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章 出征緬甸

……

緬甸是大明的藩屬國,其王位的更迭需要大明的承認和冊封,如此才能算是正式的國王,雖然莽白「殺兄奪位」的一大理由就是莽達割讓領土,太過軟弱,但是當他奪位成功,成為緬甸王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卻也還是火急火鳥的向大明派出使者,希望能得到大明的承認和冊封。

……

內閣理藩院立刻召開緊急會議。

幾乎沒有過多的討論,所有人意見一致,不承認。

為了王位,弟弟殺哥哥乃是大惡,大明不能助長這種惡行,且莽達是被大明正式冊封和承認的,莽白殺兄自立,無異是挑戰大明的權威,即便莽白是一員猛將,已經控制住了緬甸國內的局勢,有兵將支持,有恃無恐,大明也不能應。

不但不能應,大明還應該發出嚴厲的詔書,斥責莽白的惡行,要其立刻下位,將王位交給莽達的後人!

……

內閣和理藩院的建議,交到了御前。

而隆武帝朱慈烺根本沒有看,此時,他正站在一副巨大的地圖前,望著緬甸的所在,靜靜沉思。

……

很快,隆武帝的詔書發出,對弒君殺兄的莽白提出嚴厲斥責。

大明朝廷的態度清楚而明確。

見承認無望,莽白立刻派兵截斷了邊境道路,並在邊境地區大舉屯兵,作出「你不承認我,但也休想奈何我」的態勢,試圖強硬對抗。

……

朝堂之上,對於是否對緬甸用兵,上下吵成一團,雖然在不承認莽白、譴責莽白的事情上,朝臣完全一致,但對於出兵緬甸,眾人的分歧卻是非常嚴重的,很多人以為,緬甸遙遠,瘴氣嚴重,出兵勞民傷財,不值當使用武力,還是應該外交施壓為主。

——征緬有五難。一是辦馬難,雲南不比北方,歷來就少馬,按出兵三萬計算,戰馬、馭馬需十萬匹,雖然馬士英在雲南早有預備,一直在買馬,朝廷也一直在調撥,但直到今日,也只有騾馬三萬匹,要征討緬甸,短期之內,還需要再籌集騾馬七萬匹。

二是辦糧難,按三萬兵、十萬馬、十個月的戰事算,就需要糧42萬石,而雲南當地的存糧不過20萬石,缺口很大。

三是行軍難,到現在,雲南境內的幾條主要道路基本已經修葺完成,官道鋪就,可以順暢行軍,但緬甸境內的道路卻依然如舊,森林茂密,崎嶇難行,河流眾多,平常已經是難走,遇上陰雨天氣,就將是寸步難行。

四是轉運難,單從永昌運糧到邊境,按三夫運米一石算,就需百餘萬人次,雲南全省都得動員。

五是氣候難,水土不適,就歷史來看,華夏王朝征伐緬甸,最大的障礙並不是敵方的兵馬,而是潮濕瘴氣的氣候,從諸葛亮征孟獲到劉綎、鄧子龍率軍出征西南,漢軍因為病故或因病失去戰鬥力者比戰場死傷多的多。

如果不解決這五難,征緬怕是難勝。

——在這之前,大明前一次的大遠征,乃是出征喀爾喀。不過和征討緬甸的五難相比,征伐喀爾喀,其實只有兩難,一個是轉運糧草輜重難,另一個是找尋喀爾喀的主力難。

喀爾喀之戰時,為了支援前線糧草,內閣和軍機處前後徵調了將近二十萬的民夫,騾馬十萬頭,越過沙漠,支援前線,前後耗費眾多,如果要發動征緬戰場,千里轉運,各地物資先到四川,然後再由四川運往雲南,浩浩蕩蕩,車馬不停,期間的消耗,怕是要超過出征喀爾喀的數倍。

而征緬的效益,也遠不如喀爾喀,平定喀爾喀,大明可以得到戰馬,統合蒙古各部,解決邊境憂患,但征伐緬甸,那樣一個不毛之地,卻看不出有什麼太大的利益。

因此,經過激烈的討論,不贊同出兵的一派,完全佔據了上風,他們認為,征緬風險太大、代價太高,緬甸之事,還是應該和平解決、外交施壓為主。

……

軍機處。

朝堂還在爭論是否出征緬甸,但軍機處卻已經在制定出征緬甸的軍事計畫了。

隆武帝朱慈烺親臨軍機處。聽取計畫。

——現在,雲貴總督馬士英坐鎮雲南,麾下有黃得功,劉良佐,張名振三將,連同雲南在地兵馬,一共兩萬五千人,兵精糧足,火器充沛,所以軍機處的計畫是,大明兵分兩路,馬士英領主力大軍走北路,出宛頂,直搗阿瓦;偏師出鐵壁關,走南路,先南下進取猛密,再北上和主力大軍會師,最後共同攻打阿瓦。

阿瓦,莽白所在,緬甸的國都。

此外,令暹羅(泰國)出兵夾攻。

三路齊攻,令緬甸首尾不能相顧。

為了戰役的成功,需要準備可供大軍半年使用的軍糧和火器彈藥,從雲南貴州兩省召集民夫二十萬,徵調馬、驢、牛八萬餘為作戰、後勤用。並儘可能的調集更多的火炮。

……

聽完軍機處制定的初步計畫之後,朱慈烺靜靜沉思。

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這個作戰計畫是最佳選擇,或者是,已經是絕對高明了,大明兩萬五千精銳,殺雞用牛刀,加上泰國的兵馬,只要後勤源源不斷,緬甸縱有三頭六臂,也不是大明的對手。

莽白,這個猖狂至極,殺兄弒君的狂徒,終將為大明俘獲。

所以,連孫傳庭都對這個計畫點頭了。

但朱慈烺卻不這麼認為。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清楚知道,此時的緬甸,是中南半島戰力最強力的一個國家,將泰國按在地上打,歷史上,清緬戰爭一共進入了四次,前三次,清軍都敗了,第四次打成了平手。軍機處制定的計畫,看似嚴謹,但細細研究,差不多就是第三次清緬戰爭、乾隆征討緬甸的翻版。

比起前兩次的失敗,清軍第三次征討緬甸之時,已經算是非常慎重和考慮周全了,不但由平定新疆的伊犁將軍明瑞,升任雲貴總督,親自領兵,而且除了在地兵之外,還有八旗精銳參戰,不過最後卻依然是敗了。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清軍自高自傲,從乾隆到下面的領兵將軍,都沒有真正的將緬甸當成一個對等的敵手,沒能做到知己知彼,對緬甸的複雜情況估計不足,在制定作戰計畫時,充滿了天朝上國對「南荒小夷」的鄙視。

……

比起清朝,現在大明的軍機處已經是足夠慎重了,第一次制定計畫,就選用了比較慎重的清緬戰爭第三次的計畫。

不過這是不夠的。

「朕以為,這個計畫,還是有些過於樂觀了,緬甸雖然是小國,但地形複雜,山高泥滑,又久歷戰爭,民風彪悍,最擅長斷人糧道,劫人後路,一點都不可小視。」

「軍機處宜再重視。」

說著,朱慈烺接過指揮杆,指向沙盤地圖。

「朕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和諸位愛卿論。」

「我軍攻擊緬甸,可採用一虛一實。」

「命令馬士英帶兵前往南段與緬甸接壤的宛頂、普洱處,豎起他的大旗,虛張聲勢,發布假消息,作出從南段攻擊的架勢!」

「有馬士英這個雲貴總督在,緬甸人必然上當。其主力兵馬一定會往南段布防。」

「此為虛。」

「而攻擊緬甸的主力,則秘密從北段出發,兵分兩路,一路從大金沙江上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孟拱、孟養,招降此處的各部土司,壯大實力,另一路由蠻莫地區、老官屯、直取孟密。緬軍主力都在南段,第一階段戰略目標,應可輕易完成。」

「此為實。」

「同時,除了步兵之外,我軍還可動用水師。」

見眾人疑惑,不知道雲南何來水師?朱慈烺將手裡的指揮官指向了沙盤地圖的某處。

眾人都看去。

陛下所指的,乃是大盈江,蠻莫地區的野牛壩。

大盈江從雲南流出,進入緬甸,成為大金沙江。

「朕的意思,即刻命令雲貴總督馬士英,連同工部官員在野牛壩打造戰船,調派水兵,水軍一旦組成,不但可以運兵,還可以運糧,待時機成熟,水陸並進、夾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

「三路兵馬並進,馬士英亦從南段進攻,看緬甸人如何抵擋?」

朱慈烺道。

「妙!」

軍機次輔陳奇瑜眼睛大亮,首先叫好:「陛下所說,實乃是妙計也!」

其他臣子,連同孫傳庭在內,都是敬佩的行禮。

朱慈烺微微笑,心中卻是慚愧。

因為他現在所說的,正在清軍第四次攻打緬甸的策略,和前三次相比,這一次清軍準備更充分,策略更高明,上下都重視,進入緬甸之後,節節勝利,原本是可以一戰全功,滅掉緬甸國的,可惜,主帥傅恆不聽人勸,固執的非要攻下戰略要地老官屯,沒有充分利用水師的機動力,繞道攻取阿瓦,以致於師老兵疲,喪失了勝利,最後不得不接受緬甸人的請和。

這一世,不會了。

不唯現在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