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魏新聖 第一百七十三章 拒降!坑殺降軍十七萬!天下懼驚!

大魏宮廷。

文華殿內。

當捷報出現,一時之間,整個文華殿都安靜下來了。

沒有人會想到,信武侯昨天到的,今天就把蕃國打沒了。

數十個武官還在跟文官爭吵,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將蕃國打下。

武官認為,一鼓作氣,三天內能攻下蕃國。

而文官認為,守城之戰,極為難打,再者其餘異族國也不蠢,若看到蕃國難打,自然會給予援助。

所以兩者爭的不可開交。

大致意思就是,一方認為需要打持久戰,後勤之事必須要做好,慢慢鏖戰。

一方認為,只需猛攻,藉助士氣,一鼓作氣,沖爛蕃國。

可沒想到的是,卯時五刻。

傳來捷報。

蕃國投降了。

人們驚愕,這投降的也太快了吧?

打亂了所有人的作戰思路和節奏啊。

軍機情報送到許清宵手中,當下百官圍了過來,爭先恐後想要看一看信武侯怎麼說的。

蕃國怎麼突然投降。

信中,信武侯將戰爭過程一筆帶過,帶過兵打過仗,也的確不需要依靠這個來給自己添加功績。

信中內容,主要詳細寫了蕃國為何投降的原因。

其一,蕃國主力軍一直不顯,讓其他異族國賣命。

其二,大魏軍士氣高昂,不畏死戰,殺出氣勢。

其三,蕃國國君想以異族國資源來換取議和。

這是信武侯主要提到的三件事情,需要許清宵好好判斷了。

將軍機情報交給安國公等人,許清宵閉上眼睛。

蕃國投降的太快了。

的的確確,打亂了自己的計畫啊。

因為眼下,大魏要面臨一個選擇。

受降。

還是不受降。

這個選擇,影響很大。

本來按照許清宵的意思,蕃國死戰到底,但大魏三十萬軍隊,再付出鮮血的代價,自然而然要殺雞儆猴。

以殺止殺。

可現在,蕃國投降,一時之間反倒是讓自己猶豫起來了。

正常來說,敵國投降是一件好事,接納投降,再懲罰一些東西,索要一些好處,差不多就行了。

可眼下的性質不一樣,大魏面臨的不是一個蕃國,而是一百多個國家。

若接受投降,會導致這些國家下意識認為,打輸了可以投降。

這樣的話,即便是贏了又能如何?還是沒有給這些異族一個慘痛的教訓啊。

下次如果遇到機會,人家照樣出來蹦躂,好了傷疤忘了疼。

許清宵想要做的,是讓這條傷疤好不了。

可若是不接受投降,有兩個點極其麻煩,其一,大魏文宮想來會大做文章,不受降不是一件好事,屬於單純的屠戮,其二,引起其他異族國拚死抵抗,反正投降你也要殺我們,那索性就殺到底。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處,好處就是,大魏之威望,將抵達巔峰,民意將會無窮無盡,大魏子民將會有空前絕後的自信。

有利於北伐,有利於國家發展。

只是這樣會影響全面戰局。

許清宵深吸一口氣,他在沉思。

而此時,安國公和六部等人皆然發現許清宵的神色並沒有那種喜悅,而是顯得沉思。

身為大魏權臣,豈能不知許清宵沉思什麼。

不過眾人沒有走來,而是由陳正儒開口道。

「蕃國投降,我等是受還是不受?」

陳正儒出聲,問出了這個眾人可能都不想回答的問題。

投降肯定是好事啊,但問題是這不是開疆擴土的戰爭,而是內戰,這種投降的意義不大。

「戰死兩萬人,何來受降之說?這是第一戰,沒有道理受降。」

兵部尚書周嚴的聲音響起,他反對受降,第一戰付出了兩萬人的生命,現在你跟我說受降?這可能嗎?根本就不可能啊。

隨著他的聲音響起,其餘人的聲音也跟著響起了。

「沒錯,堅決不受降。」

「他娘的,兩萬人啊,兩萬條生命啊,現在跟我說投降?早幹嘛去了?」

「就是,不受降。」

這是武官們集體的反應,打沒了兩萬人,現在跟我說投降?

這可是實打實兩萬條生命啊。

不可能受降的。

可文臣們的聲音也跟著響起了。

「要受降,否則的話,不為仁道,再者若不受降,往後的仗怎麼打?若能受降,他們還有僥倖心理,我等也可以減少傷亡。」

「諸位,我知道死了兩萬戰士,我等都心痛,可受降是為保護更多將士們的生命,倘若不受降,接下來數百國死戰到底,對我等來說,影響更大。」

「受降!必須要受降,這不過是第一戰,打出國威即可。」

文臣們紛紛開口,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現在只是第一場仗,後面還有,若是不受降的話,後面死的人更多。

也就在此時,陳正儒的聲音響起,他看向許清宵道。

「許大人,此番若不受降的話,只怕對整體戰局不利,再者也會惹來一些爭議,最主要的還是,國內能不能安定下來?」

陳正儒也很直接,他態度非常堅定,三個問題,許清宵必須要考慮。

不受降,後面的仗肯定是死戰,反正受降也是死,不受降也是死,為什麼不拼一拼?

天大的爭議,投降了你不接受,到時候文宮的人可不會閑著,他們本來就是儒家之人,主張仁愛,也想要搞事,但凡許清宵敢不受降,肯定是鋪天蓋地的謾罵。

以上兩個問題如果都不管的話,那麼第三個問題就必須要嚴肅對待。

藩王之亂。

現在藩王們只怕已經笑開花了,若是大魏敢全面戰爭,或者是一場仗打了幾個月都沒有結果,他們必然會揭竿而起。

這三個問題,許清宵如果能解決,那麼可以不受降,如果不能解決的話,就必須要受降。

兩幫人爭吵在一起,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

大殿內。

許清宵閉上了眼睛,他也在沉思這個問題。

但過了一刻鐘後。

許清宵伸出手來,頓時大殿安靜下來了。

所有人都看向許清宵,想聽一聽許清宵的意見。

「諸位。」

「戰報上只是說了蕃國受降。」

「但由始至終,本官都沒有收到蕃國投降昭書。」

「再者兩萬人的命,打開了蕃國城門。」

「我想受降與不受降,不是由許某決定,而是由這三十萬大軍決定。」

許清宵將話說到這裡,其意思就很簡單了。

受降?還是不受降?他說了不算,滿朝文武說了也不算。

這個問題,交給三十萬大軍來解決。

他們說受,那就受,他們說不接受,那就不接受。

但大概率來說,基本上是不會受降的,自己的戰友,自己的兄弟,死在了戰場上,這是天大的仇,怎可能放過這群人呢?

「守仁,不可啊!」

「若讓將士們選擇,這不利於正常戰局,打仗就是要流血,打仗就是要有犧牲的。」

陳正儒第一時間開口,他還是勸阻許清宵,接受受降。

「許大人,丞相所言沒錯,這後面還有太多的敵人了,若不受降,對我等來說,弊大於利啊。」

李彥龍也跟著開口,支持陳正儒。

「不受降,違背仁義,也會受到抨擊,許大人,這件事情你必須要考慮清楚,不要意氣用事。」

王新志也跟著開口,他是禮部尚書,更加知道這種行為代表著什麼。

而這一刻,武官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他們肯定是不願意受降的,可問題是,抉擇者不是他們,如果是他們的話,早就殺降了。

可他們不開口,也是不希望左右許清宵的想法,因為不受降的確不太好,影響很大。

「傳吾之令。」

「蕃國受降之事,由三十萬大軍自行抉擇。」

許清宵沒有聽從陳正儒之言。

他將這個決定交給三十萬大軍,是殺是降,由他們抉擇,所有的責任,由他許清宵一人承受。

話音落下。

陳正儒還想要說什麼,可卻被顧言拉住了。

因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使,是許清宵,而不是他陳正儒。

「唉。」

陳正儒嘆了口氣,既已做了決定,那他的確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下一刻,許清宵走去書房,寫下情報戰機,交給信使,而後者接過許清宵的軍機情報,卻突然神色一變,只是很快他面無表情,直接反身,馬不停蹄地朝著蕃國趕去。

又是兩千里的飛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