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英雄末路

畫外音:

劉邦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局勢下,從沛縣起兵反秦,只用了短短的七年時間,就完成了從布衣百姓到登上天子寶座的華麗轉身,但劉邦登基稱帝後並不清閑,他一直在為穩定西漢王朝四處奔波,到高祖十二年,已經是重病在身的劉邦仍然帶兵親征,平定了黥布的叛亂。那麼他回到京城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劉邦做了什麼呢?

王立群:

劉邦從自己的故鄉回到京城,一入函谷關就遇到幾千人告狀,告誰呢?告蕭何,狀紙一大摞,罪名就一件,用低價強行買老百姓的田地。劉邦一看這麼一大摞告狀信,心裡可樂了,蕭何的光輝形象終於破滅了。然後一回朝,蕭何來見他,劉邦笑呵呵地指著那一摞告狀信,說了四個字,司馬遷的原話「君自謝民」,「謝」就是解釋,這話怎麼講呢?您去給老百姓一個說法吧。蕭何沒吭氣,當然蕭何明白,他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要不這樣辦他就完了,命沒了,現在是名沒了,命保住了。所以蕭何跟劉邦說,他說長安這個地方土地少人口多,為什麼呢?它是首都地區,凡是首都地區人都多,哪個朝哪一代首都的人不多?所以怎麼辦呢?蕭何建議,說你皇帝的皇家打獵的那個上林苑,裡邊有大片的土地,我建議你把上林苑開放,讓農民去種地,種了地以後那個秸稈,糧食拿走,秸稈留下來喂上林苑的野獸,把那野獸餵飽了,你打獵的時候不是好打嗎?蕭何不但沒解釋,反而給劉邦提了個建議。劉邦一聽勃然大怒,說了兩點:第一,你收了商人多少賄賂?第二,你叫我開放上林苑,損害我的利益,討好老百姓。最後做了個決定,別在這兒待了,上監獄裡去吧,立即把蕭何下到監獄裡去,而且戴了鐐銬。蕭何想毀了名保住命,就因為這一條建議下了大獄。漢初三傑,韓信謀反被殺,蕭何為民請命坐牢,就張良在家練氣功呢,沒事。

關了幾天有一個人站出來為蕭何說話,這個人是誰呢?不知道,歷史上沒有留下他的名字,只說這個人叫王衛尉,王衛尉是個什麼呢?王是他的姓,衛尉是他的官名,什麼叫衛尉?皇宮中央警衛團團長,一個姓王的王團長出來說話了。說了兩句話,說蕭相國犯了什麼大錯?你把他下到大牢里,還給他戴了鐐銬。劉邦說,他罪多著呢,第一,他收了商人那麼多賄賂,我不治他的罪嗎?再一個,我聽說秦始皇的那個人家的相國李斯,凡是有了功都歸皇上,凡是有了過都歸自己,你看我這個相國,比人家李斯差多了,今天這了明天那了,所以他收受商人賄賂,討好老百姓,我就要治他的罪。這個王衛尉就問劉邦,你說他收商人的賄賂,那點錢蕭何能看到眼裡嗎?你想想,當年你和項羽打仗的時候,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你在滎陽前線一點都不敢顧及關內,整個關中、巴蜀都歸蕭何管,你平定陳豨的叛亂,你平定黥布的叛亂,你都是親征,把整個大後方交給蕭何一個人,那個時候蕭何別說有什麼企圖了,他動動腦子晃晃腿,整個關中都不姓劉了,關中是多大一塊土地。他現在好了,等你那所有事都辦完了,他收點商人的賄賂,這可能嗎?你憑什麼就把你的相國想得這麼壞呢?這句話說得很關鍵,這句話擊中劉邦的一個要害。其實我們有些人把別人往往想得很好,這人本身很善良,有些人往往把別人想得很壞,把別人想得很壞的人往往是疑心最重的人,你為什麼把蕭何想得那麼壞呢?蕭何會那樣做嗎?再說為民請命,那可是相國的職責所在,他做相國他的任務就是要管理百姓,替老百姓說話,不替老百姓說話,有了榮譽歸皇上,有了過錯歸自己,你倒覺得李斯是個相國的榜樣,那李斯不是讓秦朝二世亡國嗎?那算什麼榜樣?這王衛尉一番話說得劉邦啞口無言。劉邦說那這樣吧,下令放了,把蕭何放了,就這算是把蕭何放了。

蕭何放出來以後,蕭何是光著腳上朝給劉邦去謝恩,這皇上把你抓錯了那不叫皇上的錯,皇上把你放了那不叫改錯,那叫施恩於你,你得去謝恩,所以蕭何光著腳去謝恩,蕭何年齡也大了,光著腳走起來。劉邦說,別別別,別謝恩了,我把你抓起來,你知道我為什麼抓你嗎?我把你抓起來其實是想讓天下老百姓知道,我不是一個好君主,你是一個好相國,所以我才抓你的。你看劉邦多會說,你為老百姓講了幾句話我把你抓起來下了大牢,我是表現得很壞,那老百姓肯定罵我,我是用我的惡反過來襯托著你多美好,我要不給你關進幾天大牢里,你咋能得到這個好名聲呢?當然蕭何也沒話可說了,這件事這是劉邦的解釋。

其實劉邦對蕭何的猜忌非一朝一夕,前後發生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楚漢戰爭時期,那個時候發生的是什麼呢?給蕭何加官,文武百官都去慶賀,有人點破說給你加官你以為是好事,給你加官說明皇上不信任你。這蕭何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趕快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加的東西全部推掉,然後讓自己的所有的兒子,還有自己同族的所有的子弟,只要夠當兵年齡的,一律上前方去,就等於把自己的兒子,還有自己本家的那些同族的年輕的男性,全部送到劉邦的大帳中做人質,等人去了,蕭何的兒子到劉邦的大營去報到了,劉邦可樂了,那是第一次。第二次,韓信叛亂,韓信叛亂的消息一傳到劉邦那兒,劉邦第一個反應想到的就是蕭何,立即給蕭何加封5000戶,大家知道,蕭何在被劉邦封為第一功臣的時候,蕭何封了多少戶?8100戶,曹參是10600戶,張良是10000戶,蕭何排第三,8100戶,這一次劉邦對他懷疑了,一下子給他加封了5000,還派了500人的警衛部隊,還派了一個警衛隊長,蕭何可高興了,又被別人給點破了,他全辭了。但這個時候兒子也沒了,侄子也沒了,都在劉邦的大營中間,劉邦還不信任,他最後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家產拿出來一半,捐出來獻給國家,幫助平叛去了,做軍費,把自己的家產捐出來做軍費,這劉邦才解除了對他的懷疑。第三次黥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對他的懷疑,蕭何最後的辦法是朝自己身上潑了一盆髒水。所以應當說蕭何這一次坐牢決非偶然,而是長期對蕭何的不信任,最後疊加到一塊兒把他抓起來了。

畫外音:

劉邦回到京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了蕭何又放了蕭何,這可以說讓劉邦顏面盡失。此時他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好,但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劉邦仍然沒有得到安寧,蕭何的事情結束後,另一件讓劉邦更加揪心的事情發生了,那麼這件事情是什麼呢?

王立群:

又一個人叛亂了,這個人是誰?這個人是劉邦因親封王的第一人,劉邦的封王,封諸侯王他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因功封王,按照功勞封,第二階段叫因親封王,誰跟他親他封誰。因親封王的第一個人叫盧綰,這個盧綰跟劉邦的關係太鐵了,他倆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叫「居同里,生同日」,還有「學同師」,什麼叫「居同里」?兩個人住住在一條街上,這叫「居同里」;什麼叫「生同日」?他倆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這叫「生同日」;什麼叫「學同師」呢?一塊兒上學,又跟著一個老師,這不叫「學同師」嗎?這叫「居同里」、「生同日」、「學同師」。他兩家的父輩還是世交,你說跟劉邦關係多鐵,劉邦封他做燕王,燕王盧綰反了,這個對劉邦的晚年的精神打擊最大。所以劉邦之死實際上是兩大原因:第一,他的病讓他倍受煎熬;第二,盧綰的叛亂讓劉邦的精神徹底崩潰。

這個人為什麼會叛亂呢?一句話的事他就叛亂了,怎麼叫一句話的事叛亂呢?這個事是這樣發生的,陳豨叛亂的時候燕王盧綰參與平叛,燕王盧綰派了他自己手下一個最善於搞外交的外交家,大家記住這個人,這個人叫張勝,叫張勝出使匈奴,張勝出使匈奴就一件任務,到了匈奴以後,讓匈奴不要支持陳豨,幫助漢兵把陳豨給滅了,這是張勝出使的任務。結果張勝到了匈奴以後遇到了一個人,改變主意了,這個人是誰呢?是第一任燕王臧荼的兒子叫臧衍。第一任燕王臧荼,第二任燕王才是盧綰,平了臧荼然後才封了盧綰,這個臧荼死了,臧荼的兒子臧衍是在匈奴。這個臧衍給張勝說了一席話,這個話太厲害了,這個原話是這樣說的:「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之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這話實際上是兩個意思,說你張勝受燕王盧綰之命出使匈奴,你在燕王那兒燕王非常高看你,為什麼?「習胡事」,什麼叫「習胡事」?你非常熟悉怎麼跟匈奴搞外交,因為你熟悉和匈奴的外交,所以一出使匈奴盧綰就想到你,所以你就特別在燕王的眼裡邊特別有分量,特別有地位,就是因為你「習胡事」。

那麼燕國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叛亂不斷,燕國地位就顯出來重要了,如果叛亂一旦平定了,下一個要整肅的對象就是燕國,你也會被整肅掉。他這個話實際上是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人生道理,叫什麼道理呢?說一個人你有沒有價值,實際上取決於你有沒有使用價值,這話講的它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換句話說,你這個人只要有用你就有價值,你要沒用你就沒價值,只有使用價值你才有價值,一旦使用價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