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處置懶怠官員

天啟元年八月的一天,大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突然於昨日下旨要在這一天舉行早朝。

因此,這天天還未亮,群臣便早早地入了宮,等著上早朝。

而大明皇帝朱由校也乘著輦早早地往奉天門而來。

早朝按制是每天都得舉行的。

但到了大明後期,倒也沒有嚴格執行。

畢竟早朝的確太早了。

無論是對皇帝還是對大臣而言都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

所以,也就朱元璋這種因為對工作真的熱愛和朱佑樘這種真的聽話的皇帝才會嚴格執行早朝制度。

朱由校也沒想做一個工作狂然後因為睡眠不足而使身體健康水平下降,更沒想做士人心中的那種好皇帝。

何況,朱由校也不喜歡用早朝這種方式來執政。

因為這種參與議政的人太多,明顯會影響政策效率。

至於因此顯得更加皿煮這回事,朱由校不覺得這對時下大明的行政有什麼好處。

因為真正占民眾中大多數的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政事,所以這種早朝帶來的皿煮方式也不會帶來什麼利於百姓的好處。

因此,朱由校即位以後就一直以需要經筵學習為由一直沒有下旨舉行早朝。

不過,今天朱由校下旨要早朝只是要利用早朝宣布一些事而已。

這符合朱由校理想的執政規則。

在這種很多人參與的大朝會上基本上就是宣布結果,而議定策略則是在這之前就被自己這個皇帝和幾個親信大臣議定好。

隨著一聲鞭聲響起。

大臣們魚貫而入。

而皇帝朱由校也在這之後坐在了御台上,接受大臣們行禮。

待禮畢後,朱由校便先詢問道:「點名與糾察朝儀的御史何在?」

因為皇帝高坐在御台上,而上早朝的官員很多,除了殿內的幾位重臣外,底下的官員倒也聽不見皇帝說話,甚至站得遠的連皇帝的面容都看不清。

所以,朱由校詢問後,先是錦衣衛大漢們高聲喊了起來,傳達著朱由校的問話。

御史郭文敘也就這才從錦衣衛大漢口中聽到皇帝問他話,便忙走到前面來跪下:「臣糾察御史郭文敘,恭聆陛下諭示!」

「早朝可有亂禮者?」

朱由校問了一句。

「回陛下,沒有。」

郭文敘回了一句。

「缺席早朝者有多少人?」

朱由校問了一句。

郭文敘一時心裡慌張起來,不知道該作何回答,因為如今朝廷綱紀早已不振,官員散漫已經常見,所以,他這個糾察御史其實也就象徵性地點點名而已,他還真沒有認真統計。

畢竟這又不是國朝初期,同是文官的御史還必須得為難自己的同僚,嚴格考勤。

尤其是一些級別較高的文官遲到或缺勤的話,郭文敘這種御史也犯不著去為難。

「怎麼不說話?」

朱由校很嚴肅地問了一句。

郭文敘一時額頭冒起了汗,忙戰戰兢兢地道:「回陛下,臣,臣還未來得及仔細核計!」

朱由校之前看過一些史料,知道明朝中後期不僅僅是皇帝懶散,百官也懶散,很多時候即便皇帝上早朝也有很多文武官員會無故缺席早朝。

萬曆初年就發生過一起,當時年少登基且有幹勁的萬曆皇帝因此還處置了一批人。

所以,朱由校今日早朝也猜到會有一些大臣肯定因為懶散慣了而缺席,也就特地先將負責點名的御史叫上前來問了一問。

而朱由校沒想到自己所料之事果然沒錯,大明朝的朝政很多時候真的是人浮於事。

連點名的御史都沒再認真點名糾察缺席早朝的官員。

不過,朱由校現在也不急著處置郭文敘,只吩咐道:「那就立刻核計,缺席了多少人,分別是哪些人,有沒有提前上本請旨恩准不上早朝。」

「是!」

郭文敘立即開始照辦了起來,但很快,他發現自己好像連這件事已經做不好,因為他竟然沒有提前去聯絡內閣而拿到請假不上早朝的名單。

一時,郭文敘十分為難起來,不由得再次轉身且戰戰兢兢地道:「陛下恕罪!臣尚不知哪些人請旨且已被恩准今日不上早朝。」

「你這御史怎麼當的!」

朱由校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郭文敘深埋著頭,不敢看朱由校,只哆嗦起來,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你自己去內閣把昨日批紅後的存檔調來看!速去!別在這裡傻站著。」

朱由校神色嚴肅地說了一句。

「是!」

郭文敘只得忙轉身去了文淵閣方向。

在場的大臣都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因為貪戀與嬌妻美妾的纏綿時間而早早地來上朝,不然就都要被皇帝查出來了。

當然,文武官員們也沒想到皇上會這麼嚴格查崗。

過了一會兒,郭文敘趕了回來。

朱由校忙讓郭文敘重新點名。

一時,郭文敘點完名才道:「回陛下,早朝未請旨不上早朝的官員合計有七十四名,請旨未得恩准而未上早朝的有三十九名,得旨恩准而未來的有十二名。」

「朕知道早朝辛苦,但朕也不是每天都要早朝,如今特地舉行一次早朝,卻無故缺席這麼多人,怎麼,是不把朝廷綱紀放在眼裡嗎,還是不把朕的話當回事,還是真的懶散慣了?!方愛卿,你且說說。」

方從哲粗略觀察了一下,他發現缺席早朝的官員不僅僅是有東林一系官員沒來上朝,還有非東林一系的,不僅僅有文官,也有武官,甚至還有勛臣。

所以,他也就只好說道:「啟稟陛下,朝綱不振,百官怠惰,以致於文恬武嬉,已到不可不治的地步,以臣之見,非是他們不把聖旨當回事,而是他們的確懶怠,心存僥倖,會以為陛下不會細究此事,而故意矇混過關,這也和御史失職有關,若是御史嚴守朝廷綱紀,也不會有如此多的人疏於朝政。」

「此言有理,都察院的御史身為風憲官,卻不嚴守朝廷綱紀,實在是令朕失望!擬旨,將御史郭文敘革職為民,永不敘用,流放至肅州衛服役!未請旨便缺席早朝的也一律革職為民,流放甘州五衛任戍卒!雖請旨但未得恩准便缺席早朝的,眼裡還有點朝廷規矩但卻沒有嚴格遵守,也一律革職為民,念其心裡還是有對朝廷的敬畏之心,只流放於關內沿海修海塘!」

朱由校這時候說了起來。

除了因為謀逆與勾通外敵以及貪墨者,朱由校決定處以酷刑外,其他罪責,他只打算將這些犯事的文官士子盡量流放。

一來可以利用這些文官士子的勞動力和在文化上的能力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建設與基礎建設,以免浪費人力資源;

二來,朱由校通過研究歷史發現,一些文官士子其實在歷經貶官流放等磨難後往往在文學才能乃至執政才能上都有很大的飛躍,以前只愛空談的清流甚至也會變成注重實務的幹吏,王陽明就是個例子,流放貴州後無論是治軍還是治學的能力都大幅度提升。

所以,朱由校認為對這些文官士子盡量流放倒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改造,改造的好自然也是不錯的,這樣的話,社會也不算白供養其讀書那麼多年。

「陛下,臣玩忽職守,實在有罪,臣甘領一死!請陛下成全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