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白登之圍

畫外音:

在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初期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這其中就包括韓王信,韓王信是戰國後期韓襄王的後裔,儀錶堂堂,作戰勇敢,為西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高祖六年劉邦卻針對韓王信做了一件事,結果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劉邦也因此遇到了他稱帝之後的最大一次危機。那麼這場危機的起因是什麼呢?整個事件究竟有怎樣的來龍去脈?

王立群:

高帝六年這一年我們講了很多,這一年劉邦做了很多事情,封列侯,封同姓王,包括封太上皇,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鞏固政權。而且這一年劉邦還做了一件事,這個事叫「拆遷」,劉邦也搞「拆遷」,他這次「拆遷」是把一個諸侯王從一個戰略要地給他遷到邊疆去了。他這一次強行「拆遷」引發了一場大亂,差一點要了劉邦的老命。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劉邦是怎麼處置這件事的?這個我們還要從頭說起。劉邦搞「拆遷」是個老手,他早就這樣玩兒了,所以高帝六年這一次我們叫故伎重演,就是他玩兒過。他搞的第一次是高帝五年,他滅了項羽,12月他滅了項羽以後,他一下子就把齊王韓信的兵權奪了,不久就把韓信從齊遷到了楚,這個我們講過了。當然你不用拆遷這個詞也行,這叫調整,本來你在山東給你調到江蘇,調到安徽。調整他玩兒過一次很成功,因為他不願意讓韓信做齊王,所以把齊王遷為楚王。

這一次他故伎重演,玩兒的這個人也叫韓信,但這個韓信此韓信非彼韓信,不是那個韓信,這個韓信他是韓襄王的孫子,韓襄王是戰國後期被秦始皇滅掉的韓國最後一個國君。韓襄王的孫子他也叫韓信,這個人後來被封為韓王,所以史書中間往往把這個人叫韓王信。韓王信這個人是個身份很特殊的人,他的身份是韓襄王的孫子,是正宗的韓國國君的後裔。而且這個人有三個特點,第一身高,身子特別高,史書記載叫八尺五寸,史書記載到八尺四寸就算是大高個了,八尺五寸是很高的個兒,第一是個子高。第二,武功超群。第三,活命第一,這個韓王信有一個生活準則,保命第一,關鍵時刻先保命再說,他是這麼一個人。韓王信的命並不好,他生活的時代已經是韓國即將滅亡的時代了,所以他親自經歷過了韓國的滅亡。韓國滅亡以後,韓襄王的子孫絕大多數被殺,只有這個韓王信福大命大活下來了。所以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後,這個起義軍就發現了一個現象,什麼現象呢?就是如果能找到六國國君的正宗的後裔,把他們尊奉為王,在當地就特別有號召力。為什麼呢?因為六國國君的後裔都是政治名人,是名人就有影響力。所以當時楚國項梁立的是楚懷王的孫子,齊國那是齊王田儋,魏是魏王咎,加上趙國、燕國,可以說被秦滅掉的六國五國都立了國君,唯獨這個韓國找不到韓襄王的子孫。最後沒有辦法找到了一個橫陽君叫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但他並不是韓襄王的正宗子孫,是在這個情況下。那麼韓王信是怎麼被發現的呢?韓王信的發現是因為張良西征,張良被任命為韓國的司徒奉命到韓國去攻城掠地,他到韓國以後攻下了十幾座城,而且意外地發現了韓王信,發現韓王信以後,他立即把韓王信任命為自己手下的將領,帶著這個韓王信然後跟著劉邦一塊兒入關,韓王信就成了劉邦集團的一個成員。劉邦到了漢中以後,這時候張良已經走了,張良去輔佐韓王成了。

韓王信給劉邦講過一段話,這段話在很多地方不被人們提到,但是這段話非常重要,有助於我們了解韓王信這個人,這段話這樣說的,「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項羽分封很不公,他把跟隨他的將領都分到那個好的地方就是中原去了,而您作為漢王,您封到漢中這是左遷,所謂左遷就是受處罰的人才封到這兒,這是第一點,就是封地對你不公正。第二你手下的士兵都是山東人,都想回自己的故鄉去,借著他們的勁兒打回去,你可以得到天下。這個話和誰的話說得很相似呢?和那個漢中對策的韓信對劉邦說的話非常相似。韓王信是一個很有軍事才幹的人,所以劉邦就開始關注這個韓王信,等到劉邦殺回關中以後,劉邦就答應要許封韓王信為韓王。因為他是韓襄王的孫子啊,就是將來一旦把韓地打下來,你就是韓王,現在韓地還沒有打下來,那麼你做什麼呢?韓太尉。所以當劉邦揮師東進的時候,韓王信就受命去攻佔韓地,韓王信攻佔韓地有有利條件,第一,他是韓襄王的孫子,正宗;第二,他的武功很好,所以劉邦用他去占韓地。韓地在哪兒呢?就是秦代的穎川郡,具體的位置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陽的西邊、南邊這一塊,就是當時的韓國土地,這一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項羽聽說韓王信攻佔韓地,派了一個人,這個人是原來吳地的一個縣令叫鄭昌,此人跟項羽關係非常好,所以項羽把他任命為韓王,讓他去對抗韓王信,所以鄭昌跟韓王信在穎川這一塊就相聚。到了漢二年,韓王信就攻下來了十幾座城,劉邦出關以後韓王信就急攻鄭昌,鄭昌頂不住就投降了,這樣韓王信就把韓地整個佔有了,佔有韓地以後劉邦就正式任命他為韓王。

畫外音:

楚漢戰爭期間為了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把分封作為激勵手下奮勇作戰的手段。韓王信,正是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而被劉邦封為了韓王,成為了七個異姓諸侯王之一。劉邦也一度對韓王信非常器重,然而一件事情的放生使劉邦對他有了看法,那麼著會是一件什麼事情呢?

王立群:

但是在漢王三年的時候,這個韓王信出了一件事,這件事對韓王信,對劉邦影響都非常大,什麼事呢?就是漢三年劉邦在滎陽打了個大敗仗,他讓紀信扮成他的樣子,從東門出來引走了楚軍,又派了三個人留守滎陽城,這三個人最後犧牲了兩個,我們前面講過,一個是御史大夫周苛,這是一個,另一個叫樅公,第三個就是韓王信。結果滎陽城被攻破,周苛不降犧牲了,樅公不降犧牲了。韓王信我們講過這個人,這個人有一個生活原則叫「活命為上」,所以他立馬就降了,不降要殺他,那兩個被俘的不投降都被項羽殺了,韓王信投降項羽了,所以他活下來了,先活下來再說。等項羽稍微放鬆一點他又從項羽那兒逃出來,又投到劉邦那兒去了。劉邦這次沒有處罰韓王信,沒有處罰大概有兩個理由,第一,人家是投奔你的,你不便殺;第二,韓王信的身份特殊,韓襄王正宗的孫子就剩這一個了,所以沒有殺他。到了漢六年,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劉邦就決定讓韓王信遷個地方,遷到哪兒呢?遷到代地去,代地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今天出煤老闆那個山西的北邊。山西的中部這一塊就是古代的代國,代國有一個最大的危險,就是代國的北邊是緊靠著匈奴,他面臨著匈奴強大的軍事壓力。穎川郡雖然小,但是穎川郡沒有軍事威脅啊。劉邦調韓王信把他遷到代地去,兩個理由,一個善於作戰,作風勇猛,這一條我覺得劉邦肯定跟韓王信說了,你很能打仗又很勇敢,現在調你到代地防守匈奴,這肯定要說。第二句話我覺得劉邦沒有講,因為第一句話是夸人,誰都喜歡聽夸人的話。第二句話說什麼呢?你這個地方太重要了,我不能叫你在這兒待,你得給我挪個地兒。這話劉邦肯定沒講,因為這叫什麼呢?這叫防人,夸人的話劉邦肯定講了,防人的話劉邦肯定沒講。

韓王信被遷到代地以後,這個韓王信還很勇敢,給劉邦打了個報告,說這個代國的國都在哪兒呢?在晉陽,晉陽就是今天的太原,這個離前線太遠了,我要把代國的國都遷到哪兒呢?遷到馬邑,馬邑就是今天的朔州,在山西的最北邊靠近內蒙,我要遷到那兒便於指揮作戰。韓王信的這個遷都現在史學界有兩種看法,第一認為韓王信遷都是為了更好地防範匈奴;第二種說法,韓王信的遷都是為投降匈奴做準備,這個不對,我認為第二個說法沒有道理,韓王信後來是投降匈奴了,但不等於說他當初遷都就是為投降匈奴做準備啊,不是這樣的。結果遷過去不久,漢高帝六年的秋天,這個時候匈奴的單于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單于,叫冒頓單于,這個冒頓單于帶了20萬精兵把馬邑給包圍了。這個韓王信做了兩手,第一手向中央政府求救,第二手跟匈奴談判。中央政府得令以後做了兩個準備,第一派兵增援,第二聽說韓王信跟匈奴談判,劉邦專門給韓王信寫了一封信,他聽說韓王信跟匈奴談判,懷疑韓王信有貳心。劉邦的話說得很重,說你的任務就是死守,你既不能輕易地死,也不能為了不死而僥倖地活下來。這個原話不是這樣說的,原話叫「專死不勇」,什麼叫專死不勇?一個勁兒想著死那不算勇敢,這叫專死不勇,就是你不能輕易地把命給丟了。第二句話叫「專生不任」,什麼叫專生不任呢?只為了活不顧及自己承擔的責任。結果劉邦的這個信一到韓王信嚇壞了,因為他私下跟匈奴談判的,韓王信怕劉邦殺他。這一擔心,到這一年的九月,就是漢六年的九月韓王信就投降了,他投降以後就和匈奴聯合起來攻打太原郡,這一下子激怒了劉邦。這是漢六年九月的事情,十月就是漢高帝七年的第一個月了,因為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