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鴻門宴 第六節 渾然應答 道盡糊塗

糊塗六言

整個鴻門宴,項羽一共說了六句話:

1.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2.壯士,賜之卮酒;

3.賜之彘肩;

4.壯士,能復飲乎;

5.坐;

6.沛公安在。

第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性命;

第二句話,表明項羽完全不理解樊噲闖帳的真實目的,反倒欣賞起了樊噲的勇武;

第三句話,樊噲的闖帳壞了范增的大事,項羽竟然渾然不知;

第四句話,繼續欣賞樊噲的勇武;

第五句話,一個「坐」寫盡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第六句話,一句「沛公安在」,道盡項羽糊塗。

可以說,直至鴻門宴結束,項羽始終未能認識到劉邦是秦朝滅亡之後與他爭奪天下的真正對手。因此,宴前、宴中都錯失了消滅劉邦集團的大好時機。

以上我們討論了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一個表現,就是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知道劉邦是他真正的政治對手。鴻門宴是第一個例證。

總被忽悠

下面我們補充論證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二個例證。

鴻門宴結束了。劉邦忽悠住了項羽,躲過了鴻門宴前的軍事打擊,也避開了鴻門宴中的行刺,在接下來由項羽主持的大分封中,劉邦又分到了巴郡、蜀郡、漢中郡,號為漢王。

項羽完成了大分封之後,回到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驅逐、殺死項羽分封的三位齊王,自立為齊王。劉邦重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佔關中。此時,項羽面臨東西兩方面的叛亂,東面是田榮,西面是劉邦。項羽何去何從?應當先剿滅誰?

劉邦為了迷惑項羽,給項羽傳達了兩條信息:一是向項羽保證,自己該當關中王而沒有當上,因此想得到關中,達到這一目的就會立即罷手,絕不敢向東侵佔項王的地盤(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二是把「齊梁反書」送給項羽,向項羽告發齊、梁想要與趙國聯手起來滅楚(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羽曰:齊欲與趙並滅楚)。齊是自立為齊王的田榮,梁指彭越。這封信應當是田榮、彭越想聯合劉邦一塊兒反叛項羽的一封信。此時劉邦已經攻佔了三秦之地,佔據了關中,還要表明自己沒有非分之想。項羽相信了劉邦確實是只想得到關中的謊言,於是放棄了攻打關中的想法,將兵鋒指向了齊地的田榮(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項羽到此時還不知道劉邦的目的是整個天下,還誤以為齊地田榮是主要敵人。

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

在關中,另外兩個被封的秦王早已歸降了劉邦,只有章邯堅守了十個月,他在等項羽,等項羽殺回關中時做內應,但是,他始終沒有等來項羽。項羽誤以為成不了大氣候的齊地田榮是最大威脅,於是出兵齊地,而沒有及時出兵關中,將劉邦逐出關中或加以消滅,致使劉邦在關中坐大坐穩,將關中變為他與項羽對決四年的大本營。

直至劉邦站穩關中,又揮師東進,佔領了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這時才意識到劉邦這老小子是自己真正的敵人,但是,此時離鴻門宴已達半年之久了。

可見,項羽不僅在鴻門宴上認識不到劉邦是自己真正的敵人,而且,在劉邦佔了關中之後還認識不到劉邦的危害之大。等劉邦攻佔了自己西楚國的國都,他才認識到劉邦非同小可,是真正的敵人;但是,為時太晚了。

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在政治上實在是幼稚得可笑。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都認識不清,還談什麼取天下呢?

鴻門宴是項羽一生事業成敗的轉折點,在此之前,項羽節節勝利,走上了當時政治舞台的中心;鴻門宴之後,項羽一錯再錯,苦戰四年,兵敗烏江。劉邦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忽悠住項羽,是因為項羽在政治上太幼稚,是因為劉邦看透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所以,整個鴻門宴只說明了一點,就是項羽的政治幼稚。

項羽的政治幼稚,不僅僅表現在認識不到誰是自己的敵人,在其他問題上也同樣表現出來。

誅殺義帝

誅殺義帝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二個表現。

義帝的「義」就是「假」,就像「義父」「義子」的「義」一樣。

立義帝是范增的意見,這個意見本身就存有重大缺陷授人以柄。

項梁起兵反秦之後,主動權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范增錯誤地總結了陳勝失敗的教訓,認為其失敗的原因是不立楚國君王之後,要求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王。項梁誤信了范增的意見,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仍號稱懷王。當時熊心正在為人牧羊,稀里糊塗地就成為新的懷王。

懷王在反秦之初尚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在項梁戰死之後,他對項羽的掣肘便相當明顯了:奪項羽兵權,派劉邦入秦,任命宋義為統帥救趙,而任命項羽為宋義的副將。這些措施限制了項羽在反秦鬥爭中發揮作用。在項羽取得巨鹿之戰的重大勝利之後,曾派人向懷王彙報了巨鹿之戰及入關的情況(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意在向懷王表功,希望懷王能收回「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成命。但是,懷王雖然是項氏所立的傀儡,卻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傀儡。所以,他利用手中暫時擁有的權力,重申先入關者為關中王的約定(懷王曰:如約),使後入關的項羽陷入政治上非常被動的局面。

項羽在入關之後怎樣處理義帝的問題,成為考量項羽政治成熟與政治幼稚的一個標尺。

項羽先將懷王心尊為義帝,然後將義帝排除在大分封之外,最後派人殺死了他(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項羽殺死義帝,給了劉邦一個冠晃堂皇的借口。劉邦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討伐項羽,使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其實,劉邦要做皇帝,即使項羽不殺義帝,他也一定會除掉義帝。項羽殺義帝等於為劉邦登基掃清了一個障礙,同時又成為劉邦討伐項羽的借口。項羽的政治幼稚於此表現得也相當充分。

宋人王安石曾經寫過題為《范增二首》的詩,其一寫道: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這首詩說: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一時間戰爭一場接一場。本來得民心者就可以得天下,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一個放羊娃做義帝!

可見,王安石對項梁立義帝頗不以為然。

項羽對義帝可以說既有舊恨,又有新仇。

先說舊恨。

當年項梁由於輕敵戰死,楚懷王心立即趕到彭城,將項羽與呂臣軍合併起來,歸自己掌管(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奪了項羽的兵權。但是,對同樣是項梁部下的劉邦,仍然讓他獨掌兵權,封劉邦為武安侯,任命為楊郡長(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項羽同時也受封為魯公,但是沒有兵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此時項羽雖為項梁余部的首領,但畢竟項梁戰敗,軍力受損,自己在楚軍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只好咽了這口氣,但心中肯定極為不滿。

項梁戰敗之時,秦兵在章邯的率領下連破陳勝與項梁兩支勁旅,整個楚地反秦武裝都處於低谷之中,沒有人再敢侈談西入函谷關(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只有項羽與劉邦願意率軍西進。項羽願意西行入關,直接的原因是項梁被秦軍所殺(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他要為項梁報仇。

但是,楚王心身邊的人卻極力反對,理由是項羽太殘暴(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他曾殺死了整個襄城中的成年男子(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院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所以,最好選派一個忠厚長者,「扶義而西」秦地的父老鄉親,受秦暴政之害的時間太長了,如果能有一位忠厚長者前往秦地,行仁義之政,一定可以得到秦地父老的擁戴,拿下關中(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結果,項羽就被剝奪了西行入關的權力。

懷王心手下這批官員,都是靠項梁立懷王心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自然知道項氏家族勢力之大。現在項梁戰死,項梁這把懸在所有官員頭上的利劍剛剛解除,誰願意再讓項梁的接班人項羽再立奇功,重新騎在自己頭上呢?所以,他們抨擊項羽殘虐,讚賞劉邦是忠厚長者,其真實的意圖是想藉機打壓項羽,不讓項氏集團恢複壯大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集團恰恰充當了打壓項羽集團的一張王牌。

既然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