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京都風雲 第一百一十九章 補稅之數,震動朝野,驚天數字

許清宵的立言。

並沒有什麼天地異象。

也沒有什麼玄黃之光或光芒衝天。

然而,就在這一刻。

大魏皇宮內。

伴隨著一道鐘聲響起,眾人驚起。

最先驚起之人,是懷寧王府中的懷寧王。

大堂內,懷寧王站起身來,他蒼老的面容上露出驚容,望著皇宮的位置,身子劇烈顫抖起來了。

「鎮國鍾,這是鎮國鍾,這個許清宵,為何能得天下民心?他到底是個什麼人?」

懷寧王幾乎是用咆哮般的聲音說出這番話。

大魏有兩件鎮國神器。

太祖長刀,這是太祖皇帝的武器,陪伴太祖征戰天下,最終平定動亂,奠基了大魏王朝,凝聚國運,擁有可怕威能。

鎮國鍾,這是五代文帝打造而出的神器,因大魏繁榮無比,國運雄厚,而後鑄鐘鎮國,代表著天下民心,若此鍾一響,便代表百姓歸心,若三響,便代表盛世而來,若五響,便意味著大魏迎來最為鼎盛之時。

若七響,則意味著大魏超越古今往來一切王朝,若九響,大魏一統天下,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性,當世有聖人誕生了。

如今鎮國鍾一響,這就意味著說許清宵得到了大魏民心。

許清宵的立言,沒有引來天地異象,可卻引來鎮國鐘響,這就意味著許清宵已經得到了民心。

對於懷寧王來說,許清宵的威脅瞬間提高百倍有餘。

自己是要造反的人,造反最怕的是什麼?不就是民心不順嗎?

還是那句話,倘若天下百姓吃好喝好,誰造反誰死。

除非是絕對性的武力鎮壓,可問題是,他們沒有絕對性的武力,有造反的資本,但到底能不能成功是未知數,之前是三七開。

可隨著許清宵今日立言,局勢瞬間扭轉了。

「悔不該將兵符交出啊。」

懷寧王發出一道嗚呼之聲,他現在最難受的不是許清宵得民心。

而是自己將麒麟兵符交了出去。

原本按照他的想法,麒麟兵符交給女帝,會給女帝帶來麻煩,讓女帝犯錯,到時候便可以拉攏其他猶豫不決的藩王一同造反。

計畫沒有任何一點問題,可偏偏出了個許清宵。

一個得大魏民心的許清宵啊。

許清宵得大魏民心,一旦藩王造反,只要許清宵出面,只怕百姓們根本就不會答應,而一旦沒有民心的話,對他們來說是天大的麻煩。

麒麟兵符再加上許清宵為百姓立言,將原本三七開的局面,瞬間扭轉為五五開。

如此一來的話,那些本就猶豫的藩王,只怕會更加猶豫,而那些雖然加入可還沒有下定決心的藩王,可能也會猶豫起來了。

這是大難啊。

他悔恨啊。

悔恨自己為何將麒麟兵符交出,自己當真是愚蠢至極,自己當真是豬油蒙了心啊。

大魏文宮。

陳正儒望著大魏宮廷,耳邊依舊回蕩著鎮國鐘聲。

「我便是唯一的炬火。」

陳正儒的聲音響起,他喃喃自語,目光從大魏宮廷收回,而後落在了許清宵身上。

他的眼神之中,充滿著讚許,許清宵為百姓立言,與他有些相似,他是為大魏立言,期望有朝一日,大魏能重回鼎盛時期。

而許清宵為了百姓,意義是一樣的。

文宮當中,諸位大儒皆然都有些沉默,如若說他們之前有些瞧不上許清宵,那是因為許清宵才不過七品。

七品之前,任憑你多快速度,也不過如此,無非是天賦好罷了。

而從七品開始,每一品的提升,都是質變,立言,著書,哪一個不是值得關注的事情?

尤其這人還是許清宵。

細細算來,許清宵入學不過三四個月啊,便已經六品立言。

這要在這樣下去,豈不是今年之內,許清宵便要晉陞為大儒?

若真是如此的話,許清宵當真有聖人之資啊。

如果許清宵真在今年著書成儒,那他們就不得不承認許清宵的天賦,不得不承認許清宵有聖人之資。

沒有什麼甘心不甘心,除了個別幾個大儒之外,其實大部分的大儒,對許清宵並沒有太大的意見。

諸如陳心,諸如陳正儒這些,而即便是對許清宵產生意見的大儒,大多數還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

許清宵八品儒生,去怒懟大儒,這是大不敬,而後更是開創學派,想要推翻朱聖一脈,他們如何不怒?如何不氣?

可如果許清宵一步一步成為聖人,那這些意見,將統統煙消雲散,因為儒者乃天地認可,他們不認同沒有任何用,天地認可就行了。

許清宵立言,意義太大了,這一刻,大魏文宮的儒生們,對許清宵有了一個真正的認識。

而皇宮當中。

女帝站起身來,望著鎮國鐘的方向,顯得沉默不語。

李廣孝則站起身來,臉上露出欣喜之色。

「許清宵為百姓立言,這一步,當真是逆轉局勢啊。」

李廣孝面露欣喜,他這段時間也一直在思索各地藩王的事情,可如今的局面,對女帝不利。

可現在不一樣了,許清宵為百姓立言,在百姓當中擁有極高的地位,可以完美牽制這些藩王。

尤其是如今女帝掌握神機營和麒麟軍,再配合許清宵,從之前的劣勢,一瞬間轉變成了平局。

這是大好的事情啊。

「傳朕旨意!」

「許清宵為百姓立言,實乃國之棟樑,冊封許清宵安民爵,子爵爵位,任命戶部侍郎,官居四品,修爵府,賞婢女十人,金銀五千兩,玉器各類,爵服五套,皇室用品兩套。」

女帝開口,她直接宣旨,直接封爵任職。

戶部主事從七品,直接連跳六級,直接任命戶部侍郎,從四品,這升級速度也是快的嚇人。

可最重要的還是封爵啊。

爵位是什麼?代表著一種地位,官職是官職,爵位是爵位,擁有爵位,就意味著許清宵是大魏的權貴,別看才是個子爵。

可許清宵也才不過二十歲啊,就封了子爵,朝堂當中哪怕是丞相陳正儒,也沒有爵位。

官場上,許清宵得喊陳正儒一聲丞相或尚書。

平日里,陳正儒需喊許清宵一聲子爵大人。

這就是爵位的重要。

完成了身份轉變。

刑部之外。

三位尚書的目光也不由落在許清宵身上。

顧言沉默不語,他是戶部的尚書,許清宵今日立言,既得爵位,又陞官品,而且還得到了民心,未來的大魏,許清宵必是萬丈光芒啊。

張靖與周嚴沉默不語,他們只是驚嘆,許清宵做的事情,一次比一次驚險,然而又一次又一次的化險為夷,這人當真是妖孽啊。

鎮西王則是徹底沉默了,因為他知道,大勢已去。

一束束微弱的光芒,自百姓身上凝聚而出,沒入了許清宵體內。

這是民心所向。

每一束微弱的光芒,都來自一名百姓,看似微弱,可聚集在一起,卻將許清宵映照如聖賢一般。

可就在此時,許清宵莫名感覺到,這如汪洋一般的民意,能增強自己的儒道品級。

是的,當初寫安國策所得到的才氣,基本上耗空,後來作南豫閣序,千古名言,也得到了諸多才氣,可剛才自己六品立言,卻直接耗空了。

甚至還差一部分,可現在的民心加持之下,讓自己勢如竹破地抵達六品。

儒道七品之後,一品一重天,自己現在立言成功,可想要成為大儒,絕對不是說現在寫出一本絕世書籍,就能立刻成為大儒。

還是需要才氣加持,擁有才氣便有資格突破品級,而著書則是你有資格成為大儒。

正常情況下,一個立言的儒者,想要成為大儒,光是才氣積累也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甚至幾十年都有可能。

可許清宵發現,民意居然可以代替才氣,加持在自己體內,省去這個環節。

這就意味著,如果自己擁有足夠的民意,只要著的書籍不差,就能瞬間成為大儒,省去了這個積累的環節。

這對自己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畢竟自己什麼都不缺,就是唯獨不缺詩詞名言,著書寫詩不在話下,可想要靠絕世文章,絕世詩詞來完成才華積累,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為會一直遞減,你著作一篇千古詩詞,才氣滾滾,可當你著作一千篇千古詩詞的時候,就沒有多少才氣了,而且還需要大量時間去積累,因為你的詩詞要逐漸流傳出去。

才能慢慢給你增加才氣,否則念一首詩,就能直接變強,這可能嗎?

但民意可以,民意無窮無盡也,許清宵感覺得出來,只要自己為百姓做實事,自己便可以獲得大量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