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霸王出世 第一節 壯哉少年 英雄夢想

項羽的傳奇人生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大起大落。

所謂「大起」,指的是項羽從二十四歲(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前209~前206),就成為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著秦亡漢興之際的國家命運。這一年,項羽才二十七歲。

所謂「大落」,指的是楚漢戰爭僅僅四年,項羽就兵敗烏江,自殺身亡。這一年,項羽才三十一歲(漢五年,前202)。

項羽的長相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重瞳子。

「重瞳子」,就是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孔。傳說中,大舜是重瞳子,晉文公是重瞳子,所以,在人們的觀念中,重瞳子是一種吉兆。

有著「重瞳子」的奇特長相,身為「西楚霸王」的項羽,為什麼僅僅四年時間,就留下了「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名言,自殺而亡了呢?

堂堂男兒偉少年

要說清這個問題,不得不先交代一下項羽的身世。《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滅楚國時,他被秦國大將王翦帶領的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自殺身亡。

他的父母史書沒有記載,項羽從小是跟著他的叔叔項梁長大的。項羽身高力大,史書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gāng,音「缸」)鼎,才氣過人。

秦代一尺約相當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應當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個頭兒。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雙手能舉起一隻鼎。在整個《史記》記載中,能夠扛鼎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劉長(g,音「常」)。

項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氣極大。

項羽出生於戰國末期,青少年時代是秦朝時期,二十四歲就遇上了秦末大起義。在這個充滿血與火的時代,人們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項羽的力量巨大,剛好符合當時人們對一個男人的評價標準。

他與他的叔叔項梁避難會稽的時候,當地的年輕人都很害怕項羽(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作為一個外鄉人,客居他鄉,亡命他鄉,尚能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這種蠻力。

為學只學萬人敵

項羽小時候不願讀書識字,也不願學擊劍(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且說: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足夠了(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但是,項羽對劍術同樣不感興趣(劍,一人敵,不足學),項梁非常惱火。項羽非要學習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學萬人敵)。

這個貴族少年從小就立志學習「萬人敵」的兵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家世關係密切。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逼迫自殺的,項羽認為這是家族的恥辱,所以,項羽自小就懷有強烈的仇秦心理。他認為:只有學會行軍布陣的兵法,才能有機會為家族雪恥。

少年項羽的這一壯志使他日後成為消滅秦朝的主將。但是,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滅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系列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期遍讀書籍,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

項羽不願學劍,但是,他的劍術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項羽非常善於短兵格鬥。烏江自刎前,他持劍與漢軍步行交戰,一個人就殺死漢兵上百人。這說明他的劍術極精。他之所以不願學劍,並非是他學不好,而是他立志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不願學一對一的單打獨鬥。

項梁願意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十分高興(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萬人敵」的兵法項羽並沒有學完,只是大略地學了學(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那麼,他的兵法到底學得怎麼樣呢?

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平定黥(qíng,音「情」)布叛亂時,看見黥軍陣酷似當年項羽的軍陣,劉邦馬上感到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劉邦在項羽死了六年之後,看見酷似項羽軍陣的黥布軍陣還心有餘悸,可見,項羽並非不能打仗,而是極善布陣作戰。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只是不願死背兵法而已。《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兵法書中有《項王》一篇,雖然這一篇兵法今天已經失傳了,但是,至少說明項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書流傳於後世。

從以上所引的正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項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對少年項羽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項梁。項羽不願讀書,也不願只學劍術,他最鍾情的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因為只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

少年壯志盼滅秦

項羽青年時期,家中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項梁因為觸犯秦法被捕入獄(項梁嘗有櫟陽逮)。這對項氏家族來說是一場大禍。幸虧托蘄縣(今安徽宿縣)監獄的曹咎,給櫟陽(今西安)監獄的司馬欣寫了一封信,這事才算擺平(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項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殺人(項梁殺人)。秦朝法律極為苛刻,項梁殺人,必有重罰,而且,仇家也不會放過項梁。於是,項梁攜帶項羽逃亡到了吳中(今蘇州)避難(與籍避仇於吳中)。

項梁到吳中是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項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華。當地的賢士論其才幹,都在項梁之下(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因此,項梁很快成為當地的大能人,每當遇到大搖役和大型喪事,人們都請項梁來主持(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

項梁和項羽一樣,有著極為強烈的仇秦和復仇之心。因此,借看求辦當地大徭役和大型喪事的機會,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賓客和當地的青年(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通過這類活動項梁熟知了手下賓客和當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為今後使用這些人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游會稽郡時,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有機會親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風。這對極端仇視秦王朝的項羽來說更增添了一份動力,因此,他不顧秦法的殘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脫口說出:這個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項羽身邊的項梁嚇得趕緊梧住項羽的嘴說:不許胡說!這可是要滅族的(毋妄言,族矣)!話雖這麼講,項梁從此對他這個膽大的侄兒反倒更器重了(梁以此奇籍)。

項梁對項羽的器重,使項羽在項梁起兵反秦後迅速成為項梁的副將,這就使得項羽有了一個與其他軍事天才相比較高的起點。一個人在短智一生中能夠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對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極為重要。項羽正是憑藉著項梁的器重獲得了這麼一個寶貴的平台。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