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三 詠項羽

一、英雄常使淚滿襟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懾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仰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睥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是少見的悲情英雄。

項羽是少見的粗豪與柔情,勇猛與重情水乳交融的英雄。項羽與虞姬,讓人讚歎與羨慕;一曲《垓下歌》,唱斷多少柔情與愁腸!

項羽的蓋世豪情、蓋世功業,項羽大起大落的悲情人生,項羽的重情重義,千載之下,使人敬仰、惋惜與同情。

項羽

〔唐〕於季子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首句的「北伐」,指項羽北上救趙的巨鹿之戰。「全趙」,是保全趙國之意。但詩人加了一個「雖」字,則對項羽的巨鹿之戰持保留態度。作者為什麼對項羽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持此態度?下句作了回答。

次句「東歸」,指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之後,沒有在關中之地建都,而是選擇了東歸,以彭城為西楚國的國都,種下了日後覆亡的種子。「王秦」,即在秦地稱王。此句是對上句「雖」字的呼應。

作者認為:項羽雖然在巨鹿之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卻在建都關中與否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導致了日後的覆亡。

這種意見,在討論項羽成敗之中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見。但是,這種意見略顯膚淺,它忽略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軍事上的被動與性格上的各種缺陷。過於看重項羽是否建都關中,便會忽略項羽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句,「空歌」,即白白唱。「拔山力」,指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四句,「羞作渡江人」,是指項羽不肯過江東。

用一「羞」字,則項羽的榮辱觀全盤寫出。「渡江人」,指項羽一人渡江。

此詩說項羽北伐,歷經巨鹿之戰,保全了趙國,但是,他在入關主持天下分封之時卻放棄了關中,未能在關中稱王。所以,垓下兵敗之時,項羽儘管唱著悲涼的《垓下歌》;但是,他已經無力回天,又不願東渡烏江,東山再起,只能自刎而死。

全詩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巨大歷史功績,對項羽未能建都關中深感惋惜,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又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贊一嘆,一唱一泣,催人淚下。

過項羽廟

〔宋〕陳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

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范增多。

首句的「八千子弟」指的是項羽過江時所率領的八千子弟兵,這裡代指整個楚軍。「投戈」,指放下兵器。此句說,楚兵中最忠於項羽的八千子弟兵已無心再戰,這意味著整個項羽兵團已經失去了鬥志。

「猶聞怨楚歌」,指項羽聽見了四面楚歌。

「怨」,指歌聲悲涼,項羽手下士兵聽到楚歌聲而心生悲情。此句交代為什麼項羽最精銳的八千子弟兵「投戈」而不想再打仗了。原來是楚兵夜晚聽見四面楚歌之聲,誤以為漢兵已佔領了整個楚地。所以軍心渙散。

第三句的「學敵萬人」,指項羽少時,不願學習讀書識字,也不願學習一對一的劍法,只喜歡學習「萬人敵」的行軍布陣。如今兵法學到手了,又怎麼樣呢?不還是落了個兵敗烏江的下場嗎?

第四句意思是,難道不想想,自己手下只有一個謀士范增夠不夠呢?其實,此句是嘆息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連自己手下的一個謀士也未留住,失去了唯一的謀士。

英雄失路時,丈夫亦悲歌。全詩在感慨、惋惜之中評論了項羽的失敗之因。

題項羽廟三首

〔宋〕賀鑄

分張天下付群雄,回首咸陽卷地空。

六國三秦隨擾攘,錦衣何暇到江東。

楚都陳跡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

不作偷生渡江計,可須千里更西來。

三戶睢盱竟破秦,君王武略世稱神。

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

賀鑄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他的這三首詩也寫得頗具特色。

第一首首句「分張天下」即分封天下;「群雄」,指項羽所封的十八位諸侯王。此句寫項羽大封諸侯。次句「卷地空」,指一片空。該句寫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秦宮。這兩句寫項羽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與火焚秦宮。

三、四兩句,「六國」,指被秦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三秦」,指關中,即秦國。項羽大分封時曾封秦國三位降將為王,據守關中,故稱關中為三秦之地。「六國三秦」合起來,指整個天下。「隨擾攘」,隨之變得紛紛攘攘。「錦衣」,指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但是,天下隨之而來的紛紛擾擾打亂了他的如意之夢,使他無法衣錦還鄉。「何暇」,哪裡有空閑;「到江東」,指還鄉。

第二首首句「楚都」,指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陳跡」,陳年舊跡;「久灰埃」,早已長滿了塵埃。第二句「一曲虞兮」,指項羽的《垓下歌》。此歌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故稱。這兩句說,當年西楚國國都的舊跡早已布滿塵埃,只有流傳下來的《該下歌》還寄託著淡淡的哀思。

第三句「偷生渡江計」,指聽從當年烏江亭長的話,一人渡江,捲土重來。「不作」,不考慮。第四句「西來」,指項羽當年隨從項梁帶吳中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

第三、四兩句說,既然不打算失敗之後再渡江重整旗鼓,又何必當年千里迢迢渡江向西呢?

第三首首句「三戶」,典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睢盱」,指楚地;「竟破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意。第二句,「君王」,指項羽;「武略」,武功。這兩句說由於項羽武功超神,楚軍最終滅掉了強秦。

第三句,「途窮」,指項羽兵敗垓下,無路可逃;「無遺恨」,沒有遺憾。第四句「挈首殷勤予故人」,指項羽最終將自己的頭顱送給呂馬童。呂馬童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後投奔劉邦,追殺項羽之時,項羽認出了呂馬童,便做了人情,在呂馬童前自刎而死,讓呂馬童立功封侯。這兩句說,當項羽無路可走之時,他並沒有多少遺憾,反而將自己的頭顱送給了「故人」呂馬童。

本詩以組詩的形式詠嘆,融評論、惋惜、頌揚等各種複雜感情於一體,在歷代詠項羽詩作中別具一格。賀鑄的詞長於抒情,此詩雖為題詠項羽廟之作,卻也以抒情見長。

垓下

〔宋〕李綱

讀項羽傳垓下事,三複而悲之,作歌以附樂府。

鴻溝已畫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

諸侯大會壁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

夜聞四面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已。

拔山蓋世霸圖空,卻嘆當時騅不逝。

帳中美人身姓虞,悲歌起飲聊踟躕。

數行泣下竟別去,倉皇不得同馳驅。

明眸皓齒為黃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依然聽曲自低昂,豈憶平生離別苦。

這是宋人以樂府體詠嘆項羽垓下之敗的詠古詩。作者李綱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首二句敘鴻溝議和之事。漢五年,項羽因為軍糧斷缺(項王兵罷食絕),不得不與劉邦議和。劉邦利用項羽求和的機會,派侯公說服項羽,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太公、呂雉等親屬。項羽之所以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子、哥哥,是為了向劉邦傳達一種善意。於是,雙方約定: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但是,在項羽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之後,劉邦卻突然撕毀協議,追殺項羽(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鴻溝已畫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二句即指此事。

三、四兩句寫垓下之戰。「諸侯大會壁垓下」,指韓信、彭越、黥布等與劉邦合圍項羽於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寫諸侯軍軍陣之盛。

五、六兩句寫四面楚歌。諸侯合圍項羽於垓下後,劉邦讓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調唱楚地之歌,以此擾亂項羽的軍心。項羽本人聽到四面楚歌,都發出「漢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驚嘆。「夜聞四面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項羽部下的軍心因四面楚歌而渙散。

七、八兩句寫項羽霸業失敗卻未能反思自己的過失。「拔山蓋世」,用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句。「霸圖空」,霸業失敗。項羽《垓下歌》有「時不利兮騅不逝」之句,故此詩說項羽只知道感嘆「騅不逝」,卻不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