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電子束毛化處理

聽了顧景友的話,瓦希德和蘇哈托嘴上什麼都沒說,但身體卻很誠實,直接就往新廠的裡面走。

沒辦法,實在是顧景友說的太過驚人了。

蘇系列重型戰鬥機從各方面來講都很不錯,堪稱是三代機中的典範,但這類機型卻亦如蘇聯所有生產的機型一樣,使用壽命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板。

通常的情況下機體結構方面的壽命只有同級別的美製F-15系列的一半不到,至於最新款的F-15E就更不用說了,連人家的三分之一的水平都達不到。

前蘇聯\俄國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基於他們戰爭實踐經驗做出的總結後,在軍工方面的體現,因為在他們看來,大規模戰爭就是一場超級的消耗,把昂貴的飛機做得結實耐用半點兒用都沒有,因為再好的飛機面對大規模戰爭那也是消耗品,報廢的相當快速,所以維持那麼多使用壽命根本就沒得啥卵用,只要能維持住性能,有個幾千小時就夠了,而且這麼干研發的難度還更低,生產成本也不會太高。

可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俄國人標榜的生產成本低固然沒錯,但他們卻對高價值裝備高昂的後期維護成本閉口不談就有些耍流氓了。

要知道作戰飛機尤其是性能優異的重型作戰飛機,後期的維護成本通常是採購成本的3到4倍,這還是通常,稍微拉胯一點兒,5倍以上都不罕見。

而前蘇聯\俄國因為自身的壽命問題,在裝備的後期維護上,投入非常大,達到採購成倍6倍以上那都是常態。

換句話說,前蘇聯\俄國航空裝備採購成本低是沒錯,可卻在日後的維護保養中一個個的把低成本的採購原封不動的找補回來不說,甚至比一些西方高售價的航空裝備全壽命周期的總成本還要高。

前蘇聯\俄國不清楚自家航空裝備的情況?

當然比誰都清楚,不僅如此,前蘇聯\俄國更知道當今世界大規模戰爭發生的幾率已經很低了,所以前蘇聯\俄國那種老舊的學說已經過時了。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非對稱作戰方式到是成為主流,這就要求裝備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而搞技術裝備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後期維護都十分高昂,根本就不是說消耗就能消耗的起的。

正因為如此,前蘇聯\俄國也想學習西方那樣,做一些生產成本雖然高,但後期壽命更長,維護更方便的新式裝備,從而改變自身愈發高昂的裝備維護開支。

然而前蘇聯\俄國想法是好的,可在材料、工藝以及製造設備等方面前蘇聯\俄國已經全面落後於西方,根本沒辦法在航空器的使用壽命上更進一步。

但又要指著這些所謂的蘇聯遺產賣錢續命怎麼辦?自然是把前蘇聯\俄國老一套的軍事學說搬出來,以便忽悠那些購買國,我們的航空裝備使用壽命問題可不是如西方人說得那樣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實際上我們的水平不比西方的差,不信你買回去跟西方的產品碰一碰,看看能不能弄死他就完了。

還別說俄國人這套忽悠術還真把一些國家弄得暈乎乎的,就比如說新德里,腦袋一熱就把還在圖紙上的蘇-30MKI買了一百多架,毫不猶豫的做了俄國人刷經驗的小白鼠。

但也有不少國家保持基本的清醒,就比如說印尼。

若非如此,印尼也不會想方設法從新德里斯坦航空公司搞那麼蘇-30的俄國原產零部件了,為的就是日後維護上能夠壓縮成本。

說白了,完全是無奈之舉。

就如同他們選擇蘇-30MK戰鬥機一樣,如果美國能夠出售F-15的話,印尼說什麼也不會購買蘇-30MK,因為臨近的澳洲所裝備的F-18已經在地區形成航空優勢,想要抵消的話只能是重型戰機才行。

奈何美國人出於對澳洲的看顧,根本就不買印尼F-15,無奈之下印尼只能選擇俄國,再不濟蘇-30MK也是重型機,壓制F-18還是沒問題的。

至於蘇-30MK使用壽命短的問題……只能放在以後在慢慢說吧。

反正俄國人不是一直在改進他們的蘇系列重型戰鬥機嘛,並且宣稱在不久的將來會推出最完美的蘇系列重型戰鬥機,從而讓這款機型真正登上頂峰。

若真如此的話,印尼多等幾年也無妨。

只是沒想到,俄國的所謂最完美的蘇系列重型戰鬥機沒等到,卻遇到了中國騰飛集團的蘇系重型戰鬥機關鍵的超長壽命部件。

這就讓瓦希德和蘇哈托先不進去看看都不行,要知道蘇系重型戰鬥機上一大頑疾便是靠近發動機的第64到第82之間的一系列結構框架和桁梁的使用壽命,連機體表面的蒙皮都不如。

而這一區間又是蘇系重型戰鬥機的主承力結構,該處一旦出現問題,請則拆解大修,重則直接報廢。

對此,原產地俄國也非常的頭疼,想了好些辦法都解決不了,以至於給整個系列的作戰飛機壽命受到影響。

正因為如此瓦希德和蘇哈托想看看,俄國原產廠家都辦不到的事情,騰飛集團是怎麼辦到的。

於是兩人跟著顧景友以及其他幾名騰飛集團的陪同人員很快來到一個空曠的產品展示車間,旋即顧景友指著其中一個近兩米高的,四米長,中間有兩個圓形空洞的大型結構件:「幾位,這就是我們根據蘇系列重型戰鬥機第75結構承重框複製而來的大型結構件,不知道幾位能不能看出這個結構件與原產品有什麼不同?」

聽了這話,瓦希德和蘇哈托等人心裡差點兒沒罵娘,他們的眼睛又不是顯微鏡,哪裡能看出什麼不同。

好在顧景友也沒在賣關子,指著結構框的表面說道:「我們在這個結構框上鋪設了一層碳化硅陶瓷塗層,從而令框架的整體熱脹冷縮水平保持在一個極小的恆定值的同時,令整體的結構強度提升了3倍。」

「碳化硅陶瓷塗層?」聽了顧景友的話,瓦希德倒沒說什麼,蘇哈托卻皺眉提出了質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種塗層的附著力很低吧?特別是在金屬材質上,一旦戰機震顫應該很容易脫落吧?」

「蘇哈托先生說的沒錯,所以我們在結構框上應用了一項新工藝,從而確保碳化硅陶瓷塗層的附著力。」

「什麼工藝?」蘇哈托問。

顧景友自信滿滿的回答:「電子束毛化處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