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京都風雲 第一百零九章 一切真相大白!懷寧王之意,女帝心意,許清宵之意!他來了!

大魏皇宮。

養心殿內。

女帝端坐在龍椅上,而她面前,則坐著一個老者。

趙婉兒不在此地。

這名老者頭髮雪白,穿著黑色素衣,但眼神不渾濁,反而清澈無比。

他是女帝的師父,曾經的太傅,李廣孝,不過如今已經卸職,在外雲遊,而今日女帝將他召來,商議一些事情。

「老師,懷寧王已經將麒麟兵符送來,可這一切太過於順利了,朕,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女帝的聲音響起,她看著面前的老者,如此說道。

李廣孝微微沉默,過了一會,緩緩開口道。

「我本以為,陛下得麒麟兵符,需要花費一定代價,卻沒想到,懷寧親王竟如此痛快。」

「此事,在天下人眼中,懷寧親王看似是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絕對不是這種重親情之人。」

「一塊麒麟兵符,對他而言,勝過他十個兒子,而如今各地藩王紛紛來奏,顯然與懷寧親王有關。」

「若不出意外,過些年他們就要動了。」

李廣孝平靜回答,而這個動了,意味深長。

女帝神色微微一變,她看向自己的老師,不禁開口道。

「懷寧王將兵權交給我,還能動嗎?」

她這般問道。

「麒麟兵符在陛下手中,青龍兵符也在陛下手中,可白虎,玄武,朱雀三塊兵符還在外面。」

「各地藩王也擁兵自重,他可以動,不過臣猜想,懷寧親王敢將麒麟兵符交給陛下,他必有更大的圖謀。」

「否則的話,他也不敢將兵符交出。」

李廣孝如此說道。

「那老師認為,最快多長,他就會動?」

女帝問道。

李廣孝沉默,思索了許久後,緩緩開口道。

「這些年來,我雲遊四方,發現各地藩王勢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陛下登基之後,明面上藩王削兵,可暗中卻不斷的在招兵買馬。」

「所以臣認為,快則三年,慢則五年。」

「而若是有天賜良機,只怕隨時會動。」

李廣孝做出判斷,三到五年之內,如果大魏出現什麼問題,估計立刻就動了。

「三年嗎?」

女帝皺眉。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或許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經到了。

「那請問老師,朕,該怎麼做?」

女帝繼續問道。

後者搖了搖頭,長長嘆了口氣道。

「今日,大魏之局勢,自立國以來,最為艱難,先帝七次北伐,耗空了大魏的國庫,那些藩王也乘機斂財無數,如今國庫接近空虛。」

「而百廢待興,朝堂之上,又要喊著繼續北伐,可一旦北伐,內亂必顯。」

「到時天下又是生靈塗炭,興亡皆苦百姓,老臣這些年來一直在思緒,但老臣已經老了,實在是想不出辦法,但卻可以給陛下指出三條明路。」

李廣孝顯得十分認真。

他雲遊四方,不僅僅是雲遊,而是看一看大魏現在的山河到底怎樣。

書卷說的再好,也不如親自看看。

書卷說的再慘,也不如親自看看。

他看到了,更加想不到解決方案,但他能為女帝指出三條明路,讓女帝明白現在大魏的困境在何處。

「請老師指教,朕,洗耳恭聽。」

女帝認真道。

「當今大魏之禍根,無非有三。」

「其一,百姓民生,先帝七次北伐,國庫空虛,百姓不說食不果腹,但至少依舊有許多百姓依舊吃不飽,大魏百廢待興,這是大魏之根基,重中之重,需要儘快解決,當百姓可以果腹之時,即便有人造反,也不會引來民怨民怒,甚至百姓也會反抗,不願再過戰亂生活,也不想再一次食不果腹。」

李廣孝指出第一點,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有人造反,這個很難防止,但只要民意不變,民心不亂,這些造反之人,就很難成功,甚至百姓若是過上了好日子,他們自己會去阻止,因為他們再也不想戰亂,再也不想餓肚子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對於如今的大魏來說,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女帝認真聽著。

「其二,藩王之亂,各地藩王如今蠢蠢欲動,皆因先帝登基不正,同時私下也不認同陛下之正統,藩王之亂,即便這十年不顯,可早晚他們會亮出獠牙,甚至一旦大魏遇到任何危機,他們便會乘虛而入,故藩王之亂,需要解決。」

「不過眼下暫時不需要擔憂,畢竟這些藩王也在內耗,只是早晚會討論出一個結果。」

李廣孝繼續說道。

這是第二個禍根,天下的藩王太多了,其原因並非是武帝造成,而是兩任帝王造成,文治帝選武帝為皇,卻擔心其他兒子不服,最終將其逼去就藩,而武帝上任之後,並沒有選擇打壓這些藩王,因為他要北伐,江山必須要穩固,故此反倒是讓這些藩王變得更強,擁有更多權勢。

若北伐成功,這些藩王也不敢造次,甚至會老老實實交來兵符,可偏偏北伐越到後面越不行,甚至若武帝第三次之後就不去北伐了,那還好說,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北伐,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

武帝回朝,又亂殺諸多臣子,沒有心思去管藩王,導致藩王勢力極快崛起,的確擁有造反之力。

現在,女帝登基,他們就更加不服了,曾經就不服氣為什麼是武帝登基,要不是靖城之恥,他們早就造反了,可現在一個女人當皇帝,這幫藩王服不服?

表面上是服氣,可背地裡呢?恨不得取而代之。

只是藩王之間也有鬥爭,所以他們也要自我平衡,光是誰當皇帝也要鬥爭幾年,最終確定人選,然後再發兵造反。

要不然的話,只怕武帝一死,這些藩王就開始造反了。

藩王之亂,女帝知曉,但想要根除,或者是說壓一壓都很難。

所以女帝沒有說話,而是繼續聆聽自己老師說第三個問題。

「其三,北伐之爭,北伐之爭影響太大,一旦陛下開口,確定北伐也好,否決北伐也好,對大魏來說,都極為危險,若確定北伐,一旦發兵,藩王勢必造反,有耐心點,等北伐失敗,直接造反,若無耐心,當日造反,只怕討伐昭文他們都寫好了,可若不北伐,朝中武官人人自危,這些藩王只怕會第一時間密謀,拉攏朝中武官,直取京城都有可能。」

這是李廣孝第三個問題。

「而且老臣認為,北伐之爭,或許就是藩王在等的契機,所以陛下無論如何,先不要去碰此事,但也不可能完全不碰,時而提起,時而避談,穩住各地藩王。」

李廣孝提出一個想法。

實際上他說的三個問題,匯聚一句話便是,有人要造反。

這幫人造反,其原因就是一點,一個女人當不了皇帝,你爹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這皇位本就是他們的,所以他們要造反。

但藩王們面臨三個問題,第一個誰當皇帝?第二個什麼時候造反?第三個如何能更好的造反。

所以一旦藩王解決這三個問題,就會毫不猶豫直接造反。

而誰當皇帝這個點,想來會有部署,早晚會定下一個,至於什麼時候造反,看的就是自己什麼時候犯錯,就好比北伐之爭,不管自己如何抉擇,對各地藩王來說,都是天賜良緣。

同意北伐,那就直接出手,說百姓現在都餓的吃不飽飯了,你還想著打仗?你根本就不配當皇帝,我來。

不同意北伐,那就密謀這些武官,皇帝都不北伐了,你們這幫武官肯定要倒霉了,不如投靠我,到時候我當皇帝,重重用你們,如何?

前者危害更大,但後者也不能忽視。

而如何能更好的造反,也很簡單,大魏越來越多百姓吃不飽飯的時候,那麼這就是最好時機。

眼下的大魏。

看似穩固,可內患無窮。

一旦興兵,到時候就是真正的死傷無數了,不知道多少無辜百姓會被牽連其中,到時候死的就不是百萬那麼簡單了,而是幾千萬,甚至是萬萬。

說是生靈塗炭,也不足為過。

如若是對外戰爭,為的是利益,一切好說,可內鬥是什麼?就是互相殘殺。

「朕,明白了,多謝老師指點。」

女帝點了點頭,她明白現在的情況了,北伐之爭,是各地藩王看中的東西,自己不能抉擇,一旦抉擇,無論如何選,都是錯誤的。

但也不能不提,要時不時提起,拖延藩王的時間,讓他們以為馬上北伐之爭就要定了。

這樣他們就願意等,等國力撤出,或者等武官抱怨,無論是怎樣的結果,對他們來說都是有利。

也就在此時,李廣孝的聲音繼續響起。

「陛下,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