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愛子封王

畫外音:

劉邦寵愛年輕貌美的嬪妃戚夫人,戚夫人得以專寵後宮,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也得到了劉邦的喜愛。在這種情況下,戚夫人就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安於現狀,另一種是借著劉邦的寵愛向皇后之位發起挑戰,那麼戚夫人的選擇是什麼呢?

王立群:

高帝六年的九月,代國的第一任代王韓信叛變匈奴去了,這個韓信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韓王信。三個月以後,劉邦任命的第二任代王劉喜,因為畏懼匈奴逃到洛陽去了,棄城而逃,然後劉邦任命了第三任代王劉如意。我們知道這前兩任代王,韓王信他是楚漢戰爭中間劉邦封的韓王,劉喜是劉邦的二哥,所以一個是原來的諸侯王,一個是劉邦的哥哥。那第三任代王劉如意是個什麼人呢?他憑什麼能夠被劉邦封為第三任代王呢?其實劉邦是八個兒子,老大是庶長子劉肥,老大在高祖六年被劉邦立為齊王;老二就是劉邦的嫡長子劉盈,他在高祖五年被立為皇太子;這個劉如意是劉邦的第三個兒子。老大的母親是一個曹姓女子,是劉邦在未婚之前和這個曹姓女子生的一個兒子,這個曹姓女子在史書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記載。老二他之所以能當皇太子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呂后。老三被封為第三任代王,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劉邦最寵愛的嬪妃戚夫人,我們剛才用了一個詞叫最寵愛,那就是說在劉邦所有後宮的嬪妃中間,劉邦最喜歡的就是這個戚夫人。

那麼劉邦對戚夫人喜歡到一個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看,一個例子是商山四皓,他們評價戚夫人、劉如意和劉邦的關係的時候,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這段話這樣說的:「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這段話只有三句話,但這三句話說得分量非常重。對戚夫人的評價描述商山四皓是這樣說的,「戚夫人日夜侍御」,就是說這個戚夫人無論白天和晚上都在陪著劉邦,反過來說,劉邦是白天晚上都離不開戚夫人,這兩個人關係非常密切。代王后來又被改封為趙王了,對劉如意的評價是說「常抱居前」,就是劉邦經常把戚夫人這個兒子抱起來放在自己的胸前,這說明劉邦對這個兒子非常喜歡。第三句話就更重要了,劉邦說「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不肖」就是不像,我們現在還說「不肖子孫」,所謂「不肖」就是不像自己的兒子,愛子就是指自己最喜歡的兒子。那麼「不肖子」指誰呢?指的是皇太子劉盈。這個愛子指誰呢?就是指的劉如意。四皓的這個評價非常能夠說明劉邦對戚夫人的感情是極度地寵愛,這個寵愛已經連累到她的兒子,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愛屋及烏,這是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是御史大夫周昌,有一次在劉邦吃飯的時候找劉邦去彙報工作,結果周昌一進去看見劉邦是一邊吃飯一邊擁抱著戚夫人,這個飯我不知道是怎麼吃的,抱著個人還能吃飯嗎?至少說劉邦跟戚夫人之間的關係第一很親密,第二兩個人很浪漫,吃飯還是擁抱著吃的。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戚夫人只是劉邦後宮無數嬪妃中間的一個,那麼在後宮那麼多嬪妃之中,為什麼戚夫人特別能得到劉邦的喜愛,這是為什麼呢?這一般人都會想到,那肯定戚夫人是年輕美貌,這個條件我覺得是最一般的條件,皇帝在後宮中間所選的嬪妃我估計都符合這兩個標準,就是年輕、貌美,他不可能選一個年過半百的,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同樣是後宮的年輕貌美的嬪妃中間,為什麼偏偏能夠選中戚夫人呢?這裡邊必然有他的道理,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方面《史記》沒有提供材料,就有一部書叫《西京雜記》,這部書它倒是提供了一些資料,《西京雜記》這個書的可靠性遠不如《史記》,所以《西京雜記》的說法我們只是作為一個參考。《西京雜記》怎麼記載這件事情呢?說戚夫人特別喜歡唱歌,當戚夫人一唱歌的時候,後宮的宮女好幾百人隨著她伴唱,那個歌聲叫「齊聲高唱,聲入雲霄」,至少《西京雜記》的這個記載說明戚夫人有一個特點善歌。另外呢,在《西京雜記》中間還記載「夫人善,翹袖折腰之舞」,翹袖是甩長袖子,水袖;折腰就是指腰部的婀娜多姿,說戚夫人特別擅長跳這種長袖舞,這叫善舞。《西京雜記》還有第三條記載,記載得很有意思,這個記載說戚夫人擅長玩樂器,一個是瑟,一個是築,說戚夫人擅於「鼓瑟擊築」,當她「鼓瑟擊築」的時候,劉邦常常是擁抱著戚夫人也在那兒「鼓瑟擊築」,當一曲音樂演完以後,劉邦和戚夫人兩個人經常感動得淚流滿面。我們如果從這條記載來看,戚夫人善於樂器,所以我們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可以知道,戚夫人有三個不同之處:能歌,善舞,善樂器,所以這個女人她不是一般的嬪妃,她會唱歌、會跳舞、會玩樂器,換句話說她是一個很有才藝的一個嬪妃。後宮的美女雖然很多,但是很多嬪妃僅僅有年輕貌美而沒有其他的才藝,而戚夫人不同,戚夫人有很多自己的才藝,所以這樣的嬪妃我們叫她「功夫嬪妃」、「才藝嬪妃」,她很有本領。而劉邦從小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父親不喜歡他,說他不會掙錢養家,不像他二哥能掙點小錢。劉邦從小就喜歡玩樂器、唱歌、跳舞,他的那一套東西就是遊手好閒,就是所有玩的東西劉邦都擅長,都會。而戚夫人恰恰在這方面跟劉邦兩個人非常合得來,我們如果用一個比較文雅的詞來說,這叫「珠璧聯合,笙磬同音」,就是兩個人在玩上很能玩到一塊兒,所以儘管後宮的嬪妃美女如雲,但是戚夫人仍然是專寵後宮。

畫外音:

戚夫人雖然得到了劉邦的寵愛,但在後宮中皇帝的正妻是皇后,嬪妃的地位根本無法與皇后相比。但皇后又是皇帝置封的,皇帝可以立皇后也可以廢皇后,戚夫人得到了劉邦的寵愛,她就有條件向劉邦吹枕邊風。那麼戚夫人會安於現狀,還是想挑戰皇后之位呢?

王立群:

史書中間有一段話記載得非常好,大家聽一聽就明白戚夫人走了什麼路,這段話這樣說的,說「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這個話就說得很清楚了,說戚夫人受到劉邦的寵幸,劉邦東征項羽的時候經常是帶著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都是哭哭啼啼的,幹嘛呢?求劉邦把太子廢了,立她的兒子做太子。這個話可不是一般的話,這個話是一箭雙鵰的,一旦她的兒子劉如意被封為太子的話,自然他的母親就由嬪妃提高為皇后了,所以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了。那麼,在這個事情上劉邦是個什麼態度呢?史書記載劉邦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是這樣的,首先劉邦對太子有一個評價,他對已經立的太子劉盈說了三個字,話不多,但這三個字非常重,叫「不類我」,「類」就是像,「不類我」就是不像我,意思就是說這個太子長得越來越不像劉邦,劉邦不喜歡這個不像自己的兒子。而對劉如意的評價呢?是兩個字叫「類我」,就是特別像我。另外你看一下劉如意這個名字,如意,什麼叫如意?如意就是如我所意,所以劉邦對這個兒子特別喜歡,而對那個兒子越來越覺得不像,不像自己的性格。這就涉及到劉邦和戚夫人的關係,也涉及到劉邦和呂后的關係了,這樣一種他不光是兩個兒子之間的一個權衡,而且涉及到這兩個兒子所帶來的兩個女人之間的權衡。劉邦在戚夫人這個關係中間,我覺得從我們現在看到的記載來看,劉邦和戚夫人的關係更多的是情侶,是一種情侶關係,兩個人很有感情,很玩得來。當然他們那個年齡差距非常大,據史書記載,《史記·呂后本紀》記載,戚夫人什麼時間到劉邦身邊的?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封漢王是51歲,換句話說,戚夫人是劉邦51歲以後來到劉邦身邊。那個時候戚夫人多大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估計她的年齡應當在20歲之前,這個時候劉邦最小的年齡是51歲,所以他們兩個人的年齡差距應當在32歲,甚至於32歲以上,是這麼一個年齡差距。所以劉邦換太子這個想法肯定有感情因素在裡邊,所以張良對這件事的評價就是「因愛廢立」,因為感情所愛,導致要廢一個立一個,這是張良的看法。

但是我覺得這裡邊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全看作是感情的選擇,畢竟劉邦是開國之君,開國之君對人的辨別應當來說還是有一個大體的水準,他不能完全不顧及這個水準就在兒子中間,畢竟兩個都是他的兒子,誰更適合做皇帝的繼承人,一方面取決於他對他母親的喜愛,另一方面還考慮到這兩個兒子自身條件的不同,所以這件事應當是感情和理性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劉邦一有這個念頭,這件事就算拉開序幕了,這實際上是一個什麼呢?這實際上是一個後宮的儲君之爭,儲位之爭,所以這是後宮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一旦打響就非常殘酷,因為它是一場戰爭。它涉及的不光是感情,更重要涉及的將來誰來掌這個權力,包括掌握朝中的大權這是皇帝,掌握後宮的大權這是皇后,所以這是涉及到權力的一場戰爭。而這件事情對於劉邦來說是早年就已經萌發了萌芽了,而且越到晚年表現得越強烈,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書的記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