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死決戰 第二節 殺慶救趙 威震楚國

庸將誤戰事

秦二世二年(前208)後九月,楚王派宋義為大將,項羽為次將——也就是副將,率領五萬楚軍救趙。宋義原來是項梁手下的一個幕僚,由於他觀察到項梁驕傲必然招致失敗,曾向項梁提出過戒驕戒躁的建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臣為君畏之),但是,項梁聽不進去,還嫌宋義礙事,便派他出使齊國。宋義路遇齊國使者,便告誡齊國使者,別走那麼快,走快了必然趕上項梁兵敗之禍(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這位齊國使者果然目睹了項梁的兵敗,因此在楚王心面前大誇宋義懂得軍事,宋義的口才又使楚王對他十分賞識(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所以,在項梁兵敗身亡之後,宋義成了楚軍的最高統帥(因置以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卿子」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如同稱「公子」;「冠軍」,即是最高統帥。項羽只當了個「次將」。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曆法是以十月為一年之首),宋義率領楚兵來到安陽(今山東曹縣),駐留了四十六天。

項羽主張迅速進兵,楚攻其外,趙應其內,一定可以大破秦軍(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但是,宋義卻主張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先打(先斗秦趙),秦攻趙國,打了勝仗,軍隊一定十分疲意,我們正好利用它的疲憊攻擊它;如果秦軍打了敗仗,我們正好乘勝追擊。

宋義只是一介書生,並沒有實戰經驗;他懂得驕兵必敗,所以看出了連續大勝秦軍的項梁所面臨的危機;但是,從本質上講,宋義並不是救趙的合適人選,只是因為項羽受壓抑,宋義受信任,這才使宋義輕輕鬆鬆地當了上將軍,率楚兵救趙。

宋義還對項羽壓根兒就看不起,處處以軍令壓制項羽。

項羽認為,宋義是一派胡言,以秦軍的強大,攻打剛剛成立的趙國,趙國必敗無疑;而且,楚國剛剛打了大敗仗,整個楚國的安危都在此一戰。所以,宋義這種做派,絕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正在這時,這個「卿子冠軍」宋義派他的兒子到齊國擔任國相,自己天天喝酒作樂(飲酒高會),不顧士兵饑寒。

斬首奪將旗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項羽採取「斬首行動」:利用早晨拜見宋義的機會,斬殺了宋義,並提著宋義的頭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密令我誅殺了他(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項羽一生從未玩過政治手腕,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劉邦相比,項羽一生玩這類政治手腕實在是太少了。

項羽通過「斬首行動」震懾了宋義手下的將領,又派人追殺宋義之子,一直追到齊境,殺了宋襄,並派人報告懷王。懷王至此也只能承認現實,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這段歷史就是著名的「殺慶救趙」。「慶」,指卿子冠軍宋義。

斬殺最高軍事長官,這在中外軍事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巨大的魄力;而且,這種行動必須出自公心。

項羽列舉了宋義的三大罪狀:

第一,貽誤軍機;

第二,錯估形勢;

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長期滯留,不思進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現宋義所謂的秦軍戰後「承其敝」的狀況;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凍飢」,不恤士卒。

「殺慶救趙」的斬首行動,對反秦鬥爭而言:項羽正式獲得了軍事指揮權,為巨鹿之戰的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反秦武裝,改變了戰場上的攻守之勢;對項羽而言:為項羽軍事才能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大舞台,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知名度,為他下一步發揮名人效應奠定了基礎。《史記》記載項羽殺死卿子冠軍宋義後的影響是威震楚國,名聞請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陳餘在張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圍,結果全軍覆滅。

前來增援趙國的燕國臧荼、齊將田都也都不敢出戰,都駐守在陳餘大營的周圍觀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