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京都風雲 第一百四十章 一柄利劍,震懾朝野,一張底牌,天下畏懼

夜彌天穹。

三千里的才氣,自東懸掛而來,所以整個大魏京都顯得有些古怪。

東西天穹上懸掛才氣,映照如晝,然而南北卻如黑夜一般,群星璀璨,顯得有些古怪。

大魏宮廷。

養心殿內。

女帝靜靜坐在龍椅上。

殿中,一道黑影出現在其中。

「陛下,根據黑雲閣暗中調查,大魏文宮有所異動,有二十七位文人,於太平詩會之前,時常文宮聚集,在密謀他事。」

「此番陛下壽誕,大魏京都湧入大量身份不明之人,其中有白衣門影子,也有異族探子相互交換情報。」

「大魏晉商,徽商,贛商,淮商,京商,也在這段時間,頻繁與異國接觸,尤其是晉商,徽商,贛商,密切與安禿國有交易來往。」

「水油,藤木,鐵礦生意最為頻繁,根據密探回報,安禿國給予了三大商極高的價格,以致於三大商產生猶豫,不願得罪大魏,但也不想放棄這筆生意。」

「數日前,突邪王朝更是派人前往七大仙宗,送上各類賀禮,換取一些秘法,涉及到一品之秘。」

「初元王朝正在搜尋朱聖手札,同時初元王朝一元武痴,極有可能在十年內突破至一品武道境。」

黑影的聲音響起,語氣極為平靜,將一些極為重要的情報說出。

黑雲閣,是大魏的情報機構,安插一些重要之地。

大魏有兩個情報機構,一個是錦衣天衛,負責各地督查,一個是黑雲閣。

錦衣天衛是明面上的情報機構,而黑雲閣則是陰影中的情報機構,安插許多探子與卧底,直接效命於陛下。

只是黑雲閣於武帝時代就沒落了,那個時候天下動亂,黑雲閣也被策反了許多,雖然都效命皇室,可屬於自己的人,卻不多,只有一小部分。

這也是她創辦錦衣天衛的原因,她需要一股更為強大的情報機構,專門盯著各地藩王,大魏儒臣,包括文武百官。

可惜的是,錦衣天衛出現之後,各方勢力都想要染指,紛紛插手進去,導致錦衣天衛雖然成立,人數也不少,可真正效忠自己的人,並不多。

女帝明白自己需要一股什麼力量,一股擁有不俗的實力,並且無條件效忠自己,不會被其他人收買。

可這種人有嗎?幾乎沒有,就好比錦衣天衛,明明是自己一手創建,可到頭來呢?不是這個國公安排個兒子進去,就是那個郡王安排自己的手下進去。

美曰其名是為了擴建錦衣天衛的實力,可這種話是騙騙孩子還行,糊弄她?這可能嗎?

一個不完全效忠自己的組織,就是一個廢子。

養心殿內。

女帝目光無比平靜,她注視著後者。

對方沉默不語,靜靜等待。

過了良久,女帝的聲音響起。

「朕,知道了。」

當女帝的聲音響起,後者開口。

「陛下萬歲,屬下,告退。」

後者身影消失。

大殿內,便只剩下她一人了。

不過也就在此時,一道聲音響起。

「陛下!顧尚書送來加急奏摺,請陛下觀閱。」

是趙婉兒的聲音,她拿著奏摺,身姿卓越,盈盈走來。

接過奏摺,女帝將奏摺打開。

隨後又將奏摺合上。

「陛下,顧尚書說了什麼?」

趙婉兒為女帝捏肩,同時這般詢問道。

「讓京商捐銀。」

這不是什麼大事,女帝直接說出,同時閉上眼睛,享受著這短暫的放鬆。

「那陛下是否同意?」

趙婉好奇問道,這種事情不算什麼,可以詢問,不會惹來陛下惱怒,甚至平時陛下也會問問自己的意思。

「水車工程,沒必要讓京商捐贈,即便是讓京商捐贈,也沒有什麼效果。」

「待會讓人回覆顧言,此事不允。」

女帝如此回答道。

讓京商捐贈?能捐多少銀子?

一萬兩還是十萬兩?了不起一百萬兩,那又能如何?人家捐贈了一百萬兩,你還要給人家好處,如此一來,完全沒有必要。

她有些好奇,顧言為何會提出這種要求?沒有必要啊。

「奴婢明白。」

「不過,顧大人說,此事是許清宵提出來的。」

趙婉兒提醒了一句,這不是顧言提出來的事情,而是許清宵許守仁提出來的事情。

「許守仁提出來的?」

女帝緩緩睜開眼睛。

「是的,陛下。」

趙婉兒點了點頭道。

「允了。」

下一刻,女帝淡然開口,直接答應下來了。

趙婉兒:「……」

雖然不知道女帝為何聽到是許清宵提出來的主意就直接答應,但趙婉兒明白的是,許清宵如今可是大魏風頭最盛之人。

陛下如此,也算是情理之中。

「那奴婢待會便讓人去通知顧大人。」

趙婉兒緩緩出聲。

女帝點了點頭,也就沒有多說什麼了。

只是她的腦海當中,一直浮現著三件事情。

水車工程,自然是頭一件大事,其次便是文宮之事,最後便是北伐之事。

這三件事情,是大魏如今面臨的選擇和危機,三商那點勾結,逃不出她的法眼。

只不過這件事情,她沒有辦法去解決。

強硬一點?三商背後的人,可不是等閑之輩,自己但凡敢強硬一些,估計各種聲音都會響起,再者這件事情大魏不佔理。

畢竟商人逐利,買賣買賣,人家賣這個價格,大魏給不起,然後直接動手,誰會答應?至少三商背後的群體不會答應。

而且各國都看在眼裡,大魏是王朝,一舉一動都是被天下關注,做錯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引來天下的罵聲,做對了一件事情,往往並不能宣傳出去。

說來說去,還是沒有兵權,若是所有兵權都在自己手中,那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事了。

至於大魏文宮的事情,也是一件麻煩事,這是一個訊號。

精神上的壓制,有時候比國力上的壓制更為恐怖,藩王造反,不管是誰勝了,大魏終究還是皇室一脈的。

而若是文宮真的分離,這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抽掉了大魏的骨髓,此後除非再出現一位聖人,不然的話,對大魏來說不亞於再來七次北伐。

這涉及到了很多。

但好在的是,大魏文宮內有一批正直的大儒,有他們在,想要分離大魏文宮,有不小的難度,至少再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大事的情況下。

他們沒有機會可乘。

無非搞一些破壞罷了,比如說太平詩會,故意放水,想要依靠十國大才來打壓大魏文壇,從而創造機會,營造自己登基之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種手段,她遇到過太多次了,所以她壓根不在乎,只要沒有傷及根骨就好。

至於北伐之爭,這件事情還早,幾乎不用去想。

「朕,還是需要一批忠心之人啊。」

說來說去,女帝再次閉上眼睛,她需要一批真正為她效忠的人,並且要保證這批人只會對自己忠心,絕對不可能會忠心別人。

只可惜,這種人很難找,培養死士這種意義不大,因為她不需要死士,需要的是一批遊走在朝廷與百姓當中,一把鋒利的寶劍。

至於會不會傷到自己,這一點她不在乎,能成帝王者,沒有那麼多顧忌,忠心排名第一,能力排名第二。

其餘都無所謂。

大約過了一刻鐘後。

大魏宮廷將顧言的摺子送了回去,已經批閱,允許此折。

已是卯時。

顧言得到摺子後,連早朝都沒有參加,親自去擬寫捐贈告示,不足半個時辰,他反覆觀看,確定無疑後,便讓戶部印刷複製,貼在京城之中。

一切做完,顧言不由望著微微亮起的天穹,眼神之中既是好奇,也充滿著一些擔憂。

他好奇許清宵到底會用什麼辦法來解決此事。

也擔憂許清宵會不會做錯一些事情。

而此時。

守仁學堂內。

許清宵也在思索一些事情。

眼下的危機,已經全部浮現出來了。

有人明擺著就是想要阻止水車工程,而且不惜天大的代價。

大魏文宮也浮現了危機,自己的個人安危,也是一個大問題。

這些事情,自己必須要好好理清楚,也要好好的梳理。

找一個應對之法。

否則的話,自己完全就是受限於其。

自從自己進入京都之後,所遇到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大鬧刑部,怒斬郡王,斬殺番商,太平詩會。

哪一件事情是小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