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分封之爭

畫外音:

漢高祖六年,當上皇帝的劉邦終於解決了一件懸了很久的大事情,那就是分封功臣,劉邦稱帝後,由於群臣爭功,分封功臣一直是劉邦面臨的最棘手的事情,這一次劉邦一口氣封了十位列侯,這是劉邦稱帝後第一次批量封侯,在第一批封侯的十個人中,曹參排名第一,那麼曹參是誰?他為什麼會被劉邦封為侯呢?在劉邦反秦滅楚的戰爭中,曹參有過什麼功勞?

王立群:

我們先講第一批,第一批是高祖六年十二月封的,這一批封了十個,排名第一的人是曹參,封的是平陽侯,那麼曹參有什麼功勞能夠首批得到分封呢?簡單來說,就當是封的時候,其實大臣們看到的是曹參兩個方面的功勞,一個是反秦有功,第二個是滅項大功。

我們分開談,先說反秦,就是劉邦參加反秦大起義的這三年之中,曹參立了不少功,因為曹參跟劉邦的關係不一樣,我在講的時候,把曹參這一類人劃作一類,他們屬於「三老」幹部,這個三老指的是老鄉、老同事、老戰友,首先曹參是沛縣人,本來就是跟劉邦是老鄉。再一個老同事,在反秦大起義之前,劉邦最多做了個泗水亭長,曹參是沛縣的獄掾,就是主管刑獄的一個員工,所以他的級別比劉邦要高得多,跟劉邦很熟。第三個老呢,就是他是老戰友。我們講過劉邦的起兵,大家回想一下,劉邦的起兵是怎麼來的呢?簡單來說是這樣來的,沛縣的縣令首先想起來,他要起兵反秦,他的目的是為了自保,而有兩個人阻止他,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阻止他,說你這樣做不行,你本來是秦帝國的縣官,在老百姓中間你有很大的對立面,你不能做,所以最後他們提出來找一個流亡在外的人,這才把劉邦找過來,後來縣令反悔要殺蕭和曹,蕭何跟曹參又逃出來跟劉邦聯手,最後是殺了縣令,這劉邦就得到了第一個位置沛公,這個經過我們講過,我們簡單地勾列這個經過意在說明,其實曹參是沛縣起兵的三大核心之一,整個醞釀這一次起義的是蕭何、曹參和劉邦,所以曹參是最早參加反秦大起義的,所以他跟劉邦的關係非常近,就在於他們是老鄉,原來是老同事一起兵反秦又是老戰友,所以在反秦中間他是有功之臣。

曹參的另一個功勞是消滅項羽,在消滅和打敗項羽的這個過程中間,曹參立的功很多,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曹參從反擊項羽,就是從滎陽守衛戰開始,曹參就奉命一直跟著韓信,韓信打到哪兒,曹參就打到哪兒,韓信立了什麼功,曹參就跟著立了什麼功。所以這個就厲害了,我們知道韓信的功勞非常大,劉邦是一直在滎陽那兒和項羽對峙了28個月,這28個月韓信是橫掃整個黃河以北,那麼曹參也跟著橫掃黃河以北,所以曹參在消滅項羽集團中間立的功勞非常大,那這麼大的功勞,毫無疑問應當封,所以曹參在首批封侯之中是功勞最大的一個,當然劉邦對於曹參的安排也非常特殊,特別是在高祖六年抓了韓信以後,劉邦就封了自己的庶長子劉肥去做齊王,原來的齊王是韓信,韓信被改為楚王以後。那個齊王,劉邦就封了自己的兒子,但是他的兒子是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人,怎麼執政呢?劉邦就給他派了一個非常得力的國相,這個國相就是曹參,換句話說,曹參在劉邦的眼裡是一個可以托生死之任、繼千里之命的一個可信任的人,實際上是把整個齊國託付給曹參了,所以曹參做了九年的齊國的國相,管理當時諸侯國中間最大的這個齊國,當然曹參在管理齊國中間有個很大的貢獻,這一般講曹參的時候,因為《史記》中間之專門有一篇叫《曹相國世家》,講曹參的一生,一般人看曹參都認為曹參的戰功很高,其實曹參的貢獻並不在這兒,曹參真正的貢獻是他首先提出並且踐行了西漢初年治國的指導思想,西漢建國以後用什麼樣的思想來管理國家,這是個大事情,最早接觸到這個問題,最早實踐這個問題的是曹參,曹參擔任齊國的國相以後,他也不知道怎麼治國,但曹參他知道找人去商量,所以曹參曾經在擔任齊國國相期間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會去討論,召集了很多學者來討論,結果這個會開到最後曹參沒聽明白,為什麼曹參沒聽明白呢?四個字叫:「人言言殊」,什麼叫「人言言殊」呢?每個人都說一套,每個人說的跟別人說的都不一樣,「殊」是不同嘛,如果說每個人都講一套,每個人講的都和別人不一樣,那麼你叫曹參這個人去聽,他就聽不明白了,他不知道哪一個該聽誰的了,最後曹參聽說了一個人,這個人在當時的膠西,山東不是有個膠東半島嗎,有膠東和膠西,膠西實際上就今天山東的高密縣,這個地方有一個老先生,這個老先生姓葛,號稱葛公,這個人通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是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思想流派,它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兩個方面的思想形成的黃老之學,然後曹參就把這個葛老先生請過來,這老先生給曹參批講了一番,說治理國家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叫:「清凈無為」,你要想把這個國家管理好就要清凈無為,什麼叫清凈無為啊?說白了就是不擾民,你不去找老百姓的事,讓老百姓該怎麼活就怎麼活。那麼民自安,老百姓就安定了,其實他說治國非常簡單就是清凈無為,曹參一聽聽懂了,然後曹參把自己在齊國相國的那個他那一套大房子,把那個正堂騰出來讓那個老先生住,他自己住到旁邊去,尊師啊,曹參應當是最尊師的了,葛老先生就是他的老師,曹參就按這個辦法在齊國做了九年國相,最後他走的時候歷史上都稱他為賢相,其實這九年曹參幹了什麼呢?什麼都不幹,讓老百姓該怎麼活就怎麼活,你不擾民,民自安,這就是曹參的治國之道。

我們在這個講壇中間大家聽過很多老師講過,從春秋末年到戰國中期,這是中國思想史上非常活躍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在思想界有諸子百家,有那麼多家,曹參為什麼選擇了黃老,選擇這個「清凈無為」的黃老,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現實決定的。因為曹參去管理齊國這個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呢?我們要說的遠一點,是從公元770年來進入春秋開始,這個戰爭就不斷了,然後再經過了戰國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那麼從公元770年進入春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中間是多長時間啊?770到公元前221,大家可以算出來多少年啊,500多年的時間,就是五個半世紀,這五個半世紀都是戰爭不斷,所以在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楚漢戰爭,打到楚漢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個國家完全都垮了,這個時候國家的困難是無以復加,所以這個時候就實行清凈無為的政策是最適合的,所以曹參就用黃老思想治理齊國非常成功。到了惠帝二年,也就是劉邦去世以後漢惠帝繼位,到了惠帝二年,當年在中央任相國的蕭何突然死了,蕭何一死,這個消息馬上傳到山東齊地,曹參很機靈啊,馬上讓他的隨從整理行裝,說我馬上要進京了,果然停了幾天,任命下來,調曹參到中央政府代替蕭何擔任中央政府的相國,結果到了中央政府任職以後,曹參怎麼治理西漢的國家呢?《史記》的記載是兩句話叫:「舉世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翻成白話就說,所有蕭何定的一律照搬不動,他自己什麼事都不幹,那你不幹怎麼辦呢?

天天喝酒,擔任相國什麼也不幹,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他手下有很多人,大臣、他手下的部下都想找機會來勸曹參,曹參很有辦法,凡是來找他的人,曹參二話不說立即擺上酒攤,喝,這一喝不就酒跟菜給嘴堵住了嗎,喝到中間有人想說話了,曹參再敬酒,喝!最後到臨走這話都沒說出口,醉了,抬出去了。曹參就用這個辦法把所有向他提意見的人全都給頂回去了,他不跟人家硬頂,堵住人家的嘴,而且不用別的話,不是用話噎住人家,好酒好菜往嘴裡灌,灌醉了抬出去,用這種辦法最後搞得就是沒有人能提意見。當然這個事件時間長了,皇帝不高興了,漢惠帝不高興了,漢惠帝後來就找到曹參的兒子,曹參兒子叫曹窋,也在朝中做官,是專門在皇帝身邊做官的,漢惠帝給曹參的兒子,他倆的年齡比較接近,同齡人都是「80後」,所以兩個人就在一塊兒談,漢惠帝就給他兒子說了,你回去問問你爹,你看,先皇去世,我又年輕,你爹又是個老革命,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天天光喝酒什麼也不幹,你回去問問他怎麼回事,所以曹窋休息時回家就問他爹,他還張嘴沒問他爹把臉一沉,說這話不該你問,你怎麼能問這種事情啊,拉下去打二百板子,一下子把他兒子使勁兒打了二百板子,打的第二天曹窋上朝的時候都幾乎上不成,這事漢惠帝知道了,漢惠帝知道,第二天上朝就問曹參,他說你打你那個兒子打錯了,那不是他叫問的,是我叫他問的,曹參一聽說趕快又摘帽子又道歉,道歉完了,他就問,他說你想一想,你和你的父親高皇帝相比,那麼是你爹高明是你高明啊,漢惠帝說當然是我爹高明了,然後曹參問第二個問題,說你看看我和首任相國蕭何相比,誰更強一點呢?漢惠帝這個問題不太好答,後來漢惠帝想想,這樣,他說我覺得你比蕭相國還差一點,這就對了,你看咱們現在這一套規章制度是高皇帝跟蕭相國定的,你比不過你爹,我比不過蕭相國,那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