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四 百川

與句町王的戰和,絕非小小偏將、太守能夠決斷,甚至連驃騎大將軍馬援,也不敢全權處置。

於是便只能繼續上報,馬援第一時間將原文送往洛陽,又想起第五倫早先告知的一句話:

「外事不決,可問馮衍!」

所謂「外事」,指的是外交。

武德十三年冬(公元37年),馮衍已卸任「假益州刺史」的兼職,但他過去掌管的「大行令」已不復存在。

大行令相當於外交部,負責在天下諸侯、軍閥間縱橫睥睨,如今諸國盡滅,僅剩的東漢又是敵邦,與魏絕無使者往來。而諜報事宜,則盡歸繡衣都尉,一時間,大行令竟無事可做了!

於是第五倫順應形勢,撤銷大行令,併入「大鴻臚」,仍由馮衍專任。

「大鴻臚者,掌境外諸國之事,若百蠻夷狄來朝,則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

這職務仍是九卿之一,亦是馮衍的老本行,接受新的任命後,他仍留成都,奉籌建隸屬於大鴻臚的「西南夷署」。

原來,第五倫總結秦漢經驗,以為中原之外,自古便有東夷北狄南蠻西戎之類,過去都被攏在一起治理,頗為雜亂。實際上,他們相隔萬里,言語各異,風俗差別極大,不可一概而論,應該培養專門人才,分而治之,於是大鴻臚下又設六署。

第一曰北狄署,分管匈奴、烏桓、丁零,以及新近出現在幽州邊塞的鮮卑之事,各設行令一人,唯獨匈奴,安排了足足三人!專門盯著單于庭、左部、右部。

畢竟,匈奴是魏朝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上次單于入侵河西、新秦中的進攻被打退,連盧芳都死了,但龐大的匈奴帝國依然穩固,東起遼西,西到呼揭,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

鎮守并州的吳漢屢屢上書,希望能聚合北邊三騎之力,出兵十萬,打擊匈奴王庭,可一舉收復朔方河套。但在小冰期持續的大背景下,第五倫對北方興趣寥寥,他甚至密令吳漢:「中原未定,未遑外事,予一統天下前,只要匈奴不犯塞,絕不可主動出擊!」

匈奴被打疼後,也不敢輕易冒犯,過去幾年,雙方關係居然在漸漸緩和,匈奴單于甚至希望能與魏和親,不敢要公主,嫁個宗室也行……

第五倫讓馮衍對單于使者極盡敷衍,就是不鬆口,只和匈奴恢複了邊塞互市。單于對此需求頗緊,一口答應。隨著塞上關市重開,大鴻臚的密諜,自然能借貨殖掩護混入草原。除了分化、賄賂、離間匈奴各部外,他們還有一個目標,那便是抵達極北的丁零國,奉上魏皇的善意。以期他日魏匈戰局重開時,丁零能從背後捅匈奴一刀——過去兩百年間,丁零配合漢軍背刺匈奴沒有十次,也有八回。

馮衍親自主持這一計畫,當第一批人從丁零返回時,他頗有成就感:「中原大定,縱橫權謀之變再難奏效,與其用於內,倒不如用於外!」

而第二署,負責正西方的東西羌、涼州氐人,河西地區的小月氏。和對匈奴的「外交」不同,這些部族皆已內附,成了魏朝治下一員。

但第五倫對羌人頗為警惕,他不同意馬援等人所請「遷羌部於隴右,化生羌為熟羌」的計畫,反而加大了在隴右的駐軍,又遷了不少關中民戶入隴,與在中原關東打擊豪強不同。對隴右豪長,第五倫卻刻意保留,並維持了其子弟入選五德親衛的資格。隨著天氣寒冷的持續,隴右乃至於關中,恐怕將承受一波波羌人東徙的狂潮……

第三署則是西域五十五國,王莽時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而匈奴西擴,西域皆役屬匈奴。不過右賢王只知斂稅重刻,且貪得無厭,從金銀、人口到糧食,每年都得上貢,二十年下來,西域諸國撐不住了,近來樓蘭、莎車等邦,皆遣使到玉門關,請求內屬,希望魏朝能像前漢一樣,設置西域都護府。

然而馮衍發現,第五倫對待西域,態度頗為玩味。

十年前,王莽時困守龜茲的西域都護李崇就曾派人回玉門求救,說他們只剩下千餘人,常被匈奴及其僕從國圍攻。對這支域外孤軍,涼州刺史第八矯不忍,上書希望出兵救援,然第五倫卻置之不理,還說什麼「前朝的都護,何必用我大魏將士的命去救?」竟任其自生自滅,數年前,龜茲陷落,李崇兵敗身死。

而面對莎車等國的上貢,第五倫也賜禮物、印綬,但不準其越過敦煌,更別說來長安了。對他們請設西域都護的懇求,第五倫假裝聽不見,令第八矯禮送出境,同時嚴守玉門,揚言:「十年內,不得有一兵一卒、一商一賈西出陽關,境外粟特商賈,亦僅限玉門貿易!」

軍隊不去西域可以理解,前漢時還能屯田的輪台等地,眼下也不知還能種出多少麥子,經營西域的成本大增,天下未定時,確實不宜遠拓耗費國力。

但連賣絲綢的商賈也不讓出,就過分了罷?

然而第五皇帝認為,哪怕前漢時絲綢之路再繁榮,如今也已衰敗,匈奴人就盤在那,隨時搶掠過往行商。再者,對城邦小國來說,每年轉賣的絲綢確實是大買賣,但一年的貿易量,尚不如長安東市一月所售,跑西域的,有幾個中原商賈?還不全是粟特商人!

反正容易得到的西域作物,諸如葡萄苜蓿之類,張騫等人都已經帶進來了,這東西文明交流的紐帶,斷上幾十上百年,也無大礙,省得無孔不入的粟特商人,將印刷術、火藥等早早西傳,往西一路傳到羅馬,那就不好玩了……

他現在要想盡辦法,扼殺,至少要減緩這種技術流動,最好雙方碰面時,東西方已有代差。

於是第五倫頒布針對西部的《鎖國令》:「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本不藉西域、月氏、安息、大秦貨物以通有無!」

相較於對西邊的冷淡,第五倫待東邊就熱忱多了,特令馮衍建立了第四個部門:東夷署,其下又分管數國往來。

挹婁,就是古老的肅慎,地處嚴寒之地,部落散居,臣屬於夫余國。夫余國則是東北第一大邦,與遼東接壤,其南方的高句驪國,據說也是夫余別種。第五倫的老師嚴尤在新莽時一大功績,便是平了高句驪,斬其王,那王似乎還是高句驪的開國君主,如今高句驪國復強,甚至能和夫余國打得有來有回,雖然遣使來魏入貢,但總不太安分,對樂浪等地多有覬覦……

除了這幾國外,還有北沃沮、東沃沮、濊、三韓等,當地特產便是貂皮,隨著天氣變冷,長安、洛陽的毛皮生意大興,與東夷諸國的關市日益繁盛,卻不見第五倫下達任何禁令。

與之相反,魏皇不但鼓勵青州齊地的商賈們多遣商隊去東夷探索,還由官府出錢,策動他們派船出海,去東海尋找傳說中的「倭國」。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南方蠻夷未被納入大鴻臚職權了,馮衍近來至成都,便是為了完善「西南夷署」,將滇、昆明、邛都、句町等都囊括其中。

接下來他還要去荊州,籌辦「蠻越署」,魏軍奪取南方後,必然會與荊南地區的「武陵蠻」,江東的「山越」打交道,未來更將同交州駱越往來……

沒想到,西南夷署剛布置完成,行人還沒來得及派往各邦,句町就出事了!

句町王不但拒絕魏軍借道,甚至故意出示新莽敗兵甲胄,向第五皇帝示威!

「句町自大,此乃句町自大啊。」馮衍得知消息後直搖頭,尋思著這消息的份量,它送到洛陽後,會掀起怎樣的波?

馮衍剛從龍時,還不了解第五倫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踩了很多坑,但經過十餘年「君臣相合」,從以上六署的建立中,馮衍早已明白,皇帝啊,是一位極致的實用主義者。

他冷靜而無情,對虛名毫無興趣,且能忍小辱而謀長遠,一步步實行既定計畫,不易被外力所擾。

但句町王的回應,對於龐然帝國而言,畢竟是赤|裸裸的羞辱!

「這要是王莽在位,必是投袂而起,立遣大軍討伐問罪了。」

第五倫那邊會如何反應,馮衍暫且不知,但他聽說,這件事很難保密,已在江州傳開,那兒西軍大眾雲集,以馬援的兩個侄兒馬嚴、馬敦為主,少壯派的將校們群情激奮,一致希望能掃滅句町……

他們叫囂說:「反正滅吳之戰明年才打,派一支偏師,花上兩三個月時間,教教句町,何謂天朝大邦!」

但馮衍知道,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當初王莽也以為,小小句町,王師降臨,可瞬間擊垮,揚大新國威。然而那場戰爭卻成了陷阱、泥潭,新莽二三十萬大軍久久不能抽身,益州也被拖垮、糜爛……

少壯派的將校們又自詡魏軍有騎兵、火炮,無堅不摧,但這些,在遼遠的南中能起到多大用處?馮衍聽說,王莽的軍隊也一度攻克了句町的「國都」,屠城示威,但句町人就躲在叢林里,靠著瘴氣、蛇蟲、瘟疫助攻,最後贏得了戰爭。

馮衍暗道:「此時征討句町,劉秀恐怕會從夢中笑醒,說不準,都不用南遁交州了。」

於是馮衍立刻派遣行人南下牂牁,代表大鴻臚府處置同句町的關係,又草擬了一份奏疏,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