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問鼎 第0749章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

房州地處山南,其地既有山陵溝壑之閉塞,又不乏河渠川穀之闊深,境域雖然偏於兩京之外,但又並非化外之蠻鄉。

房州之為流人寓所,這一傳統也是源遠流長。即便不作更遠古的論述,單單國朝以來幽居房州之皇親國戚便不知凡幾。近世以來,此鄉幽居最為出眾者,自然就是當今聖人嫡親兄長廬陵王。

近世房州有房陵古城傍水而設,常為流人寓所。廬陵王初到房州時,同樣也是幽居於房陵古城。但垂拱年中,皇太后特製州府使奴興工,另擇溝谷平坦之境興築廬陵王城為廬陵王專居。

廬陵王城位於縣所南二十里處,其城方闊百丈有餘,城中並有樓台閣堂,並鑿川引渠入城作池,一應格局俱擬兩京皇苑。

時入隆冬,山北已是大雪紛飛,山南也是草木凋零,不乏潮寒。位於河谷的廬陵王城也同在此方蕭條天地之內,遠遠望去,孤立於平谷之中,四方山嶺為壁,殊少色彩。

王城中並沒有什麼耕織謀生的作業,一應需求俱仰於外。四角碉樓長有百數員甲士駐守,既有隸屬於荊州大都督府的州兵,也有來自神都兩衙的禁軍將士。王城外唯有一條道路直通河谷外的縣城,除此之外,周遭儘是荒野,偶或狐鼠出沒、虎狼潛行,但也都難以翻過高高的圍牆入城侵擾。

午後陽光漸漸西斜,王城中一聲鐘響,分散在王城各處的僕役走使們便紛紛行出,向王城最中央的閣堂前聚集。

時間又過去小半刻鐘,一名周身裹素、青布襆頭的中年人為群眾簇擁而出。其人臉色蒼白清癯,鬚髮灰白斑駁,身高雖六尺有餘,但卻含胸垂首,略顯佝僂,正是這座王城名義上的主人、廬陵王李顯。

廬陵王在王府一干侍者們簇擁下行入堂中,閣堂四方門戶大開,潮寒的濕風自門戶湧入,使得堂中所擺設的帷帳經幢俱搖動不止。

在廬陵王身後,除了眾王府侍者之外,另有一男一女趨行跟隨。

婦人打扮荊釵布裙,相貌同樣清瘦蒼白,涌動的寒風甚至吹得頸間青筋隱現,身軀都瑟瑟發抖,便是廬陵王妃韋氏。王妃凍得發青的手僅僅拉著一名少年,少年臉色亦是青白不定,縮肩攏手,一邊趨行一邊忍不住跺腳取暖,正是廬陵王嫡子李重潤。

一家三口登堂之後,侍者們散在廳堂各處,廬陵王則面向北方,深拜於廳堂中冰冷的地面上,口中大聲呼道:「罪臣哲辜負家國、天人加厭,宗家醜惡孽類,幸聖人垂憐,賜臣屋宇、食料,得苟活人間,恩德至矣,臣惶恐拜受,恭祝聖人享祚永久、唐業綿傳萬代!」

廬陵王再拜而起,身後妻兒一併隨同叩拜。冰涼的地面上並無暖席鋪設,少年伏地作拜起身後,兩手已是凍得又痛又麻,靠在廬陵王妃身邊低聲顫語道:「阿母,我冷……」

聽到兒子這微弱顫音,廬陵王妃身軀亦是一顫,眼眶霎時間變得通紅,只將兒子一隻手緊緊握在手心裡搓暖。

有侍者匆匆入堂,托舉著谷飯等物一一奉入案堂擺定,每有一餐食擺在案上,廬陵王便作一叩,並口呼道:「聖人至德,兄弟分味,臣謝賜食!」

很快餐食傳定,廬陵王便深拜不起。王妃雖拜伏於後,視線餘光則緊緊盯著廳堂一角的橫樑。橫樑處突然有鳥雀飛出,直向貢案上擺設的餐食啄取。眼見這一幕,堂中夫妻兩人緊張的神情才為之一松。

一番儀式下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小半個時辰。外間所聚人眾緩緩散去,廬陵王並妻兒也在侍者們簇擁下退回內城。

「速取抱爐來,切莫凍煞我兒!」

一俟返回內城,廬陵王妃便跺腳疾呼道,並將兒子緊緊擁在了懷中。

眼見母子相偎取暖,廬陵王也不免鼻頭一酸,掩面一嘆,親將暖爐遞入妻兒懷內,疾往內舍行去。

山南氣候雖無風雪之苦,但潮寒濕膩也讓身為北人的廬陵王一家受苦不小。入舍後,廬陵王兩手捧住王妃那已生凍瘡的兩手緊貼自己臉頰,眼眶中已經泛起淚花:「辛苦娘子,同我共捱辛苦歲月……」

「大王所在,妾之所在,滋味是甘是苦,不需細論……」

眼見大王淚眼朦朧,王妃強擠出一絲溫柔的笑容安慰著,只是視線觸及兒子,眼神卻又變得黯淡起來:「夫妻縱受磨難,相守不謂孤獨。但、但這些兒女們何罪?他們俱是天家貴種,生來合該享盡富貴,可如今、可……竟連寒苦人家、黔首百姓尚且不如,難道此生真要老死於此方蠻荒鄉野?」

聽到這話,廬陵王眸中迸出一絲冷厲之芒,但很快又為滿眼的無奈所取代,與王妃交頸貼鬢悵然一嘆:「東都波瀾再生,聖人再執神器,對我既憂且防。但這還是其次,聖人少來秉性仁懦,未敢加害於我。唯是庶人賢所遺孽種當道誇威,才是最大憂患……就這雖然幽居清苦,但還能不失舊情照顧,但孽種方新得勢,便遣員入州嚇我,若不謹慎以備,恐禍不遠矣……」

歷來廢君從來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李顯自然也不能免俗。

最初幾年確是不得安生,尤其新廢之際、徐敬業作亂於揚州,一家人輾轉於均州、房州之間,可謂居無定所、惶恐有加,一日之間,朝使幾來,每一次都嚇得李顯魂不附體,最驚慌之際甚至想一死了之。

但在熬過了最初這段時間後,隨著朝情局勢趨於穩定,特別是廬陵王城建起之後,一家人生活處境也逐漸安定下來。

人生幸與不幸,終究是對比出來。雖然前為天下之主,轉眼階下楚囚,際遇之變化可謂雲泥之判。但在安居廬陵王城之後不久,得知二兄李賢已經死於巴州,李顯的心情也漸漸有所舒緩。

他母親雖然奪他至尊之位,但終究還有一份慈性殘留。跟二兄李賢相比,他終究還算是幸運的,畢竟只有活著才能盼得轉機。

之後數年,雖然幽居的大環境不變,但一家人生活還算安穩。幾任房州刺史對他們一家都多有關照,哪怕武周代唐那段時期里,神都朝堂鬥爭不斷,但對遠在房州的廬陵王也沒有什麼影響。特別是作為武家重要人物的武三思,竟然使派其府佐裴巽入州就近關照他們一家,更讓李顯看到一絲命運轉機的曙光。

所以過去這數年,廬陵王一家生活雖然不比真正的宗王顯貴,但也都衣食豐給、無憂無慮。但這樣的生活,卻在神都革命後再迎來了一次逆轉。

當神都政變的消息傳到房州時,整個房州地境也都是情勢混亂。裴巽來訪李顯,跟他商議返回神都事宜,甚至還有多名州縣官佐聯名奉請。

但李顯當時只覺得人勢仍然不夠壯大,縮於城中不出,想要等到人勢糾集更加壯大後再作表態。

但是很可惜,他沒有等到人勢壯大起來的那一刻。很快朝廷便遣王方慶為山南道宣撫使,召集荊州等諸州團練、捉守將圍聚在王城周邊的人眾攻殺驅散,裴巽等參謀者一概伏誅。

經此之後,廬陵王城所受關照便一去不返,城外常駐一軍長達半年之久,凡有風吹草動便入府查問一通,一家人處境可謂是危若累卵。

雖然過了一段時間後王方慶便被調離,王城外的駐軍也被荊州大都督府收回。但這一次的動亂,卻給李顯心裡帶來了極大的陰影,乃至於隱有一種希望幻滅之後的絕望。

此前他或許還期待著母親年事漸高,權欲削弱,或將他召回兩京。可現在,就連這一點本就存在於幻想中的希望都遭到了反制。大唐社稷迎來了新的主人,唐家老臣們一腔忠心有所託付。

更嚴重的是,他二兄李賢諸子成人,兼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於政變中攫取到極大權柄,這更讓他憂懼不已。

雖是一母所出,但他與二兄之間關係卻談不上友善。彼此年齡相近,從小便打鬧競爭起來,而他更在母親的暗示與鼓勵下,與二兄之間的競爭漸漸超越尺度,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只是這勝利的果實還未品味多久,甘甜就變成了苦澀。

本來兄弟俱是落魄,如今更生死兩隔,舊事如何也都不再重要。可偏偏他二兄人雖然死了,但卻有子息壯成,當年雖是垂髫,但人情故事或也不失感知,又會不會輕易放過他?

每每想到這一點,李顯便自覺寢食不安,唯在幽居中恭謹自持,務求不讓人抓到自己的把柄。

「唉,唯今處境、勢不由我,也只能見步行步。只盼此夜登榻,明晨還有幸相見……」

李顯又悵然一嘆,語調蕭索道:「入舍用餐吧,孩兒們應該都已經等急了。」

夫妻兩人並長子返回內堂後,內堂便有眾人匆匆迎上來,除了幾名近侍的姬妾,還有數名少女入前見禮請安,衣著裝扮也都以王妃為標準,不見金玉,唯是樸素。

只有一個年級不大的少女,穿著尚有幾分色彩,待見父母行入,便直投阿耶懷中並嬌嗔道:「阿耶、阿母能不能快行一程,我餓得肚子都叫了起來!」

李顯懷抱著嬌俏可人的女兒,臉上愁雲略有淡去,併流露出幾分慈愛笑容,輕撫懷中少女發頂丫髻溫聲道:「竟讓我小女忍飢,阿耶真是不對,快快傳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