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項羽入關 第一節 函谷關前 盟主震怒

巨鹿之戰以後,項羽率領除劉邦之外的各路諸侯浩浩蕩蕩向西進發。劉邦先於項羽兩個月進入關中秦地,並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項羽以武力強行入關,劉、項矛盾迅速激化。此時,項羽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統率四十萬大軍;劉邦僅有十萬大軍,形勢對劉邦十分不利。但是,劉邦巧於周旋,竟然躲過了項羽的致命一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放過劉邦呢?

遭力拒勃然大怒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之後,他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和其他諸侯入關,準備上任關中王。按說,劉邦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錯,因為他在西進之前,與項羽在楚懷王面前曾經有個約定: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就做關中王。既然我劉邦先於項羽進入函谷關,自然要當這個關中王。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打敗了秦軍主力,並作為諸侯聯軍的總指揮,率領四十萬大軍西進入關。但是,當他在公元前206年十二月走到函谷關時,卻遇到劉邦軍隊的武力拒絕。此時,項羽才知道劉邦已比他早兩個月進入函谷關。司馬遷用他特有的簡練筆法寫道:「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

這是項羽入關之時的第一次「大怒」。

這裡就有兩個問題:

一是項羽為什麼大怒?

二是項羽的「大怒」說明了什麼?

巨鹿之戰勝利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所謂「膝行」,就是跪著前進,由此可見諸侯將對項羽的敬畏。「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因此成為天下諸侯的總指揮,總盟主。

可見,巨鹿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政治地位,使項羽高居諸侯上將軍的位置。此時的項羽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和敬畏。但是,他沒有料到劉邦竟然搶先一步,先行入關。按照事先與劉邦的約定,無論項羽有多大功勞,關中王都應該給劉邦。這是項羽心中最難咽的一口氣!為什麼呢?

這裡有三個原因:

一是劉邦對項羽的態度與諸侯將對項羽的態度反差太大。

諸侯將在巨鹿之戰後見到項羽,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對項羽充滿敬畏之情;劉邦卻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入關,明顯充滿了敵意。這個反差之大,項羽感受得非常深切。

二是項羽認為劉邦在滅秦戰爭中出力不多。

項羽認為自己是擊敗秦軍主力,滅秦貢獻最大的人;劉邦是在自己吸引了秦軍主力注意力的情況下輕鬆進入函谷關的,即使劉邦先入關,但因為他的功勞不夠,所以也不能讓他做關中王。

三是劉邦的關中王是楚懷王許下承諾的。

楚漢戰爭中的楚懷王,是戰國末年被秦王扣留在秦後來又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孫子,是根據范增的建議由項梁所立的。項羽對楚懷王早有不滿,原因我們後面再講。

先入關者為關中王是「懷王之約」,項羽對懷王熊心極為不滿,豈能遵守「懷王之約」?

劉邦以武力拒絕項羽入關,對項羽的自尊和虛榮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傷害。這是項羽函谷關前「大怒」的根本原因。

項羽在函谷關的「大怒」說明了什麼呢?

本該笑怒從何來

這個「大怒」暴露了項羽的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項羽「怒」得無知,「怒」得幼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邦和項羽的相互關係。

劉、項關係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反秦鬥爭中,劉、項兩大軍事集團是並肩作戰的友軍,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秦王朝;也有共同的利益——滅秦後取而代之。

第二階段,秦王朝的滅亡,使劉、項兩大軍事集團失去了共同的敵人,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從這一時刻起,劉、項兩家由並肩作戰的友軍,無可避免地演變為爭奪秦末大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這種集團根本利益的衝突是必然的,無可調和的。

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就是秦王朝的滅亡。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出降,就是這個歷史性的拐點!誰最早意識到這一歷史拐點,自覺地為本集團的根本利益而奮鬥,誰就能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如果我們承認這一觀點,那麼,項羽在函谷關遇到劉邦的阻擊,得知劉邦已經比自己早兩個月入關,不但不應當「大怒」,而且應當大笑。此話怎講?我們先把話題拉開,談一談三國時曹操的三次大笑。

《三國演義》寫三江口周瑜放火,諸葛亮智算華容一事時,曹操曾有過三次仰天大笑。

第一次是曹操兵敗逃到烏林之西、宜都之北看。見這裡地勢險要,「乃於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認為諸葛亮無智,周瑜少謀,如果是自己用兵,一定會在此埋伏下一隊人馬。結果,一笑未了,引來了常山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拚死攔住趙雲,曹操才得以逃脫。

第二次是走到葫蘆口。此時已是人困馬乏,士兵們埋鍋燒飯,曹操躺在樹林里,又一次仰天大笑。他手下的人說,剛才丞相一次大笑引來了趙子龍,折了好多人馬,現在怎麼又笑起來?曹操說:諸葛亮、周瑜還是不行,如果在此預先埋伏下一支人馬,以逸待勞,我們就是逃了性命,也免不了受重傷了。話音未落,殺出一支人馬,為首的是燕人張翼德。這一回,許褚連馬鞍都來不及備就被迫迎戰,張遼、徐晃也來助戰,才使得曹操又一次逃了出來。

第三次,走到華容道,曹操隨行的人馬只剩下三百多人,還大多有傷。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說:諸葛亮、周瑜到底是無能之輩,如果在此埋伏下一隊人馬,我們只有束手就擒了。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手提青龍刀,跨上赤兔馬,截住去路。曹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這一次是關雲長義釋曹操,否則,曹操必然亡命華容道。我讀《三國演義》,非常佩服曹操的這三次大笑。

「大笑」,顯示了曹操的理性和智慧。

曹操是在赤壁大戰敗逃的路上發出這三次「大笑」的。他笑的是剛剛打敗他的諸葛亮、周瑜的「愚蠢」——當然,這只是打引號的「愚蠢」。雖然曹操三次「大笑」分別引出了趙雲、張飛、關羽三支人馬,但是,曹操能在大敗之時保持如此冷靜、理智的頭腦,實在是令人欽佩。

遺憾的是項羽沒有能在劉邦重兵防守的函谷關前仰天大笑,而是「大怒氣。」

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在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出降的那一刻起,劉、項兩家已經由並肩作戰的友軍,轉化為爭奪秦末大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所以,劉邦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樣,用軍事手段在劉邦集團足以強大之前就加以消滅,是項羽集團的最佳選擇。

我們知道,巨鹿之戰之後天下反秦武裝已經由項羽統一領導了,雖然齊地還有不願幫助楚軍救趙的田榮和無所歸屬的彭越,但是,田榮、彭越都無法構成對項羽集團的巨大威脅。唯獨劉邦集團,一是先入關中佔有政治優勢,二是軍事力量比田榮、彭越都強得多。審時度勢,威脅項羽集團的只有劉邦集團。

如果項羽有此清醒的認識,那又何必「大怒」呢?劉邦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恰恰給了項羽攻打劉邦集團一個最好的借口!

對劉邦來說這叫做利令智昏,對項羽來說這叫做天賜良機!

趁劉邦羽翼未豐之際,從軍事上解決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來說當然是上上策。所以我認為,項羽如果有清醒、理智的政治頭腦,不但不應當「大怒」,而且應當大笑!該大笑不大笑,反而「大怒」,說明項羽此時完全不懂他和劉邦集團的關係。這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突出表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