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時代玉成

畫外音:

秦始皇晚年,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負責押運一批到驪山修秦陵的刑徒,剛出發不久,這些刑徒就紛紛逃跑,無奈的劉邦只好把剩餘不多的刑徒全部放走,這件事歷史上稱為「豐西澤縱徒」。無法交差的劉邦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碭山隱居下來,但是隱居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就在劉邦找不到突破口時,一個突發事件幫了他的大忙,那麼這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它將給劉邦帶來什麼轉機呢?

王立群:

無論劉邦有多少傳奇色彩,他當時的一個現實就是「豐西澤縱徒」這個事件,把他逼到了人生的死角,你隱藏在芒碭山只能是權宜之計,你蟄伏在芒碭山,他也不可能是長期的,怎麼辦?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件事改變了劉邦的命運,而且這一件事在中國歷史上也影響非常之大,那麼這件事是什麼事情呢?這件事就是大澤鄉陳勝、吳廣的起義。

因為劉邦「豐西澤縱徒」我們上集講過這個縱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說,就是秦始皇晚年出現的這個事,離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就出現的大澤鄉的陳勝、吳廣起義,時間已經非常接近,所以我們現在不能準確地判斷出來,劉邦是在什麼時間隱居在芒碭山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劉邦的芒碭山的潛伏和陳勝、吳廣的起義離得很近,所以這個潛伏沒有多長時間就爆發了一件大事件。這個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這個起義的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不講過程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個戍卒要到邊疆服兵役,這個邊疆就是漁陽,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來服兵役,從安徽到北京來服兵役結果呢?遇見大雨叫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有這麼個記載按照法律只要誤了期一律殺頭。當然這個事現在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說我們現在從地下考古發掘發現的,秦代的竹簡秦代的簡牘上沒有這樣的記載,我們看到有的記載什麼呢?誤期以後罰,罰錢,沒有說誤期以後殺頭,有人把這寫到書裡邊,並且說司馬遷欺騙了我們。這是對歷史的一個誤讀,我們在這裡要糾正一下,因為我們確實現在考古出現的秦代的簡牘記載了服徭役誤期是要罰錢的,但是你不要忘記了我們現在出土的秦簡中間沒有兵役誤期要罰錢的。陳勝、吳廣服的是兵役,我們現在發現的這些秦簡是徭役,徭役跟兵役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徭役就是你去無償地為國家做一些工、打工。兵役是要你參軍的,所以誤了徭役可以罰錢,誤了兵役怎麼樣?

我們現在沒有看到秦簡,我們只看到了《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失期法皆斬」。所以我們根據這麼個記載來看,不能夠推翻《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也不能做那樣一個解讀,那是對觀眾、讀者的一個誤導。假如說真有誤了期限只罰錢不殺頭,你想想陳勝、吳廣何必去冒死造反呢?罰幾個錢就讓他罰啊,拿自己的命去賭啊?假如陳勝、吳廣瘋了,他倆神經搭錯筋了他倆要去造反,那九百個人憑什麼跟他去啊?那九百個人如果知道誤了兵役只罰錢不殺頭何必跟著陳勝、吳廣去造反呢?他倆要是出了神經問題,那九百個人都出問題?那解釋不通的。但是大澤鄉起義,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標誌性的事件,對蟄伏在、潛伏在芒碭山的劉邦來說可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改變他命運的一個機會、一個事件。

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陳勝、吳廣當時起義的時候他們想到什麼呢?只想著冒死一搏,因為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前他們商量的時候說過這麼兩句話「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是個死,為了國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呢?所以寫了個「等死,死國可乎?」可以看得出來陳勝、吳廣在起義的時候,他認為你現在起來造反也是個死,我們現在不造反趕到那個地方誤期還是個死,同樣是個死那就拼一下,這就是他們起義的一個出發點。對起義前景的一個基本看法就是等死,他認為起義肯定是個死。但他倆都沒想到這個起義所引發的那個反應,就像我們今天原子彈內部的引爆一樣,原子彈引爆的原理就是由一個反應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所以我們現在看《史記》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高祖本紀》,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各地的老百姓紛紛把自己的父母官殺了,專殺父母不是親父母,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殺了,殺縣令的,殺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成為一種天下的大趨勢。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一殺,然後就起來響應陳勝、吳廣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

這件事情引發了沛縣縣令的思考,沛縣的縣令也是縣令啊,他覺得各地的老百姓起來都先殺父母官,他也是個父母官,他就擔心別人起來要殺他,所以他做了個決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頭頭嗎,我就不會被殺了嘛,但是他和他手下的兩個人去商量這個事,這兩個人是誰呢?一個叫蕭何,一個叫曹參,和這兩個人商量,這兩個人說他,說你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為什麼呢?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縣令,你去號召老百姓信你嗎?縣令說那怎麼辦呢?蕭何和曹參就給這個縣令出了個主意,現在最好的辦法把我們沛縣逃亡在外地的那些逃犯召回來,等他們回來了,利用他們的人,他們起碼有百十號人吧,我們利用他們的人再脅迫沛縣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聽我們的。這縣令一聽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蕭何、曹參指的是誰?劉邦。已經潛伏在芒碭山的劉邦,所以這個縣令同意了以後,就派誰去找劉邦呢?派了那個賣狗肉的樊噲,樊噲娶的呂媭,劉邦娶的呂雉,呂媭跟呂雉是親姐妹,他倆是連襟,這樣就讓樊噲去找劉邦,找到劉邦以後劉邦當然很高興,本來「潛伏」,「潛伏」的滋味不好受啊,大家知道啊。劉邦那一種「潛伏」也不好受,在芒碭山沒吃的、沒喝的,也沒有豪華別墅住著,你說在大山裡頭「潛伏」著,很難受。

正在這時候聽說縣令請他回去,那樂不可支啊,對劉邦來說這叫柳暗花明,所以劉邦就立即帶著幾百人回來了,等他回來的時候,縣令變卦了,縣令為什麼變卦了?蕭何、曹參派了樊噲去找劉邦以後,縣令就在琢磨這個事他覺得劉邦他也知道,泗水亭長現在成了一個逃犯了,他手裡邊有好幾百號人,他要來到以後,劉邦這個人平時就不太尊重上級,等他來了又有幾百號人,那他的勢力大我能控制他嗎?所以縣令一想這個事不行,所以趕快下令兩條第一逮捕蕭何、曹參把他倆殺了,這是他倆出了點(子)叫找劉邦。第二立即關閉城門不讓劉邦進來。蕭何、曹參不是一般的人啊,這兩個人七年之後都是劉邦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是開國功臣第一,曹參是開國功臣第二,兩個人都做了相國。所以你看《史記》有《蕭相國世家》也有《曹相國世家》,兩個人都是劉邦的西漢政府的兩個相國,所以這兩個人很有智慧的。所以早就防著縣令這一手,縣令一說要抓他倆,他倆立馬就逃了,就從城牆上翻過去去找誰呢?找劉邦去了。找到劉邦把情況一說劉邦一看城門關了,不讓自己進,蕭何、曹參又把消息帶過來了,那劉邦就要拿主意了怎麼辦?劉邦立即就寫了封信讓人用一箭把那個信射到城上,告訴沛縣的父老鄉親說,天下現在的大趨勢是各地的人起來殺自己的縣令,你們要保這個縣令的話早晚縣令被殺,你們也跟著遭殃。為了你們自家的安全你們還是及早下手把縣令給做了你們就安全了。所以得到了劉邦的信以後,當然那個細節我們就不知道了,假如要叫文學家來編的話,他可以編得好多人物怎麼串聯,然後大家集合到一塊兒,然後把縣令給做了,縣令一做打開城門就放劉邦進來了。

畫外音:

大澤鄉起義讓劉邦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轉機,從逃亡到重見天日,但是此時的劉邦還沒有真正走到歷史的前台,說到底還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麼又是什麼事情徹底改變了劉邦的命運呢?

王立群:

進來以後這就出來一個大問題,要選個頭啊,讓誰當頭啊?選來選去劉邦首先表明,我不當,當然是不是真心我們大家自己再作判斷。劉邦說為什麼不當呢?劉邦這個沛縣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地,楚國的縣令不叫令,秦代的縣令叫縣令或者叫縣長,楚國的縣令叫公,所以沛縣的縣令叫沛公,劉邦的沛公就由此而來。說這個沛公不好當,領得好把我們都帶出去,領不好我們全跟著遭殃一敗塗地,所以要好好選,我不能當,我擔當不起。這個時候最有條件當的是三個人,第一是劉邦,亡命徒,他手下有幾百號人,他已經是個死刑犯了。第二蕭何、曹參這兩個人官也大、威望也高但這兩個人心裡都很清楚,陳勝、吳廣是七月,秦二世元年七月起兵,沛縣起兵是九月,中間只隔了兩個月,這個時候秦帝國根基還沒有動搖,雖然天下反秦武裝如火如荼,但秦帝國的大廈還沒有傾倒,根據秦代的法律這樣一個反抗政府的行為肯定是死罪,而且不是一般的死罪是族刑要滅族,所以蕭何、曹參就覺得第一他倆原來沒有案底,沒有前科,不像劉邦已經是記錄在案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