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滎陽會戰 第一節 南北奔波 一失成辜

上一章我們講到項羽一生中關鍵性的兩次戰鬥: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巨鹿之戰充分顯示了項羽的軍事天才,把項羽帶到了那個風雲年代的政治中心;彭城之戰繼續發揮了他的軍事天才,以三萬精兵打敗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但是,彭城之戰與巨鹿之戰相比,項羽的戰略優勢已大大縮水;項羽的勝利之中已經蘊含著導致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因素——戰略優勢的逐漸喪失。因此,彭城之戰是他軍事生涯的重大轉折點。

項羽的彭城之戰並沒有取得全勝,那麼,接下來的滎陽之戰,他能不能擺脫局部勝利而全局受損的處境呢?

彭城之戰後,劉邦向西潰退,一直退到滎陽(今河南滎陽),才組織起有效的防禦體系。

彭城之戰爆發於漢二年四月。滎陽會戰開始於漢二年(前205)五月,到漢四年(前203)九月「中分鴻溝」為止,時向長達兩年零四個月。它是楚漢戰爭中歷時最長的一場戰役。

項羽和劉邦為什麼會在滎陽展開這場戰役呢?

因為滎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在河南省東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脈的連接處,易守難攻。滎陽的西南,還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的大伍山上,居高臨下,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劉邦、項羽的滎陽會戰,就是在滎陽、成皋展開的。

滎陽會戰可以劃分為一奪一失、二奪二失、中分鴻溝三個階段。這裡的「奪」和「失」都是指滎陽、成皋而言。

初戰告捷

漢二年(前205)五月,項羽追殺彭城戰敗的劉邦到達成皋。在這裡,項羽遭遇到劉邦的頑強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項羽就不可能西進入關,直揭劉邦的關中老巢。因此,成皋成為項羽西進的第一道障礙。

項羽一奪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漢三年(前204)五月,項羽首先拿下滎陽,劉邦倉皇逃至成皋。再從成皋退回關中。

劉邦這一仗敗得相當慘。劉邦手下的大將紀信假扮做劉邦,帶領兩千女子,開滎陽城東門出降,吸引楚軍的注意力;劉邦則乘機打開滎陽西門,逃出滎陽(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紀信是當年鴻門宴劉邦逃席時步行護駕的四員大將之一。那一次,劉邦逃得比較幸運,紀信雖然充當防火牆,但有驚無險。這一次,紀信主動假扮劉邦,讓劉邦得以逃脫,自己卻被項羽所殺(項王燒殺紀信)。紀信救主,是那個時代忠於其主的道德規範的結果,其忠誠的確讓後人敬畏。至於劉邦,誰捨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為他是要當皇帝的,總不能讓我這個「皇帝」死吧?

戰略布局

劉邦丟失成皋返回關中後,有一位叫轅生的人向他獻計:從關中向南出武關(武關是陝西南部的重要關隘),引誘項羽南下;漢軍要堅守不戰,讓激戰一年之久的滎陽、成皋防線得到喘息。同時,派韓信攻掠趙地,聯結燕、齊,再殺回滎陽。讓楚軍多方備戰,分散力量,然後再打敗他(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

轅生為什麼會向劉邦獻這麼一計呢?

因為劉邦在和項羽的交戰中始終處於弱勢,正面戰場打不過人家,再不想其他辦法,豈不是坐以待斃?其實,歷史上許多英明的決策都是被逼出來的。人生如果沒有困境逼迫,豈能發揮主動精神?

劉邦最善聽,聽了轅生之計,採取主動作戰和機動作戰相結合的方法,率兵出武關,流動於宛、葉之間;派黥布召集原來他在九江的舊部,在楚地南部形成某種勢力,這就是劉邦南方戰場的雛形。

劉邦避實就虛,避免正面和項羽軍隊交鋒,卻大力經營尚未得到重點關注的北方戰場。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確實沒有可以書之於歷史的制勝之謀,但他非常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在這方面非常敏銳。劉邦的會聽實在是無可挑剔,而且一旦聽到好主意,他就立即付諸實施。這裡既有劉邦的過人之處,又有冷酷現實逼迫的因素。無論如何,劉邦善聽,在楚漢戰爭中無人可比。

轅生之所以向劉邦建議派韓信攻掠趙地,原因是韓信此時已經攻下魏國,並降服了代國。

韓信怎麼會遊離於劉邦滎陽主戰場跑到魏國去了呢?說來話長。

韓信北上的原因是魏豹叛漢歸楚。

魏豹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諸侯王中的魏王。魏豹統治的魏國,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它是劉邦、項羽交兵的主戰場——滎陽一帶的北部高原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漢二年(前205)劉邦出關伐楚,聲勢浩大,魏豹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但是,當年四月劉邦在彭城大敗之後,魏豹於六月以探視母親為由渡過黃河,又倒過去叛漢歸楚。可見魏豹是個跟風派。魏豹的做法其實是劉、項之爭中天下大多數諸侯王的共同做法:或歸漢,或歸楚,一切服從於自保。

魏豹叛漢之後,劉邦派酈食其(yìjī,音「亦基」)去遊說魏豹重新歸漢,但魏豹不聽。酈食其非常善辯,他後來曾經單人獨騎說服齊王降漢。但是,酈食其遊說魏豹卻沒有取得成功。

魏豹叛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不能平等待人,「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其實,劉邦就是這個德性,他罵人成性,魏豹受不了這種屈辱,所以,這次他是真的叛漢歸楚了。

劉邦為什麼對魏豹這麼在意呢?這是由魏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前所述,魏國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從這裡出發渡過黃河,馬上可以到達劉邦的防區。因此,此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酈食其勸說失敗後,劉邦決定派韓信攻打魏豹。劉邦的這一重大舉措開始時只是為了消滅魏豹,並沒有更多的深意。

漢二年(前205)八月,韓信以假象迷惑魏豹,做出從正面臨晉關渡黃河的姿態,暗中卻從今陝西韓城悄悄渡過黃河,攻打魏國的重鎮安邑。魏豹慌忙帶兵從前線趕回來救援安邑,結果被韓信打敗,成了俘虜(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大家記住魏豹被俘一事,下一章我們還要談到這個人的歸宿。這一仗韓信先是聲東擊西,再圍點打援,打得相當出色。

安邑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但是此戰對當時劉、項之爭的戰略格局起了極大的作用。劉邦滅魏之後,在魏豹統治的魏國,設立了河東、太原、上黨諸郡。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解除劉邦主戰場的北部威脅;另一方面,又可從魏國向北、向東擴展,降服代、趙、燕、齊,從北面、東面形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魏豹的反漢促使劉邦考慮經營北方戰線,這一舉措開始還看不出它的戰略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營北方戰線成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最重要的軍事戰略之一。

攻佔魏國之後,韓信向東北攻打代、趙兩國。代國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趙國在今河北南部一帶。

韓信攻打代、趙一事,《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說是韓信向劉邦要求增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西與劉邦會於滎陽。劉邦於是派張耳統兵三萬協助韓信。但是,《史記》中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記載,反而記載劉邦在滎陽打了敗仗,跑到韓信軍營奪兵拒楚。

二者的記述相反。

《漢書》之說可能有誤。劉邦在滎陽戰場面臨項羽的巨大軍事壓力,自顧尚且不暇,很難再調三萬兵力去援助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記載: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可見,是劉邦收了韓信的精兵,補充自己在滎陽戰場上的損失。此事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漢三年(前204)冬十月,韓信用奇兵殺死陳餘、趙王歇,消滅了趙國。在滅趙之前,韓信還滅了代國。

劉邦此時雖然在滎陽主戰場上仍然遭受挫折,但是,從楚漢戰爭的整個戰局看,劉邦已經獲得了主動權。

項羽一奪成皋之後,劉邦退回關中,從陝西南部的武關出關,到達河南的宛(yuān,音「淵」)、葉,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葉縣一帶。項羽聽說劉邦到了宛、葉,也帶兵追到這裡。

和韓信的北方戰場相呼應,此時劉邦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動用彭越襲擊項羽的後勤補給線。

彭越在劉邦打到彭城之時投靠了劉邦,劉邦封了他一個魏相國,但是,又允許他自由行動,實際上就是封了他一個游擊司令。這個游擊司令不簡單。他活動的魏地在今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這個地區恰好處在西楚都城彭城與滎陽主戰場之間,因此,它是項羽兵團最重要的後勤補給線。

漢三年(前204)五月,在項羽歷時一年剛剛奪得成皋之後,彭越利用魏地處於劉、項主戰場滎陽和彭城之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