未得,寸功未建,也不能磨滅孫權的進取之心。

東吳的大將大多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這些世家豪族出身的將領,都不熱衷於北伐,在他們看來,吳國能守住江東的這一畝三分地,就已經很不錯了,孫權屢次北伐,虛耗國力,已經是遭到了江東士家大族的聯合抵制。

每次孫權要舉兵出征,總有一些大臣來犯顏直諫,每到戰事艱難之時,諸多將領又開始和風勁吹,鼓噪著要退兵。

孫權嘴上沒說什麼,但心底里卻是厭惡之極,當皇帝時時有人掣肘,這個皇帝自然當得也不甚開心。

這個時候,有人能站出來替他排憂解難,孫權自然是對他大有好感。

這些年來,孫權對諸葛恪的賞識遠勝於其他年輕將領,諸葛恪本身也挺爭氣的,在出任丹陽太守這段時間,諸葛恪的表現堪稱完美。

要知道丹陽太守可是最為難當的一個差事,丹陽境內廣布山越族人,民風彪悍,不服王化,歷屆的丹陽太守只能是以撫為主,盡量平息山越人的騷亂。

而諸葛恪在任其間,降山越人十餘萬,徹底解決了東吳的內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