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楚霸王 第二節 因功論賞 割地封王

打天下者享天下

中國古代的封王,歷來有兩種原則:一是「因親封王」,二是「因功封王」。因親而封,講的是血緣親疏;因功而封,講的是功勞大小。

項羽採取什麼原則分封諸侯呢?

項羽於漢元年的封王,基本上採用的是「因功封王」。

項羽在大封諸侯王之前,曾經對跟隨他入關的諸侯將領講過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天下剛剛起兵之時,立了六國的後裔為王,利用他們的身份號召動員百姓討伐秦國(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但是,真正浴血奮戰三年,最終滅亡秦國的是你們和我(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既然沒有功勞,就應當分了他的土地給大家(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侯將領們都非常贊成他的意見(諸將皆曰:善)。

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評價義帝。

項羽這番話,對「義帝」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項羽開始提到「天下初發難時」的諸侯王,實質上只是指楚懷王一人而已,因為項羽在名義上只是楚懷王的部下,其他諸侯王與項羽毫無關係。楚懷王只是在陳涉首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的工具,當時「假立」義帝的目的是借其原有的王族身份動員楚地百姓伐秦。

不重血緣重功勞第二,計功封王。

真正滅掉秦朝、打下江山的,是我項籍和隨我破秦入關的諸將,因此,應當「分其地而王之」。

項羽這番談話的實質是:義帝無功,當分其地;諸將有功,當裂土封王。此中,已隱含了「計功封王」之意。

如果我們認為項羽計功封王的意圖在這段話中說得還不夠明白的話,那麼,漢四年項羽派去遊說韓信的武涉就說得更明白了:

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

可見,「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是項羽在漢元年分封諸侯王的總原則。

與春秋時期的「因親封王」相比,項羽的「因功封王」應當是個進步。因為,「因功封王」畢竟掙脫了僅憑血緣就可以世代為王的舊制,而肯定了人的後天努力,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

項羽在王業、帝業、霸業三種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選擇了霸業,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當時多數人共同的期盼。因此,這種選擇是歷史的必然。項羽不僅選擇了霸業,而且創造性地選擇了「因功封王」的分封制。但是,這種大分封給項羽帶來的是禍還是福呢?

項羽主觀上的確是要計功封王,但是,項羽計功封王的總原則並沒有不折不扣地得到執行,而是出現了較大的失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