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共逐鹿 第491章 立國

武德二年正月下旬,亦是「吳王二年」,隨著東海郡首府郯城懸掛赤色漢旗,意味著這徐州大郡正式歸附吳漢。

「大王料事如神。」

建義將軍朱祐縱馬入城,對一旁的中郎將來歙說道:「事先因鄧禹不在,眾人皆以為東海乃是赤眉老巢,不可攻,唯獨陛下力排眾議。」

劉秀是這樣與他們說的:「余聽聞赤眉立五公,建共和,五公之中,除卻樊崇是莒人,逢安是琅琊人外,其餘徐宣、謝祿、楊音三公,皆乃東海郡人。」

「但為何彼輩當年大勝新軍,榮歸故里後,卻在琅琊、莒、東海無法立足,只能倉皇離開,繼續流竄諸州呢?」

這就是群臣沒想明白的地方,一般來說,亂世之中,豪傑都是在故鄉比較受歡迎,也愛用子弟兵,比如劉邦,麾下多有豐沛子弟,又如項羽,江東八千子弟是其起家的基礎,也是落敗後唯一的選擇。

倒是劉秀道出了他的推測:「其一,赤眉諸渠帥雖起兵海岱,但其勢力壯大,主要是在兗州、青州,裹挾了河患災民,故而樊崇東歸,在徐州海岱之人眼中,已是客軍,頗受當地人敵視。」

「其二,琅琊、東海等地豪家強橫,故能助莒城拒守,又助當地二千石擊敗樊崇,趕走赤眉。」

反倒是那位董王董憲,在投靠梁漢變質後,卻得到了東海郡的歡迎,成了當地的庇護者。

而琅琊豪強則扶持了張步作為守土長官。

只可惜如今董憲西去救援梁漢戰敗,投第五倫,回不來了,赤眉逢安部在圍攻彭城的同時,也再度進入東海郡,於是劉秀認為,時機已到!

「東海郡阻海連山,為南北襟要,當與彭城並重,皆乃東南之藩蔽,得彭城可以守淮北,得海可以窺琅琊,援青州,吳越北向而霸,皆先取東海之地。」

劉秀在戰略上隱忍憋屈已經很久了,一年前,梁漢遭到赤眉進攻,產生大崩潰時,他沒有急吼吼地北上,陷入與齊王張步及赤眉的混戰中,而是好整以暇地收拾了後方山越和淮南殘留的盜寇,起碼將他們打進山裡水澤中,鞏固了後方。

下半年,又採取鄧禹的提議,讓他的馮異帶著舟師向西奪取江夏郡,然後就打著「救駕」的名義,慢慢蠶食綠林殘部控制下的荊南。

綠林諸王正被楚黎王勢力打得灰頭土臉,劉玄這面旗幟是真的快打不下去了,反觀劉秀,他們也曾是「綠林」啊,天下勢力里,還能有比這更親的?大渠帥與劉氏兄弟有過節還在猶豫,小渠帥卻成批成批地投降鄧禹、馮異,一時間強臣逼主之勢已成。

直到前幾日接到二將回報,南方形勢已定,劉秀才終於對北面出手。

一如劉秀所料,東海郡豪強勢力不容小覷,他們與赤眉三公確實是老鄉,見面卻不是眼淚汪汪,倒是分外眼紅,階級仇恨遠大於鄉黨之情。

眼看梁漢垮台,董憲失蹤,北面的齊王張步也因貪食兗州,被赤眉重創,兵力都放在青州西部,無暇南進,想要趕跑赤眉,就只能與吳王秀合作了。

於是往往是來歙將兵把東海鄉野抄糧的赤眉一頓狠揍,而朱祐則負責與縣城豪強搭上線,他們從臨海的海西縣往西挺近,一路上儘是「攜壺漿以迎王師」的場面。

對此,朱祐有些飄飄然,來歙倒是頗為清醒,對他道:「別忘了大王說過的話。」

劉秀告訴他們:「汝等進入東海後,或將為當地豪長所迎,勿要麻痹,不管來的是誰,漢軍、第五倫、張步,甚至是來了一條狗!」

「只要能將赤眉驅走,東海豪長皆會伏地而迎!」

二人進入郡城後,朱祐要留在當地與豪長們虛與委蛇,設法鞏固漢軍對東海的控制,建立起劉秀、鄧禹這兩位戰略大師預想中的「淮北藩籬」的東半塊。

而來歙則在當地稍加補給後,帶著本部四千人,開始向西南方挺進!

來歙的目標,是劉秀淮北戰略里的「西門」,亦即徐州首府,彭城!

……

過去整整一年,第五倫橫掃河北、隴右、河西期間,對與淮南近在咫尺的徐州北部,劉秀只派人拿下了彭城作為戰略支點,就這還被赤眉打了,導致彭城被圍。

但整整一個冬天,劉秀仍在不慌不忙地整合內部、調遣兵勇,沒有急著來援。

直到今日。

在東海郡西南部的下邳城,舟師與陸路並進的吳漢軍隊兩萬人,正準備拔營出征。

劉秀則帶著劉植,在城頭觀望大軍。

自劉子輿覆滅後,從河北逃來的劉植一路輾轉,欲投梁漢,其為赤眉所破,只能繼續往南,總算跑到了淮南。

最初時,吳漢群臣皆以為劉植居然依舊堅持,劉子輿是真劉,悖逆祖宗,應該棄而不用。

但劉秀卻不以為忤,他聽完劉植所述劉子輿對抗第五倫的悲壯故事後,給劉子輿發喪,還承諾,往後或可給劉子輿「賜劉姓」,封王定謚——這就是皇帝才能做的事了,但吳王卻一直拖著不曾稱帝,急得手下人心焦火燎。

對劉植,劉秀認為他一心向漢,拜為偏將軍,還封了侯。

「伯先家過去是昌成侯,南方也有個地方名『昌』,卿便且先做『南昌侯』罷!」

劉秀指點山川,頗有些傷感:「余也是背井離鄉,從南陽舂陵流落到這東南吳越之地。像不像昔日周泰伯、仲雍奔吳之事?」

「二人文身斷髮,自降為蠻夷,以避賢弟季歷,但不管如何斷,根卻依然連著,依然是東南一姬。」

對劉秀而言,泰伯已逝,只余仲雍在世,兄長未完成的理想,就只能由他來實現了。

他對劉植道:「不管身在何處,總要記住故鄉的一些事,更要記住,你我這『劉』姓,乃是高皇帝血脈所遺啊!」

所以在這「漢家氣數已盡」被第五倫唱得天下皆知的當口,對那些還願意歸附漢旗,為光復大漢而戰的人,劉秀都會加以接納。

同榻坐卧幾次後熟絡了,劉秀也會直白地問劉植:「伯先以為,余與劉子輿相比如何?吾等誰更像高皇帝?」

劉植實話實說:「嗣興(劉子輿)雖有大志,但好故弄玄虛,少了些坦蕩。反觀大王,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聽劉植誇自己與高帝相當,劉秀卻哈哈大笑:「不然,高皇帝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為;余如今喜愛政事,處理政務能恰如其份,又不愛飲酒,遠不如高帝!」

且慢,這麼一說,吳王如此自律,豈不是還勝於高帝么?但再往下,劉秀卻笑而不答,這是他為人君數年來的感悟,豈能隨意說?只道:「不過縱如高皇帝一般天授其才,也有敗績的時候。」

劉秀指的就是彭城大敗……

那是劉邦一輩子的污點,五十六萬聯軍啊,明明已經拿下西楚老巢,眼看天下將定時,居然被項羽三萬兵打得落花流水,老劉家跑路能力發揮到極致,父親老婆不要了,差點連兒女都踹下車。

但劉秀以為,彭城之戰,項羽的戰術,很值得他學習……

「赤眉逢安部近十萬人,剽掠泗上,圍困彭城近兩月,至今依然不走,就是為了誘余來救。」

赤眉深韻釣魚戰術,劉秀剛開始沒接,可事到如今,這一仗卻非打不可了。

因為劉秀收到消息,第五倫,在隴右戰事剛結束時,就急不可耐地向中原進軍。

吳漢群臣大喜,認為赤眉足以和第五倫纏鬥幾年,讓他們從容收拾南方,甚至進軍青州了。

但劉秀卻以為不然。

赤眉的結構,決定了它們就不是能持久作戰的政權。

「赤眉要麼大勝,要麼大敗,沒有例外。」

「赤眉恐怕難敵第五,遲則入秋,快則春日,勝負將分!」

果不其然,馬援在敖倉大敗赤眉的消息傳來,劉秀對赤眉更不看好:「第五倫長於兵略,定會驅趕赤眉狼,來吞余這江東虎,使吾等兩敗俱傷。」

所以他必須在北方大決戰分出勝負前,構築起完整的淮北藩籬,不管對面來的是赤眉還是魏軍,都要擋住。

吳漢內部也有人表示擔憂:「逢安縱是赤眉別部,畢竟是五公之一,麾下十萬賊眾,而我軍主力尚在江夏,縱盡征淮南、江東之兵,亦只有兩萬餘人可供出征。」

劉秀卻道:「固然是敵眾我寡,但這兩萬人,多是丹陽兵,參與過滅淮南、剿山越,也算差強人意。」劉秀總算保住了一個屬於他的成語,沒叫第五倫「無意中」搶了去。

「再者,比這相差更懸殊的仗,余也打過!」

此言擲地有聲,無人再有異議,這世上將帥雖多,但也只有劉秀有資格說這句話啊!

劉植越發佩服,他過去能被劉子輿吸引,而以今日所見,劉秀的個人魅力還更勝子輿幾分,因為劉子輿往往言虛而實難至,劉秀則全然相反,腳踏實地,一步步在淮南、江東經營起漢家最後的希望。

而當需要他彰顯英雄氣概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