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霸王出世 第三節 前朝舊代 人心所向

世世楚將軍中魂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結尾這樣評價項羽:秦朝的暴政引發了陳勝的起義(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當時天下起兵的豪傑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項羽沒有任何憑藉,乘勢而起(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竟然只用三年時間就率領天下諸侯消滅了秦朝,分封諸侯,政令出自項羽,自號為霸王(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雖然沒有善終,卻是自古以來的第一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真的是沒有任何憑藉就突然崛起了嗎?

顯然不是!將門之後就是他的第一個憑藉。

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曾擁立楚王的兒子昌平君為楚王。秦王嬴政(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初期的著名領袖。

所以「項氏世世為楚將」是項羽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這一政治資本對項羽來說,有兩點重要意義:

第一,使項羽迅速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使項羽具有巨大的號召力。

秦末大起義初期有一位領袖陳嬰,原來是東陽令史(陳嬰者,故東陽令史)。東陽,是秦朝一個縣,在今安徽天長縣。陳嬰這個人,一向非常謹慎,講究信用,被當地人稱為忠厚長者(素信謹,稱為長者)。秦末大起義席捲東陽縣之時,東陽縣的一些年輕人,殺死本縣縣令,聚集了幾千人起義。但是,起義軍中沒有合適的領軍人物(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找來找去,發現東陽令史陳嬰的資歷、聲望、才幹都很合適,他們便要求陳嬰做首領,遭到陳嬰拒絕,他們就強迫陳嬰當了頭(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

由於陳嬰在東陽非常有聲望,所以,在他做了首領後,這支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兩萬多人(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這些起義的青年人看到義軍迅速壯大,便要立陳嬰為王,建立一支與眾不同、頭裹青巾為標誌、不隸屬於任何人的特殊軍隊——蒼頭軍(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但是,陳嬰的母親不同意。陳母說:自從我嫁到你們陳家,就從來沒有聽說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貴的人(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如今突然稱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個名家歸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屬),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於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緝(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來,對造反的人實行的都是首惡(世所指名)必辦,脅從不問,因為歷來都是法不治眾。陳母就是要陳嬰當個「不問」的脅從,不要當「必辦」的首惡。這和劉邦剛剛起兵時的情況一樣,蕭何、曹參等人在秦朝時都比劉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義造反,他們都不敢當頭,害怕成為首惡。只有膽大的劉邦敢於當這個頭,不怕「世所指名」。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陳嬰聽了母親的話就不敢為王(嬰乃不敢為王)。不做匪首,這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陳嬰要把這支隊伍交給誰來帶領,就不是一個人之常情的問題,而是受一種觀念的支配。他對下屬說: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如果我們想起兵反秦,非項氏來領導這支隊伍不行(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們要是能依靠項氏這樣的名門大族,一定能夠滅亡秦國(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陳嬰的建議得到了東陽起義軍的贊同。所以,陳嬰就率領這支兩萬多人的軍隊投靠了項梁、項羽(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陳嬰的建議能夠得到起義軍大多數人的認同,說明當時多數人都認可項氏,項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是項羽的重要政治資本,也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義中還有一位受過秦朝黥刑的勇將——英布,因為他受過黥刑(臉上刺字),故亦稱黥布。黥布因觸犯秦法而被罰至驪山做苦工,便糾集了一些囚徒,逃出來當了強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也乘勢起兵,並且在陳嬰歸屬項梁之後也歸屬了項梁。項梁戰死之後他成了項羽的部下,成為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軍。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諸侯王時,黥布因為戰功居所有將領之首而被封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後歸屬項梁,與陳嬰歸屬項梁一樣,也是因為項氏世世為楚將,名聲極大。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六國的遺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對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政權仍然存在著很強的依戀心態。六國舊政權的倖存者,實際上成為了與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陳嬰、黥布歸依的不僅是名門望族項氏,而且是自戰國以來長期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范增議立楚懷王

項梁響應陳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為天下反秦勢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樹大招風。秦朝大將章邯在擊敗了攻入函谷關的陳勝部將周文之後,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裝。陳勝、吳廣接連被殺。

陳勝戰死之後,項梁成為楚地反秦武裝的核心人物。項梁在得知陳勝戰死的確切消息之後,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裝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

劉邦也來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

七十歲的范增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陳勝敗固當)。秦滅六國,最虧的是楚國(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誤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故國,楚國百姓至今都非常懷念懷王(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陳勝率先起義,沒有立楚王的後代,而是自己稱王,所以不可能支撐多久(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如今,這麼多起兵的人都爭著歸屬你,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能夠重立楚王的後人為楚王(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的建議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在烽煙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戰國時期楚王的後人為楚王,對當時的楚地老百姓確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秦朝滅亡之後,如何處理在反秦鬥爭中重新稱王的六國君王后裔,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問題:繼續保持他們的王位,等於拱手將推翻暴秦的勝利果實送給他人,這是任何一個勝利者都很難辦到的事;而廢棄他們在反秦初期確立的王位,則非常容易引來政治對手的攻擊,成為政治上的一大敗筆。誰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誰就捧上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項羽就是因為在秦亡之後未能處理好項氏在反秦初期自己擁立的楚王,而被劉邦扣上「弒君」的罪名,在政治上極其被動,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從范增參加項氏軍團到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范增返鄉為止,范增為項羽出的關鍵性計謀並不多,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的關鍵時刻,范增的確沒有提過什麼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但是,無論如何,范增是項羽集團唯一的謀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痛失叔父當自強

項梁從東阿起兵,指揮楚軍連續擊敗章邯軍(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又殺了秦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太守李由(項羽等又斬李由),項梁因此便驕傲起來,更不把秦軍放在眼裡(益輕秦,有驕色),項梁手下的幕僚告誡項梁不要驕傲,但是,接連到來的勝利已經沖昏了項梁的頭腦,逆耳之言已經聽不進去了。

連續戰敗的章邯卻得到秦王朝的增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章邯的兵力大增之後,一舉在山東定陶大敗項梁,項梁兵敗被殺(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項梁之死對項羽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挫折。新立的楚王奪了項梁的余部,親自帶領;而讓劉邦繼續單獨帶兵。項羽的地位在項梁戰死之後,受到一定的輕視。

但是,項梁的戰死也給項羽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項梁在世之日,於公,項羽是項梁的副將;於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因此,項羽始終生活在項梁的光環之中。

項梁的過早下世,將項羽拋向秦末大起義的烽火之中,給了項羽又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項梁戰敗身亡激發了項羽更強的復仇心理,他最終擊敗秦軍主力,率領四十萬大軍開進關中。但是,秦朝的覆亡卻開啟了一個群雄爭奪天下的混戰局面。項羽在這場混戰中能否像推翻暴秦統治一樣表現出色呢?

請看:項羽入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