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用人有道

畫外音:

劉邦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才華出眾的賢能之士不斷地加入到他的隊伍中,這些人中文有蕭何、張良,武有韓信、彭越、黥布等等,憑藉著這些人的卓越表現,劉邦最終亡秦、滅項,建立了雄霸天下的大漢王朝。那麼在其他競爭對手人才不斷流失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天才人物紛紛投奔到劉邦的隊伍中,甘願接受他的指揮和領導呢?劉邦在識人用人上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王立群:

我們這一集專門來講一講劉邦的用人,我覺得劉邦的用人呢,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第一是一雙好眼睛,第二是一對好耳朵,第三是一副好頭腦,第四是一支好隊伍,第五是一個好心態,這五個好能夠概括劉邦在用人上的許多長處。我們先說眼睛,因為用人的前提是識人,如果你不識人你敢用嗎?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人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你能用嗎?所以用人的前提是識人,識人要依靠眼睛,也就是我們說的一雙慧眼,這非常困難,識別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你比如說劉邦識別韓信,很不容易啊,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奇才投奔項梁,項梁不認識他,改投項羽,項羽不認識他,轉到劉邦那兒,劉邦不認識他,沒有人認識他是個奇才。一個人有才華是需要被別人發現的,被別人發現的這個過程很難,甚至於說很長。是劉邦發現的蕭何,相信蕭何,相信蕭何的忠誠,相信蕭何的才華,也相信蕭何的慧眼,是在蕭何的鼎力推薦之下,先任命韓信做大將軍,登壇拜將結束才找韓信談話,談完才確信蕭何說的是真的。你看韓信多有才啊,那比我們的才大得多,韓信不能證明自己有才,我們何德何能,能證明自己有才呢?非常困難,人生最困難的是證明自己。所以劉邦手下三傑,蕭何是最早證明自己有才華,有忠誠,劉邦最早重用他。張良是撞上劉邦了,投奔他人的路上碰見劉邦,那就跟著劉邦跟了一段,劉邦發現他很能幹,韓信是最晚證明自己的。所以眼睛是用來識才的,一個集團的領袖,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慧眼。那麼眼睛幹什麼呢?劉邦用他的眼睛怎麼來認識人才呢?我講兩點,第一,劉邦把人才分級,你看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對很多人,國家,單位,有一個信用評級,一旦你出現問題了,把你的信用評級的等級降低,有好的業績把你的信用評級等級抬高,有一個等級的評定。

劉邦識別人才他就要看兩點,第一個有沒有才,第二個有沒有德,德就是忠誠,可靠不可靠,這個才好辦,有大才,有中才,有小才,有專才,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專才專用。德怎麼考量呢?怎麼考量是不是可靠呢?劉邦有他的辦法,當然劉邦沒有說,司馬遷也沒有說。我看完以後,我給他總結了一句話,劉邦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可靠就是一點,能力,你有沒有能力威脅到我,假如你有能力威脅到我,那你就不可靠;你有能力極大地威脅到我,那你很不可靠;你完全沒有能力威脅到我,你可靠。大家聽了笑,實際上劉邦就是這樣乾的,這個並不光明,但是非常「高明」,他就是這樣來看的。那麼他手下的人他怎麼辦呢?韓信大才,才幹太大,本事太大,戰功卓著,無人可比,所以劉邦對他最不信任,怎麼辦呢?叫大用、大疑。和他類似的還有彭越,還有黥布,都是才華出眾,戰功卓著,封一方諸侯但是都不信任,這叫大用、大疑。蕭何呢,蕭何有才,蕭何也有權,經營關中經營得非常到位,蕭何又非常忠誠,但是劉邦一生三次猜忌蕭何,這個我們都講過,不舉例子了。他對蕭何的辦法是大用、小疑,畢竟他還是了解他一點,雖然大用,但是他不斷地有一些小的不信任。張良呢,張良大才肯定要大用,這個人一生他不帶兵,光出謀劃策,身體又不好,還經常請個病假,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手下沒有一兵一卒,大用、不疑。周勃、灌嬰、夏侯嬰這些人叫中才,而且這些人呢,手裡的權力都不足以對劉邦構成威脅,所以劉邦對他們是重用不疑。疑和信都取決於劉邦的認定,劉邦的認定又取決於劉邦的判斷,劉邦的判斷又取決於臣子的表現和臣子的能力。第二叫用其所長,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特長,那麼你要用他的所長,張良會出謀劃策當謀士;蕭何會治國理財管理關中;韓信會領兵打仗,去打仗吧;酈食其會遊說,嘴特別會說,那當說客;陸賈不但會說還會寫,那就寫吧,寫《新語》,寫一篇我看一篇,他是什麼人才用在什麼地方考慮得很清楚,該用誰用誰,這叫用其所長。不過劉邦也有看走眼的地方,他對誰看走眼了?對他老婆,他看不懂呂后,所以劉邦是一個看懂男人而看不懂女人的皇上。看不懂女人這不是劉邦一個人,是很多男人的通病。

畫外音:

呂后是因為劉邦建立帝業,剷除異姓諸侯王做了不少事,深得劉邦的信任,然而就在劉邦死後不久,工於心計的呂后曾一度大肆誅殺異己,提拔親信,大權獨攬,呂后的擅權幾乎撼動了劉邦苦心創建的大漢基業。但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對呂后的誤判只是一個個案,劉邦看人的眼力是常人遠不能比擬的,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還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王立群:

第二點叫一對好耳朵,劉邦不但有一雙好眼還有一雙好耳朵,為什麼說他好耳朵呢?我舉三點,第一,善聽下級意見;第二,善聽不同意見;第三,善聽誰的意見正確,這三條都不容易。比如說善聽下級意見,我們舉一個例子婁敬,婁敬是個什麼人?戍卒,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叫普通一兵,剛入伍的一個新兵,要見皇上劉邦都見了。然後婁敬說了一番洛陽不適合做都城,應當建都長安,劉邦將信將疑,張良再一論證支持婁敬,劉邦當天遷都。這個能聽下級意見非常困難,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士兵是見不到皇上的,一個普通士兵哪能見到皇上呢,在很多單位中間,你去見一個單位的一把手都比較困難的,劉邦不但見而且聽,這就是這個人的長處,好耳朵。再一個,婁敬不是一個特例,劉邦一生就聽過婁敬這麼一次話,那不算本領,那不算耳朵好使,那叫例外,關鍵是劉邦一生遇到過好多這種事。你比如說他打南陽的時候,他聽了南陽郡守一個門客叫陳恢,給他提出來不要硬打,用「約降」的辦法,什麼叫「約降」?就是和平解放,把他軍隊一收走,然後不殺他再封個官,替你守住城多好啊,你這樣一做,其他的城跟著仿效,這樣你收羅了很多兵,而且這些城都不抵抗你,順利地入關了。那是誰給他提的意見呢?南陽郡守的一個門客給他提的意見,他聽了,這叫善聽下級意見。

第二條叫善聽不同意見,不同意見是很難聽的,為什麼呢?叫忠言逆耳,當然聽了不高興了。比如說他一入秦宮,他想住在秦宮裡邊,劉邦從小是個亭長,他住那房子我覺得不會是多高級的房子,能是南北通透的就不錯了。但是你看劉邦到了秦始皇的宮殿裡面,他就想住下來,人家勸他不能住,他最後聽了。那個宮殿我們到故宮看看,那多好啊,想住到那裡的人太多了,但劉邦最後是聽了,出來了,這很不容易,非常難。再比如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說一下,劉邦在平定天下以後,在論功的時候他曾經說過,說那些腐儒、書生是最沒有用的,有用的是領兵打仗的人,腐儒最沒有用。結果有一個人站出來,這個人叫隨何,也就是策反黥布的那個說客,他站出來,他說那不對,你說腐儒沒有用,當年你派五萬人,再派上五千騎兵,你能把九江王黥布打下來嗎?劉邦說不能。他說你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你打不下來一個九江王黥布,我呢?一個人帶了20個隨從到那兒去一說,九江王黥布歸降你漢王,我當年一個人起的作用頂得過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你為什麼說腐儒沒有用呢?當場反駁劉邦。結果劉邦聽了以後馬上說了一句話,「吾方圖子之功」,劉邦說什麼?我正在考慮你的功勞,實際上他早忘了,人家一提他想起來了,當年確實隨何立了個大功。隨何這一說,馬上任命隨何護軍中尉,封官了,這叫認賬,這叫聽取不同意見,這也很難。

第三,善於聽出來誰的意見正確,這個當領導的最難就是,一旦討論那個事情是眾口難調,各說各的理,哪個意見最正確你能一下子就分辨出來,在眾多的聲音中間只有一個聲音是正確的,或者說在大家都一致的時候,你能判斷出來所有的人意見都一致,但是意見不正確。比如說有人告韓信謀反,底下所有的將領都說坑豎子耳,趕快發兵把他滅了。劉邦一聽就知道,儘管大家的意見完全一致,劉邦知道這個意見絕對不正確,這中間嗷嗷叫的沒有一個是韓信的對手,所以立即否定,找陳平談,用陳平的計把韓信解決了。他能知道誰的意見正確,誰的意見不正確,不是多數就正確,絕大多數也不見得都正確,全體一致可能全體一致都錯了,這是需要好耳朵的,劉邦具有這個本領。第三,一副好頭腦,這個好頭腦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劉邦懂得放和收,他用了那麼多人,他知道該放權的時候要放權,該收權要收權。楚漢戰爭的時候他放手叫韓信去打,但中間他收了三次,第一次滅了魏國,劉邦到那兒去了,把他的軍隊調過來自己用;第二次滅了趙國,劉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