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二 影像項羽敗亡的因素還有哪些

一、別忘了偶然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應當說,項羽政治上幼稚,軍事上被動,性格上剛愎自用,他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我們在看到歷史的必然性時,也不能忘掉歷史的偶然性。一個偶然性的細節,可能使成功者功敗垂成,使失敗者死裡逃生。

劉邦與項羽之爭中,最富有戲劇性的是彭城之戰。當劉邦佔領了彭城之後,每天飲酒高會,自以為勝券在握,萬萬沒想到項羽突然從他未設防的彭城之西的蕭縣進攻,劉邦措手不及,五十六萬大軍半天就被項羽三萬騎兵擊潰。狼狽不堪的劉邦慌不擇路,匆忙逃生。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如果《項羽本紀》的這個記載可以相信的話,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損失的兵力當有二十餘萬人。

戰況如此兇險,劉邦如何脫險的呢?

偶然,純屬偶然!

被重重包圍的劉邦正處在危難關頭,突然來了一場沙塵暴,而且是正沖著楚軍刮過來,楚軍陣營立即大亂,劉邦趁此機會帶了幾十位貼身騎兵突圍而去(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這場沙塵暴來得太巧:一是正在劉邦危難之時刮起來了;二是直衝著楚軍刮而不刮漢軍。結果,楚軍被颳得亂了陣腳,劉邦自然溜之大吉。

每讀《史記》至此,都不禁暗想,天下真有這麼巧的事嗎?司馬遷的《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又無其他史書可以參考,我們只能相信這是真的。

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必然的,但是,歷史發展的進程又往往充滿了偶然性。劉邦此次彭城之戰,本來已經是兵敗被圍,無以解脫,偏偏來了場沙塵暴,劉邦得以幸免於難。這種歷史的偶然性真是讓人費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確實存在著某種不可知的偶然性。

劉邦雖然被一場沙塵暴救了下來,逃出了重圍,可是他卻無法擺脫後面的追兵,最終被項羽的追兵追了上來。劉邦之所以逃出重圍,又被楚兵追上,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劉邦逃亡途中,巧遇其子——後來的惠帝劉盈與女兒——後來的魯元公主;二是項羽剽悍的騎兵到底比劉邦的「板的」跑得快。劉邦路遇其兒子、女兒,自然不得不收留在車上,但是,這樣一來,車速肯定降低了。劉邦為了活命,三番五次將兒子、女兒踹下車來。雖然劉邦如此「果敢」,但是,趕車的夏侯嬰(滕公)還是堅持把劉邦的兒子、女兒救了出來,同時,項羽的追兵也追上來了。

被追上的劉邦怎麼逃出來的呢?《史記·高祖本紀》沒有寫,但是,《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記述了這一過程。原來,丁公帶兵在彭城之西追上劉邦之後,兩軍已經短兵相接了,情急之中,劉邦回過頭來對丁公說:咱們兩個英雄還要相互為難嗎?丁公聽後,放了劉邦,帶兵回去(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季布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守信用的人,人們常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也是項羽手下的名將,也曾多次搞得劉邦非常狼狽,但是,季布始終忠於項羽。丁公作為季布的舅舅,私下放了劉邦,實屬大錯。劉邦也真是命大,一次彭城之戰,先遇上一場沙塵暴,又遇上一個敢於徇私情放他一條生路的丁公。

這兩場偶然性確實出乎意料,讓人大跌眼鏡。

後來,等到劉邦滅了項羽,季布逃亡為奴,丁公自以為有恩於劉邦,竟然去面見劉邦。劉邦見到丁公,立即將丁公抓起來,在軍中遊行示眾,並告誡軍中:丁公為項羽之臣,卻對項羽不忠,使項羽失去天下的正是丁公。最終殺了丁公,讓人們永遠記著不要做丁公那樣的人臣(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正如前文所言,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彭城之戰丁公私放劉邦,劉邦是感激不盡;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他要提倡的主流輿論是忠誠。丁公正是因為不忠誠才使劉邦得以逃命,才使項羽又一次失去除掉劉邦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是:項羽的敗亡是因為他的殘暴嗎?

二、殘暴導致了項羽的敗亡嗎

項羽為人殘暴是歷史定論,沒有誰否認項羽為人的殘暴。我們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是:項羽的殘暴與項羽的敗亡有無關係?

項羽的殘暴,最突出也最為人垢病的,是他屠殺秦降卒二十萬,盡失秦民之心,終於導致他功敗垂成。

在現實中國這塊大地上,人們都認同魚么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如此殘暴,怎麼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民心,他怎麼可能成功呢?

如此層層推理,人們大多認為:項羽的殘暴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所以,講項羽失敗的原因如果不講他的殘暴,那就是放過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認同這麼一種推理!

如果歷史研究真的如此簡單,那麼歷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句話並不錯,因為這是歷史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出許許多多的史實,證明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問題在於歷史還有反證:項羽比秦始皇還殘暴嗎?

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國,殺人無數,終成帝業;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秦始皇殺人無數導致了秦始皇的敗亡。我們至多能說,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經蘊含著二世亡國的因素,但是,這類話太具有普遍性了。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在建國的成功中包蘊著日後數世、數十世敗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為普遍真理,那麼真理也太普遍了。

秦始皇生前的殘暴,並未導致秦朝在秦始皇統治之時崩潰,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作為論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賈誼《過秦論》中篇專論「二世之過」,賈誼認為,秦二世如果能夠改變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不至於迅速敗亡。可見,秦始皇的殘暴如果能在其繼任人的手上加以改變,也可避免秦朝的敗亡。

項羽與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巔峰跌至谷底。因此,將殘暴列為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值得斟酌。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我們作一點假設,探討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政治幼稚。軍事被動對項羽的失敗造成的影響,比項羽的殘暴更為重要。

如果項羽政治上成熟一些(當然,一個政治成熟的人不會像項羽一樣殘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滅劉邦的機會:

第一,項羽入關。

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進兵函谷關,卻遭到劉邦兵團的阻擊——不準入關。如果此時項羽認識到秦朝的滅亡是劉邦、項羽相互關係的歷史拐點,那麼,項羽就有了一個消滅劉邦集團的最佳借口——不準入關。以項羽此時的軍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劉邦集團。

第二,鴻門宴上。

劉邦必須來鴻門赴宴,以便給項羽一個說法、解釋,這使劉邦面臨兩難的處境:不來解釋,會招致毀滅性的軍事打擊;來解釋,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輕,劉邦必來!

劉邦帶領一百多個隨從來鴻門赴宴,豈不是項羽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期?

第三,出兵關中。

漢元年八月,劉邦在接受項羽分封后回到漢中僅僅三個月,就出兵關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還堅守在廢丘外,司馬欣、董翳都投降劉邦。章邯堅守廢丘,整整堅持了十個月。章邯這十個月在等什麼?他時時刻刻在等項羽!如果此時項羽出兵關中,與章邯裡應外合,趁劉邦在關中立足未穩,至少可以將劉邦逐出關中,趕回漢中,甚至有可能一舉消滅劉邦集團。但是,項羽此時仍然沒有認清劉邦是他稱霸天下的最大敵手,置劉邦於不顧,而出兵齊地,深陷齊地不可自拔,給劉邦以可乘之機,使其鞏固了關中之地,舉兵東進,佔領彭城,引發了彭城之戰。

這三次機會,項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劉邦、項羽的歷史都可以重寫。

項羽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出色的兩大軍事家(項羽、韓信)之一,但是,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最大的敗筆,恰恰是軍事上太缺乏戰略眼光。如果項羽在劉邦派韓信經營北方戰線之前,及早開闢北方戰場;如果項羽在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初,就精心應對北方戰場,那麼,劉邦就不可能最終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包圍,項羽最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