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彭城之戰

畫外音:

公元前205年,劉邦抓住項羽在齊國平叛,深陷齊地不能分身的機會,率領56萬大軍東出函谷關去攻打項羽的西楚國,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打到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並迅速佔領彭城,正在齊國平叛的項羽聞訊後,率領3萬精兵殺回彭城,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這是劉邦和項羽自秦末起兵以來,第一次在戰場上正面交鋒,這也是劉、項爭奪天下的第一次大戰,那麼這一戰的結果會怎樣呢?

王立群:

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的春天,劉邦率領大軍東出函谷關去攻打西楚國,這是劉邦自從殺回關中以來第一次出關,要尋找項羽決戰。劉邦這次出兵打得非常順利,他是春天開始出函谷關,四月份劉邦就打到了西楚國的國都彭城,把彭城給佔了。劉邦進入彭城可以說是非常順利,換句話說,劉邦這一次東出函谷關一路上打得順風順水。這裡邊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劉邦的兵力眾多,這一次劉邦可不像鴻門宴,鴻門宴的時候當時劉邦只有10萬人,項羽是40萬聯軍。而這一次呢,項羽倒沒有組織聯軍,劉邦的軍隊達到了56萬,是五路諸侯的聯軍,所以他兵力眾多,這是他順利打入彭城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是軍心大振,劉邦這一次打的時候,他的軍隊士氣很高,因為他的很多士兵都是江蘇人,等於是打回老家去,所以大家的情緒特別高漲,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叫正義之旗,就是這一次打回彭城,劉邦還高舉了一面正義之旗,軍隊打仗它有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說你這次出兵有沒有道義,你是正義之師,你還是侵略他人,而這一次劉邦打出來是正義之師的旗號。本來劉、項兩家之爭是兩個集團之間的競爭,既然是兩個集團的競爭,劉邦憑什麼能夠打出來一個正義之師的旗號呢?這裡邊有一個原因,就是劉邦這次出征的時候,走到河南的新城,他在這個地方遇見了一個人,史書記載這個人叫「三老董公」,「三老」是個職務,當然這個官夠不上官,只能叫做吏,「三老」是管什麼的呢?是秦代設的專門管鄉一級的教化的叫「三老」,董公是說這個人姓董,名字不知道了,所以尊稱他為「公」。這個「三老董公」在新城攔住劉邦嚎啕大哭,這是個怪事,劉邦也愣了,就問他什麼事情。原來,這老先生一說,說他哭不是為別人,是為義帝被項羽所殺感到心中非常痛苦,然後就訴說了他心中的悲痛。這一說,劉邦的反應非常靈敏,原來劉邦沒有想到這個義帝的事。史書記載劉邦聽說這個老頭,「三老董公」為義帝之事大哭以後,史書寫了四個字叫「袒而大哭」,「袒而大哭」就是把衣服解開脫了,露出一條袖子然後大哭,劉邦跟著也哭起來了。哭完劉邦做了三條決定:第一,全軍發喪,這是一個決定,就是整個劉邦這56萬人全部要穿孝服。第二件,叫哭祭三日,史書記載的原話叫「臨三日」,「臨」就是哭,劉邦專門為義帝哭祭了三天。第三條,昭告諸侯,劉邦發了一個公文通知天下所有的諸侯,說項羽殺義帝是大逆不道,我要和你們一塊兒去消滅那一個殺義帝的有罪之人,他不說項羽,他說是殺義帝的有罪之人。

這個義帝,我們在鴻門宴之前講過義帝這個人,義帝本來是項梁接受范增的建議,在陳勝死了以後,找到當年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他為楚懷王。項羽入關以後,在大封天下諸侯之前,他把這個楚懷王給升了一格叫義帝,這個「義」就相當於我們說的義父的「義」,「義父」那不是自己的父親,就是我認他做父親,這就是義帝的由來。然後,他就下令把義帝遷到南方去,把義帝遷到南方去以後,項羽再下令,最後由黥布派人把義帝給殺了。這個事,殺義帝這個事是劉邦出關之前所做的,就是漢二年的第一個月,10月所做的,到漢二年的春天,劉邦走到新城,「三老董公」攔著劉邦這麼一哭才把劉邦給提醒了。因為這一哭讓劉邦明白了三件事,第一,義帝之死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義帝是我們大家共同遵奉的,現在你把義帝給殺了,那麼今後我打你的時候我就要打一個旗號,為義帝報仇。所以這讓劉邦明白了第一個道理,就是義帝是一個可以利用的一張王牌。其實義帝之死早在這之前死了好幾個月了,劉邦未出函谷關之前他就知道,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這個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張牌,這個新城三老攔著劉邦這麼一哭,把劉邦給哭醒了。所以劉邦非常具有這種政治家的敏銳性,所以他立馬就覺得義帝之死是一個可利用的牌,所以他要打這張牌。第二:「三老董公」這一哭他發現天下的老百姓對義帝之死很在乎,否則,這「三老董公」怎麼會為一個不相干的人攔著他的馬嚎啕大哭呢?說明很多人很在乎這件事,既然大家在乎,那麼我就拿這件事來大做文章,這是他明白的第二個道理。第三,是給他解決了未來的一個大麻煩,劉邦的目的是要當皇帝,假如項羽不殺義帝,將來劉邦要是滅了項羽,劉邦要當皇帝的時候,這義帝怎麼辦?還得給他辦了,現在是項羽提前把他未來的困難給解決了,他反過來還抓住這個還可以做文章,多大的政治便宜。第四個原因,是因為彭城空虛,彭城是西楚國的國都,但是彭城的守軍並不多。西楚國國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這個守軍到哪兒去了呢?項羽帶著他們到齊國平叛,陷在齊國沒有回來,所以劉邦很順利地就把項羽西楚國的國都給拿下來了。

畫外音:

項羽正在齊國平叛的時候,得到了彭城被劉邦率領56萬聯軍佔領的消息,項羽立刻做出決定,西楚國的大軍留下繼續在齊地平叛,而他親自帶領3萬精兵去解救彭城。3萬精兵要去迎擊劉邦的56萬聯軍,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比能征善戰而且一貫自信的項羽,他會怎樣來打這一場兵力懸殊的彭城之戰呢?

王立群:

項羽怎麼打呢?項羽是帶著他的三萬精兵繞到徐州的西邊,和河南接壤的有一個安徽的一個縣叫蕭縣,蕭縣離徐州60里地,項羽帶領大軍首先是繞到了蕭縣。蕭縣劉邦沒有重點設防,因為蕭縣這個地方,只有從西邊來的軍隊才會過蕭縣,項羽從北邊來,只能往南打或者從東邊打,沒有想到項羽兜了個圈,轉到西邊佔了蕭縣,然後項羽開始對彭城的劉邦的軍隊開始發起攻擊。這個仗打得很漂亮,他是在蕭縣開始打,早上開始打,中午,這60里很快就到了,中午劉邦的彭城的軍隊已經開始「崩盤」了,全面崩潰了,崩潰的一個標誌是很多人爭著跳水逃命,光跳到河裡淹死的史書記載十餘萬人,十幾萬人跳到河裡淹死了。然後向安徽撤退,在安徽的靈璧,項羽又追上來又打了一仗,這一仗劉邦的軍隊又死了十幾萬,兩個十幾萬,我估計劉邦的56萬軍隊差不多解決了將近30萬。剩餘的軍隊全亂套了,連劉邦自己都被圍住了,逃不出去。剛好在這個當口,也太巧了,來了一場沙塵暴,整個白天變成了夜晚,而且這個沙塵暴吹的方向是對著項羽的楚軍去吹,迎著楚軍去吹,把項羽軍隊給吹散了。這一吹散,部隊開了個口子,劉邦帶了十幾個人逃出來了。逃出來以後,劉邦就想到應當去接家人了,剛好在路上劉邦碰見了他跟呂后生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兒就是後來的魯元公主。《史記》有兩處記載得特別詳細,第一處是在《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這段話,這段話這樣說的:「道逢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這是劉邦的本紀記載的。另外,給劉邦趕車的這個人叫滕公,就是夏侯嬰,我們講過這個人,《史記·夏侯嬰傳》也記載了這件事,怎麼寫的呢?說「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這兩段話的意思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劉邦帶著人逃的時候,碰見他兒子、女兒下車就把兒子、女兒就順便捎上了,捎上以後呢加了兩個人,這車跑得慢啊,跑得慢,馬也累了。後面的追兵又追得很急,劉邦就急了,就一腳把他兒子、女兒踹下去了。然後趕車的人就下來把他兒子、女兒抱上去。然後劉邦走不多遠再踹下去,前後踹了十幾次。趕車的滕公這個人心非常善良,最後都到什麼程度呢?《夏侯嬰傳》有一個記載叫「面雍樹乃馳」,就是他把孩子抱上來以後,這個車先走得慢一點,「徐行」,這個車走得慢一點。什麼叫「面雍樹乃馳」呢?就是讓他的小孩在後面抱著夏侯英的腰,小孩從後面抱住他的腰,再一個孩子抱著前面那個孩子的腰,兩個孩子加上他都抱到一塊兒了,他才快馬加鞭趕車走,就這樣寫的。但是劉邦就這,因為夏侯嬰一會兒一停車,一會兒一停車就拉他的兒女,劉邦急了,拔出來劍要殺這個趕車的車夫,最後算是沒殺。那麼他怎麼逃出來的呢?另外一篇傳記就是《季布欒布列傳》有記載,有一個項羽手下的將軍叫丁公,就姓丁,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叫丁公,帶著人最後追上劉邦了,把劉邦給圍起來了。圍起來劉邦逃不掉了,劉邦就沖著丁公說了一句話:「兩賢豈相厄哉?」這話什麼意思啊?咱們倆都夠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