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項羽取得正式指揮權之後,立即發動了巨鹿之戰。
當時,王離、蘇角、涉間率領的長城軍負責攻城,章邯率領的秦軍負責守衛甬道。
項羽首先派勇將黥布率兩萬軍隊渡黃河,取得小勝;然後,沉了船,砸了釜甑,燒了廬舍,每人只帶三天的糧食,以表示此次出戰必死的決心(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鍋;甑,是蒸米用具)。
項羽過河之後,立即攻擊守衛甫道的章邯,經過殊死大戰,首先擊敗章邯。
當時在巨鹿周圍的齊將田都、趙將張耳、燕將臧荼等,一直等到項羽擊敗章邯兵團,才紛紛參戰,與項羽軍聯手大敗秦長城軍,殺死蘇角,俘虜王離,迫使涉間自殺。
巨鹿之戰打得極為艱苦。當時前來救趙的諸侯軍,竟然無人敢於參戰,只敢在自己的軍營中觀戰,而且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作壁上觀」(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司馬遷的《史記》一連用了兩個「無不」描寫這場戰鬥的慘烈: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用兩個「最」評價巨鹿之戰:
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統帥諸侯
這一仗打贏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進入項羽的軍營,「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終於靠自己的實力與戰績獲得了天下反秦聯軍的承認,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巨鹿之戰的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巨鹿之戰最終的勝利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項羽給予秦軍的巨大軍事壓力。
解除了巨鹿之圍後,項羽率部駐守在漳水南岸,諸侯軍駐守在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給章邯以巨大的軍事壓力。雙方對峙相持約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經過半年修整的項羽派蒲將軍率領部分楚軍渡過漳水,日夜兼程,截斷秦軍的歸路;自己親率大軍北渡漳水,再次大敗秦軍。
其次是章邯的備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為章邯兵團屢屢戰敗,秦二世頻頻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長史司馬欣回京城彙報軍情。當時,秦朝宮廷是宦官趙高專權,趙高大玩「指鹿為馬」的遊戲,震懾大臣,猜忌領兵的將帥。司馬欣到了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司馬欣見勢不妙,趕快逃走,還不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人追殺司馬欣(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馬欣不但未見到秦二世,還差一點被趙高所殺,於是趕快逃回來,勸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勸降信的巨大威力。
當章郎處於兩難的困境之時,陳餘給他寫了一封勸降信,以秦將白起、蒙恬立有大功最終被殺之事勸章邯投降(白起為秦將……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告誡章邯現在的處境是「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為什麼不和反秦大軍聯手共攻秦,分王其地?這封信極大地動搖了章邯為秦而戰的信念,摧毀了章邯的心理防線,迫使秦王朝最後一位大將臨陣倒戈。
最後,項羽軍團糧草緊張。
項羽軍團雖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但是,也面臨一個重大難題糧少。所以,項羽權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項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接受了章邯軍團的投降。
巨鹿之戰中,項羽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決戰決勝的精神。項羽舉重若輕,以少勝多,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巨鹿之戰雖然是天下反秦武裝和秦軍主力的決戰,而且是項羽登上歷史舞台的關鍵一步,但是,巨鹿之戰對項羽的要求卻很單純,就是全力作戰。這場決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戰爭,說到底只是一場局部戰爭,不需要項羽在戰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項羽把他自己作戰勇猛這一強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出來,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從巨鹿之戰看,項羽是這個時期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揮員的意志為全體戰鬥員的決心,極富創造性。但是,這樣一位軍事天才為什麼會被劉邦戰敗呢?
為了解開這一謎題,我們來看項羽另一場出色而又留有遺憾的戰爭:彭城之戰。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戰是劉邦、項羽之間的第一場正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