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翁婿嫌隙

畫外音:

從流浪在外到掌握趙國的實權,張耳的人生之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幸運之神沒有繼續眷顧於他,他還是遇到了一個大麻煩。當各地的反秦武裝風起雲湧時,眼看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的秦二世,只好派出章邯鎮壓各地的起義軍。章邯果然能征善戰,他幾乎擊敗了各地的反秦義軍,只剩下一個地方沒有佔領,這個地方就是張耳所在的趙地,所以章邯就帶領他的軍隊開始了對趙地的圍攻。那麼面對章邯的猛攻張耳將如何應對,這場大戰將給張耳帶來怎樣的麻煩呢?

王立群:

章邯在秦國原來是個少府,在秦國都城受到威脅的時候,秦二世授命章邯讓他帶兵去鎮壓起義軍,章邯橫掃反秦義軍,把義軍的所有重要將領全部打敗殺死,最後章邯看著把整個天下的義軍都打光了,打完了,打垮了,只有一個地方沒有占——趙,章邯就帶領他的軍隊到趙國來了。到了趙地以後,秦二世又派了一支軍隊,就是駐守在長城的長城軍團,由王離來率領,長城軍團的主帥帶著長城軍團也到趙國來了,所以趙國這個地方就集中了秦國的兩大主力,一個是章邯兵團,一個是長城兵團,兩大軍團集合在一起要打趙國。章邯很會打仗,來到趙地以後他的打法是,首先把邯鄲附近的老百姓全部遷走,遷到哪兒去呢?遷到河內郡去,河內郡就是今天河南的焦作這一帶。先把邯鄲附近的老百姓遷走,第二步把邯鄲附近的所有的城全部拆了,夷為平地。這叫什麼?這就是後來我們經常用的一個詞,這叫「三光」政策,焦土政策,把人遷走,然後把城池給你整個毀掉。這樣一來趙國就被孤立了,趙王歇和張耳、陳餘就一下子被打垮了,陳餘就隔到巨鹿城外,趙王和張耳就困在巨鹿城中,巨鹿就成為一個焦點,巨鹿是今天河北的平鄉。外面是兩大軍團,圍攻巨鹿的是長城兵團,負責給長城兵團做後勤保障的是章邯兵團,所以,這個趙地就成為當時整個秦末大起義的最關鍵的一個地方了。這個時候張耳在哪兒呢?張耳被困在巨鹿城中,非常危險,外面的秦軍人多糧多,困在巨鹿城中的張耳是兵少食盡,糧食沒有了,兵又少,非常危險,所以張耳在城中就不斷地派人寫信,通知在城外的陳餘,叫陳餘趕快出兵。陳餘被打散了以後收聚了幾萬打散的士兵,聚集了幾萬人,但這個時候章邯軍團是20萬,而這個時候陳餘在外面只有幾萬人,而從南邊過來的楚軍也只有幾萬人,數量都非常小不敢打。張耳是不斷的催,陳餘就一再表明說我現在不能打,打也是白打,打是必死無疑。最後張耳就急了,據史書記載,張耳跟陳餘說了一番很重的話,「吾欲公為刎頸之交,今王與耳,且墓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就責備陳餘,我和你是生死之交,我和趙王是旦暮之間,早晚之間就可能被殺死,就這你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陳餘就很為難,陳餘要去打的話,幾萬人肯定打不過幾十萬的秦軍,白給,如果不去打,張耳就一再地催。

後來張耳派了兩個將軍從巨鹿城中突圍出來,跑到陳餘的大營中間逼著陳餘出兵,陳餘說,現在要是出兵打的話,那等於拿那個肉扔給餓狗,一口就給你吞了。這兩個將軍跟陳餘怎麼說呢?哪怕咱們帶著士兵到那兒全軍戰死了,咱們以死表明咱們是信守諾言的。陳餘最後逼得沒有辦法,說你們真要這樣做,我給你五千士兵,你去吧!結果這兩個將軍,張耳手下兩個將軍跑出來請陳餘發兵,逼著陳餘發兵,最後陳餘給了他五千士兵,帶著這五千士兵衝到秦軍的大營中間,就是起了一點波瀾,五千人轉眼之間全死光了,全部戰死,兩個將軍也戰死了,這兩個將軍戰死埋下了大禍根。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前面都講過,後來發生了巨鹿之戰,項羽殺了宋義奪了軍權,然後派黥布渡河,自己破釜沉舟斷了王離的糧道。然後天下的諸侯看見項羽打敗了秦軍,齊下手把長城軍團給滅了,把王離給活捉了,抓了王翦的孫子王離,長城軍團被滅掉,這個時候章邯的軍隊向後撤退,巨鹿城的圍解了。巨鹿解圍這是張耳一生中間遇到的第五次幸運,本來他在巨鹿城中必死無疑了,結果由於項羽的出現,他意外地獲救了。

獲救以後張耳就給趙王歇舉行宴會,答謝所有來救他們的各路諸侯,唯獨對陳餘不滿意,他問陳餘,你為什麼不去救我們?還問陳餘我派的那兩個將軍上哪兒去了?是不是你把那兩個將軍給殺了?陳餘說那兩個將軍不聽我的話,非聽你的話,帶著五千士兵衝到秦軍大營中間全軍覆滅。張耳不信,我不信他們自己會戰死,一定是被你陳餘殺了。這裡面張耳就犯了一個大錯誤,張耳錯在什麼地方呢?張耳錯在陳餘要是真是殺了你手下兩個將軍,那能瞞得住嗎?他殺了你手下的兩個將軍肯定有很多見證人啊,他現在是衝到秦軍軍營中間戰死了,你不能怪陳餘啊!陳餘有沒有錯呢?陳餘有錯,陳餘的錯錯在兩點,第一屈從出兵,屈從於你這個壓力,最後是讓這兩個將軍帶了五千士兵去了,結果全部戰死了。陳餘如果不讓這兩個將軍出去,那五千士兵死不了,這兩個將軍在,張耳也沒有責怪他的理由,現在就責怪他,抱怨他,懷疑他殺害了這兩個將軍,這是陳餘的第一個錯。陳餘的第二個錯是什麼呢?兩個人越說越生氣,最後陳餘就說了這番話,他說你是不是覺得我這個大將軍我很願意當啊,你要覺得我很願意當這個大將軍,你始終不相信我,我乾脆把大將軍印交給你,你去找個有本事的人去干吧!說完陳餘把大將軍印從身上解下來,往張耳跟前一放,他就上衛生間了。他一去上衛生間,張耳身邊有人就跟張耳說了,這是老天爺把將軍印交給你的,你要是不接受,那是不接受老天的饋贈,你要不聽老天爺的你可要將來吃大虧。這一說張耳腦子一熱,就把這個將軍印拿過來往自己身上一掛,等到陳餘上了衛生間回來,一看將軍印沒了,掛在張耳的身上了,張耳把軍權收回去了。這一收回去陳餘一賭氣不幹回老家了,他一走他手下有幾百個人跟著他一塊兒走了,這是陳餘的第二個錯,叫負氣交權。這一下子張耳跟陳餘兩個人反目為仇,原來兩個人是刎頸之交啊。

畫外音:

從生死之交到反目成仇,張耳和陳餘的關係發生了戲劇化的變化,從此以後這兩個人就分道揚鑣,直到生命的最終也沒有化解矛盾,然而更為戲劇性的是接下來他們的人生之路也跟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這個變化是什麼呢?

王立群: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巨鹿大戰結束以後章邯投降,項羽帶著張耳,也帶著其他救趙的一些將領進入函谷關,然後主持分封,項羽就封了張耳做了常山王,把趙國一分為二,南邊這一塊比較好封給張耳叫常山王,把原來那個趙王歇封到哪兒去啊?遷到北邊去封為代王。陳餘呢?陳餘沒有封,本來陳餘跟張耳功勞相等,換句話說陳餘也有很大的功勞,但陳餘吃虧在哪兒呢?一賭氣一交權一回家,沒有跟著項羽入關,沒有跟著參加巨鹿之戰,沒有參加完回去了,所以最後項羽給陳餘封了三個縣,就讓陳餘做了個列侯,張耳是常山王是諸侯王,他是列侯,兩個人差別就大了,一個是王一個是侯,陳餘的心裡就特別不平衡。所以當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以後,緊接著出現的第一個事件,就是山東齊國的那個田榮叛亂,田榮一叛亂,這個陳餘就立即給田榮寫信,他說哥們兒,你不滿意我也不滿意,我手下沒兵,我只有三個縣,你借點兵給我,我幫你一塊兒咱們共同打,項羽對咱們特別不公。這個田榮呢也是因為項羽沒有封他,他反項羽,所以田榮就撥給一部分士兵給了陳餘,陳餘帶著田榮贈給他的齊國的士兵,又帶著他自己三個縣的士兵,對常山王張耳發動突然襲擊。這個突然襲擊一打,張耳毫無準備,打了個大敗仗,整個國家丟了。

整個國家一丟,張耳考慮這怎麼辦?常山王當不成了,只有兩個辦法,第一,項羽封了我,那我還去找項羽,我的常山國丟了我不找你項羽,你封了我人家給我奪走我還找你。第二找劉邦,張耳其實跟項羽、劉邦交情都不錯,他跟項羽的交情是因為巨鹿之戰,他倆是一個在內一個在外聯手打敗秦軍的。那麼張耳和劉邦什麼關係啊?張耳跟劉邦在秦末大起義開始之前,也就是劉邦起義之前,劉邦早就聽說過張耳是魏國的大名人,跑到人家張耳家裡邊住了好幾個月,在那白吃白喝好幾個月,張耳有錢啊。張耳憑什麼有錢啊?不是娶了個「富二代」嗎?家裡特別有錢,就廣攬天下的賓客。這個時候呢劉邦也去了,聽說張耳那兒可以白吃白住,他也跑過去了,在張耳那兒住了好幾個月,兩個人在秦末大起義之前就認識了。所以最後張耳就拿不定主意,是投項羽好還是投劉邦好,最後他決定投項羽。但他手下有一個人勸他別投項羽,我觀察天象,說劉邦進關中的時候,金、木、水、火、土五星,全部聚在關中之地對應的星宿的位置上,將來劉邦能贏,咱還是投劉邦為好。就這麼一番話,忽悠得張耳就決定投奔劉邦嘛,原來打算投項羽的,最後決定投劉邦了,這是張耳人生中間的第六次幸運,就是投奔劉邦。當時劉邦幹什麼呢?劉邦剛從漢中殺回關中,正在平定關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