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無煙火藥的發明歷程

對於艦隊的動向,沈浪只是偶爾關注一下,畢竟他們現在只是在趕路,一般不會有很重要的事情發生。

但最近在大明,卻是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確切的說,是大明又有了一項重要發明:無煙火藥。

可以說,對於這項發明,沈浪是期待已久了。

終於,經過王徽的學生張問達團隊在這兩年中的不懈努力和鑽研下,無煙火藥在十天前被發明了出來。

張問達是這幾年快速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科學家,彈藥專家,他和他率領的團隊承接了兩個重要項目,其中之一便是無煙火藥。

這種火藥主要成分包括百分之五十八的硝化甘油,百分之三十七的硝化纖維以及百分之五的凡士林。

再以丙酮作為溶劑,風乾後壓成線條狀。

之所以有沈浪提供的現成配方還耽擱這麼久才研製出來,主要原因就是在凡士林和丙酮上面,因為硝化甘油和硝化纖維早已經被發明了出來。

凡士林是石油副產品,學名礦脂,由石油分餾後製成,這項工作在一年前便完成了。

丙酮則複雜不少,它是一種有機物,製備它的方式有好幾種。

正史中早期是由乙酸鈣的乾餾製得,一戰期間有人發明了丁醇酵母發酵法,但是這兩種方法產率很低,不適合量產。

所以沈浪選擇的是後世常用的異丙苯氧化合成法,利用苯和丙烯進行轉化。

可是這又面臨著一個大問題,不管是苯還是丙烯,都沒有發明出來。

所以,又要先將這兩個玩意兒給整出來,這就是快速攀爬科技樹的弊端,基礎太差了,很多東西都沒有現成的。

想要發明一種眼下急需的產品,就要先發明多種其他暫時沒什麼需求的產品出來。

不過,這也有不少優點,以後他國想要追趕大明的難度就大多了,大明用來掐他們脖子的手段就多了,他們少不得要走很多彎路,夠他們追的了。

說回苯和丙烯,苯是生產煤氣的原料中製備出煤氣之後,將剩下的油狀液體通過蒸餾的方法,分離得到另一種液體,這種液體就是苯。

所以苯也不是一下就能製備出來的,先要獲得那種油狀液體,也就是先要進行製備煤氣的過程。

煤氣是以煤為原材料加工製成的含有可燃組分的氣體,通過煤乾餾法後焦化得到的氣體,稱為焦爐煤氣。

屬於中熱值煤氣,可用於城市的照明和民用燃料,而且煤氣中的一氧化碳和氫氣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這也正是沈浪願意轉這麼多彎來製備丙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煤氣在電和電燈發明之前,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整座城市帶來了光明,也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苯的問題解決了,然後就是丙烯,它是由原油衍生物,如石腦油催化裂解製備乙烯的過程中同時分離出來的。

石腦油是通過蒸餾石油得到的輕質油,主要用作化工原料。

石腦油還分為輕石腦油和重石腦油,而製備乙烯是需要輕石腦油,這主要是蒸餾過程中溫度控制的不同。

因為分餾石油的過程中,溫度不同,得到的產品也不同。

溫度在五十到兩百度的餾分,得到的是汽油;溫度在兩百到三百一十度的餾分,得到的就是煤油;之前的凡士林,溫度是在三百零三度以上的餾分。

而輕石腦油,則是採用七十到一百四十五度的餾分。

獲得了石腦油,就可以通過製備乙烯的同時,分離出丙烯。

經過這麼多環節,終於得到了想要的苯和丙烯,再利用異丙苯氧化合成法,就可能得到最終想要的丙酮。

這個問題終於在上個月得到解決,然後經過一次次的試驗,終於把無煙火藥給造出來了。

這種形式的無煙火藥被稱為雙基火藥,它比主要由硝化纖維或者硝化甘油構成的單基無煙火藥更具威力。

因此,它將逐漸成為以後的主要發射葯。

沈浪之所以如此期待這項發明,是因為這一發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的出現,將為機槍的發明和普及創造了最佳的條件。

因為依靠以前的有煙火藥,產生的雜質太多,很容易導致槍膛阻塞,是無法滿足機槍子彈連續發射要求的。

所以,即便機槍造出來了,實用性也很差。

正史中,正是因為無煙火藥的出現,馬克沁重機槍才能擁有自己的舞台。

從這一刻開始,有煙的黑火藥終將被取代,無煙火藥將成為普遍使用的發射葯。

由於這項發明的成功,沈浪還特意推遲了對倭國的行動。

因為留給倭寇的,肯定要最好的,老師用最嚴厲的手段,才能教出「老實的好學生」。

待大明完成了無煙火藥的量產,並發明出來機槍,那才是大功告成。

其實,機槍的構想在三年多前就已經被沈浪提了出來,是朱慈烺主持的重要項目,以馬克沁機槍和加特林機槍為範本。

因為這兩款機槍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方面,最顯著的特點是,一個是單管的,一個是多管旋轉機槍。

正史中,加特林機槍其實比馬克沁機槍還要先二十年發明,最初的加特林機槍是手搖式的,是一款通過機械完成自動裝填的速射武器。

但在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看起來多管更佔優勢的加特林機槍反而迅速的被比了下去。

因為與馬克沁機槍相比起來,加特林機槍的弊端太多而且太過明顯。

它對射擊的要求很高,射手搖動手柄必須要保持勻速,一旦搖動過快就會卡殼。

如果是在平時訓練中還好,在戰場那種緊張的氛圍下,幾乎很難做到,所以故障率很高,導致它的射速甚至還不如馬克沁機槍。

而且它很笨重,操作一挺加特林機槍,需要四個人,而一挺馬克沁機槍,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其穩定性也遠遠不如馬克沁機槍。

由於笨重,機動性和隱蔽性也無法與馬克沁機槍相比。

綜合下來,加特林機槍幾乎被完虐,自然就被各國迅速淘汰。

一直到二戰,由於戰爭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空戰,需要射速更高的武器才能增加勝算。

於是,人們又想起近百年前的加特林原理,通過更先進的工藝解決了加特林機槍以前的各種弊端。

不但讓加特林機槍起死回生,就是在沈浪所在的時代,也是大放異彩。

而馬克沁機槍,則早已經被通用機槍取代。

所以,加特林原理只因其太過先進,沒有被時代領略到,才讓其錯過了那麼久的發展時間。

而沈浪作為後世人,以上帝的視角,自然不想大明錯失這樣的機遇,兩款機槍的研製要齊頭並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