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項主戰場上,劉邦仍然沒有優勢。但是,項羽卻因劉邦戰略優勢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盡」兩大威脅。
漢四年(前203)秋九月,劉邦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連續派出說客,終於說服項羽釋放太公、呂后,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即成了楚漢的分界線。鴻溝,是戰國時魏國鑿的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北起滎陽,南至中牟、開封,南流至沈丘人淮河的支流潁水。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來源於鴻溝。所謂楚河、漢界都是指鴻溝而言。今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遺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項羽的鴻溝議和是不得不議和。
整個滎陽之戰的過程是項羽在滎陽戰場上屢戰屢勝的過程,但是,局部戰場的節節勝利並沒有給他帶來全局的勝利;相反,在項羽和劉邦相持的二十八個月中,他的戰略全局的優勢卻在不斷縮小。
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魏、代、趙、燕、齊諸國,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了從北面、東面包圍項羽的態勢。對劉邦來說,韓信破魏、滅代、敗趙、降燕、亡齊,不僅在北方和東方形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戰場的側面威脅。同時,劉邦獲得了燕、趙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大大加強了主戰場的力量。
滎陽之戰的二十八個月中,項羽在滎陽戰場上勝利的過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敗的過程。這樣的統帥怎麼能算得上「善戰」呢?項羽英勇是實,善戰是虛;嚴格來講,項羽只英勇,並不善戰。尤其是不善於戰略決戰,這是項羽最終敗亡的慘痛教訓。
戰略講的是全局,是整體。戰略布局講究著眼於整體和長遠,不拘泥於局部細節。劉邦雖然在滎陽之戰中每戰必敗,但是,由於戰略全局走活,滎陽主戰場失敗的過程反倒成了他在戰略上最終戰勝項羽的過程。
項羽在滎陽會戰中傾注了全力,這一仗持續時間之長,對項羽最終失敗的影響之大,在項羽一生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那麼多錯誤呢?
請看:自毀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