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圓滿收官

畫外音:

從漢二年五月到漢四年八月,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線整整對峙了28個月,雙方僵持不下,此時對於劉邦來說絕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項羽手裡掌握了劉邦父親、妻子等好幾個人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該怎麼辦?掌握著重要人質的項羽又會做什麼呢?

王立群:

打仗就好像打牌,打牌是有什麼牌你才能知道你怎麼打,打仗是一樣,你有什麼優勢你就採取什麼打法。劉邦跟項羽在滎陽、成皋、廣武這一帶的對峙是28個月,打到最後,雙方都是精疲力竭了。項羽這個時候手裡邊只剩兩張牌:第一,10萬軍隊。第二,他還關著劉邦的幾個重要的人質,劉邦的父親、妻子、劉邦的哥哥、還有他的侄子、還有兒子,他手裡就剩下兩張牌了。那劉邦有多少人?劉邦此時手裡邊有20萬,項羽手裡10萬,所以項羽這一張牌基本上不管用了。如果再算上韓信,韓信還有30萬,再加上劉邦其他的部隊合起來,劉邦這個集團的總兵力60萬。所以打到漢四年的八、九月份的時候,基本上是項羽無牌可打,手裡剩下來唯一的就是人質。這是劉邦最想得到的,也就是人質未到手之前劉邦不敢輕舉妄動。這個時候劉、項兩家的力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劉邦這方面來說,他形成了兩大優勢:第一,兵盛糧足。第二,韓信、黥布已經成了氣候,有兩大優勢。其實就滎陽、成皋、廣武這個主戰場上來說,劉邦是敗多勝少,為什麼一個老打敗仗的人他是越打兵越多呢?兩個原因,一個是韓信,一個是蕭何,兩個人幫大忙了,韓信滅了魏國,滅了代國,史書記載,我們看《史記》的《淮陰侯列傳》寫得很清楚,劉邦把韓信滅魏、滅代以後的軍隊給調過來,為自己所用了,這個是最好的辦法,把自己手下的軍隊調過來。我們前面還講過,劉邦打了敗仗敗得很慘,只帶了一個人,就是夏侯嬰,兩個人渡過黃河,跑到韓信滅趙以後的大營中間,趁著韓信、張耳沒有起床,把人家的兵權給奪了,然後把人家破趙的軍隊又帶回來了,滅魏、滅代、滅趙,韓信的軍隊都被劉邦調走了。這是什麼呢?劉邦是個總公司,韓信是個分公司,你分公司再有錢,擱不住總公司不斷的抽血,我從你那兒調,不斷地調,這讓劉邦的軍隊不斷得到補充。而且韓信這個人還特別奇怪,搞了一批不會打仗的老百姓,進來叫韓信三訓練,兩訓練,幾天的時間就成非常有戰鬥力的士兵了,所以從韓信那兒調過來都是精兵。第二個蕭何,從關中不斷地給他補充(兵源),蕭何補充的軍隊就差了,老的老,小的小,只要15歲以上,60歲以下,都給你征過去。所以有了這兩個人給他補充,他是越打兵越多。項羽就不行了,項羽第一他的後方不鞏固,不像劉邦一樣有鞏固的大後方,他的後方在哪兒呢?在彭城,那個地方遭到了兩股力量的襲擊,一個是彭越不斷地切斷他的補給線,導致他不得不回防去打彭越,一回去就把滎陽、成皋丟了。第二個,韓信佔了齊國以後,直接威脅到他的後方,也削弱了他後方的力量,這是一個原因,沒有鞏固的後方。再一個,他手下沒有像韓信那樣的,不斷地給他提供兵源的那種子公司,他沒有,所以項羽是越打越少。再加上那個龍且不爭氣,帶了20萬軍隊到齊國去,驕傲輕敵,龍且戰死,20萬楚軍垮掉了,所以說項羽的軍隊是越打越少。

到了漢四年8月份的時候,這個時候呢,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就是這個時候呢,劉邦在漢四年的7月又封了黥布做淮南王,黥布本來是項羽手下的人,被劉邦策反弄走了,又封他做淮南王,形成南北夾擊的局面。所以項羽打到最後的時候,主戰場,他的地位沒有變化,全國戰場,他已經處在劉邦的戰略包圍之中,他手裡剩下來的唯一能夠遏制劉邦的,就是他手裡面還抓了幾個人質,這是他唯一的一個王牌。但是這個時候劉邦把他這個王牌給盯上了,劉邦要想最後解決項羽,第一步必須把人質解救出來,人質不解救出來你敢打嗎?項羽到最後,項羽自刎之前一定不會把太公跟呂雉這些人放掉,不可能的,所以這個仗打到最後的時候,劉邦最集中要解決的就是人質,怎麼把人質弄過來。解救人質這時候不能打,只能談,就是雙方議和才能夠解救人質。怎麼議和呢?劉邦就派人去當然劉邦手下最合適的人選是酈食其,但這個人已經在齊國,在韓信攻齊的時候被齊王殺了,所以他派了另外一個頂級說客,這個人叫陸賈,陸賈這個人是個學者,他寫了一本書流傳到今天叫《新語》,他是個學者,但也是個外交家。陸賈派過去項羽不聽,不放。劉邦是不達目的不放棄,劉邦在這一點上確有他的長處,很有韌性,酈食其死了派陸賈,陸賈去了不行,又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什麼呢?叫侯公,公是尊稱,就是此人姓侯,名字叫什麼不知道。這個人很會說,他到那兒不知道說了些什麼,這就是最可惜的。司馬遷非常可恨的一點,就是沒有把侯公的說詞給寫出來,因為他的說詞一定非常漂亮,他把項羽給說動了,項羽把人質給放了,28個月都扣了最後給放了,陸賈去了沒放,侯公去了給放了。這個說詞沒有傳下來,不但我們今天感到可惜,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也感到非常可惜,蘇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代侯公說項羽詞》,文詞很漂亮,現在大家可以查到,我們今天沒時間講它,反正是把人質給放回來了。而且雙方達成了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是個運河,從滎陽西北的地方引黃河水,經過中牟北、開封北,再向南,到淮陽入穎水。這條運河叫鴻溝,以鴻溝為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鴻溝就是楚河漢界,這才有了中國象棋楚河漢界。

人質回來以後,這侯公算是立了大功了,侯公把這個事做完以後,我們可以說,還出了一件事,史書記載侯公回來以後劉邦封了他。這麼大的功勞,幾條人命啊,劉邦的爹、老婆哥哥、侄子、兒子,至少五條人命啊,五個人質放回來了,封了侯公,封他叫平國君,平定的平,平國君。而且劉邦有一個解釋,什麼叫平國君呢?「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所以號為平國君。」什麼意思呢?這是天底下最會說的人。什麼叫「所居傾國」呢?他住在哪個國家,他就憑他那個嘴,能把這個國家給顛覆了。這個話,下面《史記》非常有意思的是,記載了五個字:「匿,弗肯復見」。什麼意思呢?就是躲起來了,不再見了。這五個字歷史上有了兩種理解,第一,侯公躲起來不見劉邦。第二,劉邦躲起來不見侯公,不好解釋。總而言之兩家鴻溝議和了,議和以後項羽首先就要撤兵,「乃引兵解而東歸」,項羽就信以為真,就帶兵回去了。

畫外音:

鴻溝議和是楚漢戰爭重要的轉折點,劉、項兩家在鴻溝議和以後,項羽打完了他手裡最後的一張王牌人質,繼而項羽撤兵。從項羽的這個舉動可以看出,項羽對鴻溝議和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相信劉邦會遵守約定,那麼劉邦會撤兵嗎?他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王立群:

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侯公為什麼能夠說成啊?項羽為什麼要放回人質啊?我覺得這裡面侯公再會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有誠意,願意講和,所以才能夠談得下來,和談雙方有一方不同意談,你再牛的說客我死活不同意就談不成。劉邦想要人質,他當然提什麼條件我都願意,無非是簽了協議以後嘴(說)不算數,撕毀協議咱們再打,所以劉邦無所謂。項羽就不同了,一旦把人質放回,你說我再收回來,那你可收不回來了,這隻能說明項羽是有誠意的,願意講和放回人質,無心再戰,所以侯公成,這是唯一的解釋。但是剛剛議和,史書記載劉邦也想回去,史書怎麼記載的呢?說:「漢欲西歸」就是漢王也想西歸,緊跟著兩個人不同意,一個張良,一個陳平,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漢已經得了天下的一大半。第二,諸侯們都聽我們的。第三,楚軍兵疲食盡,最後的結論,這是滅楚的最好機會,如果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劉邦一聽馬上同意,人質收回來,和平協議撕毀,派兵追殺項羽。你看我們上一講「十罪項王」。第一條負約,現在是誰負約了?劉邦負約,劉邦在項羽極有誠意,放回人質可以為證,說明項羽有誠意,放回人質的情況下,撕毀協議追殺項羽。我這裡邊要問,張良、陳平的這個建議劉邦沒想到嗎?我覺得不大可能,為什麼呢?我提出了三點:第一,劉邦志向高遠,你看范增怎麼說?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說明此人志向遠大。他到了秦朝的宮殿看見秦始皇的床,他就想躺到那兒不走了,但是最後別人一勸他,出來了,能剋制自己的貪慾,為了什麼?得到天下。他不殺子嬰,封閉宮室,還軍霸上,拒收禮物,約法三章,是為了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是為了什麼?得到天下。屈封漢中的時候,他忍氣吞聲接受了這個分,但是他給蕭何說了一句話:「吾亦欲東爾,安能鬱郁久居此乎?」我怎麼能夠長期待在這兒呢?我也想東歸。彭城打敗,在自己的生命和兒女的生命之間,他做痛苦的抉擇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