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 誰還該為項羽的敗亡負責

項羽敗亡的主要責任在項羽自己。前文我們從政治幼稚、軍事被動、性格弱點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項羽敗亡的主因。但是,項羽集團的敗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除了項羽之外,還有一些人對項羽集團的失敗負有重大責任。那麼,誰還應當為項羽敗亡負責任呢?

一、成事不如敗事多的范增

范增是項羽唯一的謀士,項羽的失敗,范增絕對脫不了干係。

作為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居如此高位的范增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謀士,究竟為項羽集團做了些什麼呢?

第一,立楚王。

范增的出場,是在陳勝敗亡之後項梁召集的一次軍事會議上。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陳勝敗亡之後項氏集團的軍事戰略,因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恰在此時,范增毛遂自薦,親臨會議。

范增是什麼人?《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范增七十歲,與二十四歲起兵反秦的項羽相比,可謂是祖父輩的人。范增從未做過官(素居家),但是,他特別擅長出奇謀(好奇計)。

這麼一位好奇計的長者,自我推薦出席這場重要的軍事會議,究竟獻出了什麼錦囊妙計呢?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范增在這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立楚王之後為王。范增總結陳勝失敗的原因是「不立楚後而自立」,因此其勢不長。

秦末大起義的首事者是陳勝、吳廣,他們是被征戍邊的戍卒,因為大雨誤期,按秦法失期當斬。所以,八百士卒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不得已而造反。這是秦法嚴酷造成的惡果。這支義軍的性質應當是農民起義軍。

項氏集團雖然成分複雜,但是,其領導人項梁、項羽卻是楚國貴族後裔。就反秦武裝而言,陳勝、吳廣是農民起義軍,項氏集團則是楚國貴族勢力與農民起義軍的混合,但是二者的目標一致——滅秦。

范增的建議,不是空穴來風。秦滅六國,六國王族的後裔並未全部被殺。從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到陳勝、吳廣起義的公元前209年,前後不過十二年,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王族後裔如果未被秦帝國所殺,就完全有可能活到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這些六國王族的後裔在國破家亡之後,無時無刻不在圖謀復國。陳勝、吳廣首倡義兵,天下雲集響應,反秦浪潮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最適合六國王族後裔的復國之夢。

范增的意見其實就是這股強大的六國復國運動的反映。范增本人並非六國王族的後裔,但是,他的思想卻代表了六國王族後裔的願望,也代表了六國百姓對故國的懷念。

范增在這次會議上特別指出了楚國的滅亡最為冤枉。楚國是戰國後期七雄之中與秦、齊一樣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諸侯國。但是,由於楚國國君一系列錯誤的內外政策,使得楚國走向衰落,完全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遇。

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言,在楚地流傳極廣。

戰國兩百多年,秦始皇滅掉六國才十二年,六國立國的思想當然不可能隨著秦帝國的建立即被清除出去。所以,范增的意見得到了項梁的認同(於是項梁然其言),也得到了當時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體代表的擁護。其中,項梁的認同非常重要。項氏家族本來就是楚國貴族,接受六國復國的思想是理所應當的。

被項梁找回來的楚懷王的孫子心,此時已流落民間多年,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天底下真會有掉餡餅的好事:有人請自己稱王。

秦代法律嚴酷,造反,特別是稱王,必是死罪。但是,這位「楚懷王心」卻毫無顧慮,義無反顧地放下放羊的鞭子,當起了「楚懷王」。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淪落在民間為人放羊了。一無所有,他還顧忌什麼?

范增的建議之所以能得到那麼多與會者的贊同,是大家都承認六國王族的巨大影響。在秦末大起義的初期,六國王族後裔的招牌仍然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有此招牌與無此招牌大不一樣,這種招牌的影響力我們絕不能忽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范增的意見在當時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否則,項梁何必在自己頭上再立一個「王」?

但是,這種招牌的影響力僅僅限於反秦大起義的初期,也就是各國民眾起來反秦之時,他們需要一種精神依靠。而范增提出這個建議時,只考慮到反秦初期的生存問題,對它另一面的消極作用則嚴重估計不足。隨著反秦鬥爭的深入發展,原來的六國王族後裔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

六國王族中像齊國田榮那樣能幹的人確實不多,但是,他們是一筆無形的資產,在各地民眾中的影響力大。因此,在反秦初期,六國王族的參加是必然的,並由此發展成為一股強大的六國復國運動。

陳勝起義之後有意識地派人到全國各地進行復國運動,藉以分散秦軍對自己的軍事壓力。

由項氏集團扶植起來的楚王,實際上操縱於項氏集團手中,因此,楚懷王心不可能成為新興楚國的主導力量。

項梁在世之時,楚王心的力量處於強勢的項梁的控制之下;但是,隨著項梁的突然被殺,楚王心利用項羽羽翼未豐與項氏遭到重創的時機,立即打擊項羽集團,為項羽的迅速崛起設置障礙。他培植劉邦的勢力,派劉邦西行入關;奪了項羽的兵權,不許項羽西行入關,而要他以「次將」的身份北上救趙;提拔宋義為上將軍。這一系列舉措,都潛藏著打擊項羽的意圖。

可見,楚懷王心雖然是項梁扶植起來的一個傀儡,但是,這位楚王的後裔絕不是一個甘心充當愧儡的人。項梁在世之日,由於項梁太強勢了,楚懷王心只得完全聽命於項梁;項梁一死,楚懷王心就對項羽下手了。這樣,在項梁陣亡之後,劉邦的勢力由於楚王心的扶持,漸漸做大;項羽的上升趨勢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

因此,范增力主擁立的楚懷王心,在項梁戰死之後,立即成為抑制項羽的一股力量,此時的項羽成為楚王心與項氏集團權力之爭的一個犧牲品。項羽雖然魯莽,但是,此時的他卻完全沒有發作,而是忍了下來。

問題到此為止還沒有解決。接下來,楚王心還採取了另外一個重大舉措:命劉邦集團向西攻擊,命項羽作為副將北上救趙。

楚王心的這種安排是對項羽集團的又一重大打擊。

西向入秦與北上救趙,看起來只是一個進軍方向問題,實質上影響卻極為深遠。劉邦西向入秦,雖然要與秦軍交鋒,進軍也不是一帆風順,但是,西向入秦的劉邦集團卻避開了與秦軍兩大主力——章邯軍團和長城軍團——決戰的巨大風險。因此,入秦之路相對順利得多,而且又為劉邦以先入秦為關中王提供了法理依據(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與劉邦相比,慘多了。

—是失去了一把手的身份。項羽北上救趙時,身份只是宋義的一員副將,而宋義又不是一個真正懂得軍事的戰將(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項羽屈居宋義之下,實在是委屈了這位天才軍事家。

二是項羽北上救趙的任務非常艱巨。項羽北上救趙要遇到的是秦軍的兩大主力:章邯軍團與長城軍團。這兩支力量都是秦軍的精銳之師,而且人數眾多,絕非項羽所率的軍隊可比。因此,北上的項羽將要遇到的是一場惡戰。由於戰鬥慘烈,持續時間長,使得項羽集團不可能像劉邦集團一樣順利地進入關中,因此,關中王的寶座已經與項羽擦肩而過了。

三是楚王心的這個決定是由一些元老們提出的(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表面上看起來與楚王心無關,其實,這個決定正是在他主持下作出來的。

如果沒有范增建議立的這位楚王心,項羽怎能吃這麼個大虧呢?

項羽的軍事才能在巨鹿之戰中發揮得非常出色,但是,他進入關中的時間卻比劉邦晚了兩個月。項羽不同意劉邦做關中王,將劉邦封到巴郡、蜀郡、漢中郡,將劉邦的勢力驅逐出關中,這是因為項羽擁有的實力決定了只有他能分封諸侯,劉邦不能分封諸侯。但是,項羽可以這樣做,卻因此在政治上減了分,因為大家都明白項羽這樣做是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決定的。

楚王如此分配任務公正嗎?未必!

楚王心與他身邊諸大臣的商議,其實對項羽並不公正。如果項梁活到此時,他們敢這樣分配嗎?絕對不敢!楚王心是項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