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太上皇帝

畫外音:

漢高帝六年劉邦大封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劉姓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稱帝時就封呂雉為皇后,封了嫡子劉盈為太子,甚至連已故的母親都給上了尊號。可以說劉邦對他身邊的重要功臣和親屬一概沒有忘記,唯獨有一個人他遲遲沒有考慮,這個人就是他的父親太公。劉邦和父親之間曾經發生的幾件蹊蹺的事情,引得後人對兩個人的關係議論紛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劉邦一直不給他上尊號呢?劉邦跟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呢?

王立群:

漢高帝六年,劉邦在大封29位列侯的同時,封了四個劉姓諸侯王,這劉姓諸侯王中間包括他的二哥,包括他的小弟,還有他大哥家的侄子,甚至於劉姓的親戚都封了諸侯王。但是劉邦這一次的分封,在他們劉氏家族的親人中間少了一個人,這個人劉邦沒有封,這個人是誰呢?劉邦的父親,那他該怎麼處理他父親的分封問題呢?其實在劉邦封四位同姓諸侯王的時候,包括他的親戚劉賈都封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的父親該怎麼處理。我們怎麼說他沒有意識到呢?就是劉邦分封完以後他就回到櫟陽,櫟陽就是今天的西安,回到櫟陽以後,劉邦是每隔五天去朝拜一次他的父親,每一次隔五天他準時準點地去看他父親,這個時候劉邦的父親史書中間的稱呼叫太公,每隔五天去看一次太公。太公手下有一個管家,這個管家當時叫家令,這個家令就跟太公說了一番話,他說你的兒子是人主,你是人臣,古書歷來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人間只有一個人主,你現在叫人主每隔五天來拜一次人臣,這就壞了規矩了,這麼一來就把皇帝的權威給破壞了。然後太公的家令就詳細地給太公說了一番,將來停幾天皇上再來你怎麼怎麼做,教了一番。其實太公這個家令就是個導演,太公就成了演員了。到了第五天劉邦來看他父親,劉邦一來,他父親拿著一個掃帚倒著走,這是當時的一種重禮。劉邦一看他父親對他行這麼大的重禮,他驚呆了,他趕快就去攙扶他,攙扶他的父親。然後他的父親就說了,「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他說你是人主啊,你不能因為我把天下的法令搞混了吧,人主怎麼能拜人臣呢?這個話其實是太公家令教給他的。這個話一說,劉邦很聰明,馬上明白了兩點,第一他爹說不出來這話,這麼有水平的話他深知他爹說不出來,一定有一個大導演導了這場戲,他爹不過是群眾演員。再一個他明白,他該給他爹加個尊號了。劉邦要盡孝道就每隔五天來看他一次,但是你來看又是人主看人臣,這個不行,他立即就明白兩個道理。所以劉邦拜見他父親完了以後,立即派人打聽了一下,一打聽果然不錯,這個導演就是太公的家令。這個事足以說明,劉邦在封兒子、封兄弟、封侄子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他爹,沒想到,他如果想到他早做了。

所以隔了幾天,劉邦就專門下了一道詔書,這個詔書寫得很有名,這個詔書這樣說的,說「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倫之極也」,這個話的意思是說什麼呢?他說這個父子關係是天下最親的一種關係,所以父親有了天下一定要傳給兒子,兒子有了天下一定要把功勞歸功於父親,這就是人與人關係的一個最高的準則,此人倫之極也。劉邦接著說,說天下大亂災兵四起,在這個時候我披鎧甲、執利器,奮鬥了幾年讓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原話就是這個意思,說這一切我現在把天下安定下來,這不過是太公教導我的結果,其實他爹什麼也沒做。所以他說你們現在尊我皇帝了,那麼太公沒有尊號,從今天開始咱們給太公上個尊號,叫什麼呢?「太上皇」,「太上」就是最上最高,從此劉邦的父親就不再叫太公了,叫太上皇。這一年是高帝六年,這個老頭就做了四年太上皇,到高帝十年劉邦的父親就去世了,從此就成為太上皇了。但太上皇這個詞可不是劉邦的發明,太上皇這個詞在之前有人用過,誰用過呢?秦始皇,秦始皇在確定自己的名號以後,立即就下了一個命令,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所以這個太上皇的第一次用是秦始皇用的,而且秦始皇是用在他已故的父親的身上,說白了就是那個死人叫太上皇。劉邦現在搬過來,活人叫太上皇。所以第一次的發明權其實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這個用法後世影響並不大,他把已經故去的父王叫太上皇。劉邦這個用法後世影響很大。

畫外音:

中國古人歷來重視孝道,各朝代的君王們更是奉行以孝來治理天下,他們登基稱帝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給父母上尊號,劉邦雖然最終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但這個舉動畢竟姍姍來遲,那麼對於如此重要的事情,劉邦是真的忘記了,還是故意為之?這裡面會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嗎?

王立群: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其實我們今天很多人明白一個道理,你看一個人你不要光看他在外面的表現怎麼樣,你看看他對他的父母親怎麼樣你就明白了,通過這個關係你可以了解劉邦真實的一面。要說明劉邦和他父親的關係,有六件事不能不提,第一件事叫留侍太公,說的什麼事呢?就是劉邦一起兵以後,劉邦就離開家了,劉邦離開家的時候他父親還在沛縣豐邑的家裡,那麼劉邦怎麼來安排他的父親呢?是帶他父親走呢還是留下他父親呢?劉邦決定把他父親留下來,外出打仗太危險了。但是劉邦並沒有說對他父親不管,他留了兩個人,史書是有記載的,一個是他的二哥叫劉喜,留下來照顧父親,第二個,留了一個審食其照顧他的父親,這是第一件事,這件事說明劉邦對他父親還是不錯的。第二件事是彭城大戰的時候,劉邦攻了彭城以後本來是想接家屬的,就是接太公,接他的妻子,他的兒子女兒包括他的二哥,把這一幫人全接走。結果劉邦在彭城只顧得享樂沒有來得及去接,項羽打過來了,結果讓他父親和呂后一下子在逃的過程中間遇到項羽的軍隊,做了人質。這件事就是劉邦的責任了,對他父親照顧不周,這是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是很不錯的,第二件事就有點問題了。第三件事叫「烹了喝湯」,大家一聽這四個字就明白了,這是什麼呢?這是漢四年發生的一件事,就是項羽、劉邦兩個人打,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項羽就搞了一個很不地道的一種做法,就是把劉邦的爹拉出來,太公拉出來架到鍋上,叫劉邦投降,你不投降我把你爹烹了。那劉邦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救父,他如果投降他前功盡棄,他不可能,所以劉邦就說了幾句很有名的話,這幾句話後來被很多人指責劉邦不孝,這幾句話我相信我們在座的觀眾熟悉這段歷史都知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你爹烹了,我跟著一塊兒喝湯。當然這個話說得不好,這話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絕情絕義,毫無父子之情,人們說劉邦不孝順父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但這件事劉邦無奈啊,他不能救父,他又不能夠投降項羽,那他只有這樣辦。假如說這真是一個流氓語言的話,那也應當是項羽的流氓行動在前,劉邦的流氓語言在後,雖然絕情,雖然冷酷,但是絕情和冷酷也是一種無奈。

第四件事也是我們講過的,叫「未央誇富」,就是蕭何給劉邦建造了一個非常富麗堂皇的未央宮,建成以後,劉邦在未央宮宴請諸侯王和所有的列侯大臣。宴請的時候劉邦十分得意,對著他爹講了一番話,這番話非常有名,這番話是這樣說的,「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端著酒給他爹敬酒,然後就說,當初你總覺得我不如我二哥能置產業,現在你看看,我的產業和我二哥的產業比一比,到底誰的家產多?然後大臣們都高喊萬歲,哈哈大笑,這就是所謂的未央宮誇富這件事。這件事就涉及到了兩種評價,一種評價認為劉邦這是誇富,是炫耀自己,另一種意見認為劉邦是嘲諷太公,那這裡邊到底是炫耀還是嘲諷呢?還是二者兼而有之呢?這就有問題了,如果是炫耀可以理解,如果是嘲諷,這就有不敬的因素了。這件事情是個很重要的事情,理解的人不同,我相信我們在座的聽眾們也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始大人常以臣無賴」,這個「無賴」可不是我們今天無賴的意思,今天我們的「無賴」就是賴皮的意思,流氓賴皮的意思,古人的無賴就是你不能創收,不能掙錢叫無賴。當初你覺得我不能掙錢,你覺得二哥能掙錢,現在你看看,是他掙得多是我掙得多?

畫外音:

未央誇富這件事成了一個佐證,被後人拿來作為劉邦和父親關係不好的有力證據,並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劉邦不尊重父親,然而在這個問題上王立群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劉邦和父親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呢?未央宮誇富劉邦的本意究竟是炫耀還是對父親的諷刺呢?

王立群:

我覺得這裡邊炫耀的成分是主要的,這幾句話《史記》還有一處也記載了,不光是在傳記中間記載了,就是《高祖本紀》中間記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