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鎮關西 第0469章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

時間倒退回一個多時辰之前,狄仁傑被遣回鳳閣外省。

這時候,皇城百司留直官員們大多數已經被召入鳳閣,各自議論紛紛,想要打聽今夜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不尋常的跡象,場面可謂紛亂至極。

狄仁傑步入鳳閣官署時,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只有一些日常交情不錯的朝士入前寒暄詢問。

畢竟眼下百司朝士多集於此,狄仁傑所任司賓寺也不是什麼南省要司,眾人也只當他同樣也是被急召入此的尋常一員。

很快護送狄仁傑至此的政事堂屬官便進入了鳳閣衙堂,先以鑼鼓聲將眾人議論聲給壓下去,接著便開始宣讀政事堂書令。

書令內容自然是按照豆盧欽望意思擬寫,所言僅僅只是皇嗣不久之後便要出宮南面接見眾朝士,鸞台侍郎楊再思負責統籌諸朝士於鳳閣等待迎拜皇嗣儀駕。

左威衛將軍劉仁景以本衛將士否則布置迎駕事宜,右千牛衛執失善光則負責布防則天門,余者諸衛悉在衛府待命!

儘管如此,當書令內容公布時,仍然引起全場嘩然。在場朝士當然明白,皇嗣之所以久居禁中、不見朝士,當然不是因為皇嗣天性|愛宅,是有著更深刻原因。如今突然出面接見朝士,自然就意味著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故。

至於狄仁傑在聽到書令完整內容後,臉上苦澀意味更濃,自知這一次將豆盧欽望召入事中是真的失算了。

豆盧欽望過往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以至於狄仁傑都被其蒙蔽,認為豆盧欽望不過如此,卻沒有想到其人在得勢之後竟然會表現得如此強硬且固執,可謂翻臉無情,直接將狄仁傑都給排斥出後續事態進展的核心。

在經過短暫錯愕之後,在場已經不乏朝士大聲喝彩。

儘管他們仍然不知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故,但皇嗣南來面見朝士,對於許多仍然心懷李唐的大臣們而言自然是一個利好消息,許多人對於主持政事堂的豆盧欽望已經不吝誇讚,稱之為輔國強臣。

這就是豆盧欽望的老辣之處了,在朝士們還不清楚事變內情的情況下,先給他們拋出一個莫大的希望與驚喜。

如果接下來事情再發生變故,皇嗣並沒有如約南來,那麼便可以將挾持皇嗣的罪名直接冠在弄事北門的代王頭上。巨大的失望之下,豆盧欽望便可以挾南省群情將不滿發泄於代王一身。

但在場眾人也並非全都懵懂無知,正當眾人還在消化皇嗣南來這一消息的時候,深知內情的夏官郎中姚元崇已經一步跨出,望著堂上政事堂官員大聲問道:「請問官使,聖皇陛下安否?皇嗣殿下是否已入政事堂?政事堂今日在直乃梁王,何以書令會由豆盧相公署發?」

接連幾個問題拋出,俱都直指核心,頓時也吸引了在場眾人的注意力。他們暫時停止了議論,全都望向宣讀書令的政事堂官員,皇嗣是否出宮南來、畢竟事關重大,豆盧欽望語焉不詳的聲明,總是顯得單薄。

政事堂官員這會兒也有點懵,不知還要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只能指著狄仁傑說道:「狄少卿與豆盧相公一同入署定勢,諸公疑問,狄少卿可答!」

他這裡話音剛落,早知內情的姚元崇早已經拉了一把同樣陷入巨大震驚中的王方慶,沖入人群中,左右挾住狄仁傑,並將他推往堂中。

眼見姚元崇反應與動作都如此迅敏,狄仁傑也不免嘆息代王真有識人之明,所用都是才器翹楚之輩。他也順勢步入堂中,迎著眾人好奇目光大聲說道:「代王殿下已由玄武門入宮拱護聖皇陛下,前政事堂李相公率南衙忠勇入迎皇嗣殿下,豆盧相公新入政事堂代梁王行令!某則奉豆盧相公令,南來告事!」

他這一番回答,雖然也將謀事幾人都給彰顯出來,但也並沒有再如此前那般高呼誅殺武氏國賊。

實在政事堂眼下已經為豆盧欽望所把持,且其人已經刻意隱去殺武氏諸王的行動,如果他在此刻發出跟政事堂不同的聲音,無疑會讓南省人心直接分裂,政事堂提領南省的權威性也將遭到動搖。

眼下大事還未可稱成功,這種核心的分歧最好還是能夠關起門來解決,不可宣揚到人盡皆知。

狄仁傑拋出的訊息,頓時又在場中引起一片議論聲。目前所透露,已經顯示出這必是一場政變無疑。

剛剛被政事堂點名維持局面的宰相楊再思這會兒也快步上前,大聲對狄仁傑說道:「諸公等急公尚義,迎皇嗣回歸人間,實乃社稷柱石、國之雄佐!我等在朝諸士謹然受命,於此恭候皇嗣駕臨!」

楊再思雖然也不是什麼強勢宰相,但既然位列政事堂,總有自己的立場與訴求。眼下聖皇與皇嗣都還沒有公開露面,他們政事堂權威自然得到空前的加強。他這裡突然開口,也是避免狄仁傑透露出更多內情。

但如今的政事堂諸宰相權威本就不足,無論是豆盧欽望還是楊再思,那都是朝野聞名的老油子。往常混一混也就罷了,眼下卻是如此驚天大事,怎麼能這麼簡單就糊弄過去。

所以楊再思剛剛說完,剛剛轉任尚方少監的老鬥士張柬之便走出人群,大聲喝問道:「皇嗣南來,究竟是奉聖皇所命,還是政事堂某公言?」

這個問題,提出的比姚元崇此前幾問更中核心,這場事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性質?別大家樂呵呵在這裡等著迎接皇嗣,卻迎來了聖皇陛下的定亂禁軍!

楊再思對此自然無從回答,他到現在還懵著呢。

狄仁傑也靜看朝士喧鬧聲越來越大,自覺到了一定火候,他才開口道:「夜中傳令,唯以簡約,實難繁言詳述。諸君所疑,眼下不便盛論,可舉能孚眾望幾公,與我入政事堂共論!」

聽到狄仁傑此言,朝士們才安靜下來,認可了狄仁傑這一提議,並開始各自舉薦人選。

狄仁傑自知若豆盧欽望一意孤行,他在政事堂窮爭也沒有意義,所以才作此折中之想,回到鳳閣將話語權進行下放,希望能夠通過朝士們的聲音,讓豆盧欽望認識到他想要把持南省與代王針鋒相對的想法並不現實,從而儘快解決掉梁王武三思,使事態回歸正軌。

當狄仁傑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姚元崇也一把拉過一臉忐忑的王方慶,低聲嚴肅道:「代王殿下此番以命犯險,奮起衛道,尤需羽翼為援。左丞若再錯失此節,則我等代王故佐將再無立朝之席!」

王方慶聽到這話,心中也是悚然一驚,接著便連連點頭,且將心中諸多雜念情緒按捺下來,決定代表代王一系作強硬發聲,在朝臣們還在議論推舉的時候,已經闊行至狄仁傑身側,大聲道:「方慶願與狄公同往,並舉司禮卿歐公同行!」

狄仁傑聞言後便點點頭,現在是要協商解決問題,需要各方都達成一個共識。代王控勢北衙之後,當然有資格讓他的人入場發聲,否則無論達成什麼樣的共識,代王都可拒不承認。

朝士們經過一番喧擾,最終選出七人,這其中單單跟代王關係密切的便有三人,分別是歐陽通、王方慶與麟台少監鄭融。其他四人則分別是司衛少卿、觀國公楊嘉本,司屬卿武重規,司府卿韋巨源以及宰相杜景儉。

看到這樣一個結果,狄仁傑嘴角不免又泛起苦笑。他當然也明白這種政變上計就是決於中樞核心之內,一旦話語權再作擴散,勢必會帶來更多不可控的因素,現在的他,已經陷入了一個用更多錯誤去修補前錯的怪圈。

像是現在選出的這幾個人,單從官職來看,除了文昌左丞王方慶是循代王之勢在選之外。余者幾人,包括狄仁傑在內,統統是寺監出身,三省六部政務要員幾乎無一在選。包括宰相杜景儉,其更為時流所認同的身份並非宰相,而是本職司刑卿。

這說明,在朝士們潛意識心中,對於當下的朝局已經極為不滿,落實在行動上那就是對三省六部政務官的集體放棄!

至於這幾人身份,楊嘉本、韋巨源都是除了豆盧欽望,關隴人家仍然在朝的代表人物,楊嘉本因為出身聖皇母族的弘農楊氏觀王房、而且還是前宰相楊執柔之後的楊氏大家長,與武氏諸王關係密切、互動頻繁。

這樣一個班子,怎麼看都有些不靠譜。但狄仁傑苦於在禁軍中並沒有太深刻的經營,也只能寄望通過群聲議論去修整豆盧欽望所造成的錯誤。

這其中杜景儉仍在司刑寺還未到場,但狄仁傑卻擔心時間拖得越久,豆盧欽望對南衙的控制力更高,到時候他們只怕連政事堂都進不去,所以決定七人先行,傳告杜景儉直接前往政事堂參議。

這時候,被豆盧欽望點名控制局面的左威衛將軍劉仁景已經率領左威衛眾將士返回鳳閣,眼見狄仁傑一行離開鳳閣,下意識上前勸阻,卻被狄仁傑厲聲斥退。

劉仁景得令之後便直接返回衛府召集軍眾,並沒有得到政事堂的進一步指示,所以也不敢強阻狄仁傑一行。

可是已經入守則天門的右千牛衛執失善光得到的指示要更加明確,在則天門前直接攔下了狄仁傑等人,只說讓他們返回鳳閣外省,等待政事堂的進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