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烏子行 第32章 馳名雙標

行出城南東頭第一的覆蠱門,來自南陽的太學生們在門亭休憩喝水,劉秀身旁卻冷不丁響起一個聲音。

「文叔,我就跟在後頭,卻是一字不漏都聽清楚了!」

劉秀轉過身,卻見是一個稚氣未脫、頭戴儒冠的孺子,個才及他肩膀高,滿臉的促狹。

此人名叫鄧禹,字仲華,年僅十三,比劉秀小了整整十歲。

和等了好幾年名額才當上太學生的劉秀不同,鄧禹是出了名的神童,別人家的孩子還在學《論語》《孝經》,他卻已能熟背詩經三百篇。加上鄧氏乃新野大族,財力雄厚,鄧禹年紀小小,竟以南陽官學第一的身份入選。

因劉秀家和新野鄧氏有姻親,二人便結伴而來,十分親附。

劉秀拿他當弟弟,大嘴巴厚唇露出了笑:「你聽到了什麼?」

鄧禹湊近低聲道:「當然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好啊,文叔原來早看上陰氏淑女了。」

陰氏亦是新野縣大族,與鄧氏有親,今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劉秀受鄧氏邀請去到新野,就遠遠見到了陰氏淑女,觀其舉止有度,又見容貌甚美,便心悅之,算是一見鍾情。

當時鄧禹也在場,敏感的他就覺察劉秀有異,今日再聞其志向,頓時知道劉秀為何連拒幾次縣中姻緣。

只是陰氏淑女的年紀,與鄧禹一樣,可比劉秀小了整整十歲,還是個孩子啊。

劉秀倒也不慍不羞,只道:「聽到便聽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我每個字都是誠心而發,又非戲言,沒什麼丟人的。」

「陰氏淑女年紀雖小,我便安心等到她十五及笄,再請吾兄替我去提親,到若得到陰氏允許,我便是『有妻子則慕妻子』了。」

他又嚴肅起來:「仲華,但這話還是勿要傳出去,以免污了淑女名聲,那就是劉秀的罪過,我百死不足償。」

鄧禹知道劉秀是個謹厚之人,一看他認真了,連忙表示絕不會泄露。

不想劉秀卻笑道:「我說的是後半句,前半句,我巴不得你傳回南陽去,好讓吾兄劉伯升知曉。」

提及自己的兄長劉縯,劉秀眼神里都透著憧憬和崇拜:「我這一生註定比不上伯升的慷慨大節,但若他聽說我想要仕宦為奮武,應該會欣喜吧。」

「至少,伯升就不會再譏諷,說劉秀沒有志向,只喜耕於稼穡田業,謹修於家事,順悌於族黨,這一生充其量,不過一介鄉里之士!」

……

「什麼,揚雄也住在宣明裡?」

第五倫與景丹抵達了位於北宮牆外的郎署,與王隆匯合。說及昨夜偶遇揚雄之事,王隆便興奮起來。

「伯魚、孫卿,能與揚子云為鄰,汝等何其幸運!若是可以,我願用北闕甲第的居所,和汝等交換!」

換啊換啊……瞧瞧這說的是人話么?

第五倫直想翻白眼,北闕甲第,那可是京師二環內的顯貴外戚樓盤,被壽成室、桂宮、北宮夾著,南出就是常安的中心:北闕廣場,簡直是市中心黃金地段。

而宣明裡遠在偏僻的三環一角,這就意味著,他和景丹每天都要起一大早,擠著清晨的人潮,趕好幾里地過來。王隆則能慢悠悠起床吃飽朝食,再出門過個馬路,就到郎署了!

不同房產,貴有貴的道理啊。

王隆倒不是有心炫耀,他確實是揚雄的小迷弟,開始念叨這位大文學家的成就來:「吾等在小學時識字所用的《訓纂篇》,便是出自揚雄之手。而在辭賦上,世人常將他與司馬相如並列,稱『揚馬』,且看,這可是揚前馬後,而非『馬揚』。」

而後王隆便大讚揚雄的作品,從早年的《反離騷》《蜀都賦》,一直到入朝後的四篇大賦,頗多溢美之辭。

「揚子云之賦,不但詞藻奇古華贍,且構思深邃,我常常想,那些詞句,絕不是人能想出來的。不行,往後我也要搬到宣明裡去,向他就近討教。」

王隆說著連郎署都不進了,只想快去向揚雄求問辭賦之道,第五倫和景丹連忙攔下這賦痴兒。

這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孝廉郎選也紛紛抵達郎署,足有數百人之多,沒辦法,擴招了嘛。

第五倫看到了同郡的蕭言,蕭言卻嫌棄地離他們遠遠的,只與其他郡的貴戚子弟往來。

景丹告訴第五倫,他們雖被選孝廉入朝為郎,但卻只是最低級的「外郎」。

「給事省中者為中郎,給事宮中的稱郎中,給事宮外者為外郎,品秩最低,連壽成室都進不去。」

那是當然,不知根知底,怎能將幾百號人全放進國家中樞里?他們目前連執戟宿衛宮室的資格都沒有,距離外放去做縣官也還早,得先在中央熟悉朝廷體制、文書律令,乃至春秋決獄。

最最重要的,是得經過幾個月新朝特有的……政治教育?

負責管他們的官是「左中郎將」,剛開始時露了個面,象徵性地講了幾句空話。

而後便匆匆離開,讓幾個老儒博士來給眾人宣教,以一篇名為《劇秦美新》的文章,作為「新郎官」們的第一課。

這確實是奇文,開篇就從玄黃不分、天地相混,講到生民始生、帝王始存,一下子又說到三代盛世。

三代鼎盛之後,難以為繼,禮崩樂壞,所以才有孔子《春秋》之作,六經里描繪了三代的理想社會: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男女別途,路無拾遺,所有人的道德、仁、義、禮、智都臻於完美。

接著,老儒口中王道凌遲的「季世」就來了。

這文章以為秦屈起西戎,根本不知禮儀為何物,而將商鞅之法稱之為邪政。至於殘滅古文,刮語燒書之類的罪過,更是擢髮難數啊!所以才二世而亡。

瞧瞧,秦政何其劇也!

然後就輪到數落漢朝了,這部分內容倒不多,主要指責漢家繼承了很多秦制弊端,哪怕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對聖人之道還愛得不夠深!這就導致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至於漢宣帝搞什麼「霸王道雜」,更是大錯特錯。

總結下來,在醇儒眼中,漢制仍不夠完美,因此天命發生了轉移。

當那文章開始講至「逮至大新受命」時,畫風一下子變了。

天下彷彿靈氣復甦,什麼玄符靈契,黃瑞湧出,一年內出現了足足四十八個祥瑞,湊到一起慶祝王莽代漢。

秦漢修宮室廟宇是折騰,秦皇漢武封禪是不體恤民情,北服匈奴是多事犯釁。同樣的事,新朝改定神祇、欽修百祀、明堂雍台、修建九廟、四面出兵就是「上儀咸秩,壯觀極孝,洪業廣德」,文章里還慫恿王莽去泰山封個禪。

看看,新政何其美也!

第五倫都聽傻了,這文章作者,絕對是古代第一雙標狗啊。

再一想不由哂然,只要把德政仁義改成「民主」二字就易懂多了,古今中外馳名雙標套路果然一樣。

至於文章里說在新朝統治下,外面「百工伊凝,庶績咸喜」,恕第五倫眼瞎,他從長陵到常安,一路上就沒看到過,反見一片王朝末象。

最後,兩位老儒總結全文,表示從前,五帝繼承三皇,三王追隨五帝,皆遵循古道。秦朝違背了這個理想,才會二世而亡,新室則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值得稱美。

「天子之新政,不僅上承天意,也繼承了聖人之道,雖有跳樑小丑阻礙大勢,但終究是要實現三代之治的。」

他們現在絕對不會想到,新朝竟一世而亡,較之秦之劇而更劇,哪裡美了?

第五倫還在那感慨,卻不料下一句竟是要眾人將這文章抄下來,回家好好誦讀。

抄完之後已到下午,第五倫偷瞄景丹,景孫卿臉色也有些怪,只對第五倫搖搖頭,看來他的感觸差不多。這些話也就騙那些讀書讀傻的人,對從基層一路趕上來的景丹而言,就是個笑話。

等總算結束這堂政治課後,第五倫摸著發酸的手腕,出來忍不住問王隆:「這文章文采飛揚,文山可知是誰人所作?」

在第五倫看來,文筆確實華麗鋪陳,但通篇都是阿諛奉承的嘴臉,全然不顧事實,作者一定是王莽的御用文人吧。

王隆倒是不覺有異,自然而然地笑道:「伯魚難道不知?十年前作這《劇秦美新說》的,正是揚雄啊!」

……

今日郎署之行,倒也不是全無收穫,第五倫領到了自己的官袍和印綬,代表中級官吏的銅印黃綬掛在全黑的皂袍上,倒是很有精神。

從今天起,他就是三百石郎官,又稱之為「下士」。

新朝官吏等級分明,效仿周時制度,從最高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加上附城為諸侯。中二千石曰卿,二千石曰上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千石曰下大夫,六百石曰元士,五百石曰命士,四百石曰中士,三百石曰下士,秩百石曰庶士。

算下來,一共15級,第五倫才是2級小官,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